劉李俊達
劉李俊達

劉李俊達。島國台北出生,山海花蓮長大,劉是母姓。唸哲學。未婚,育有一女二貓。關注氣候議題、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目前在實習會社擔任資深專案經理。

談談蘋果調查報導《台灣 世界垃圾場》

蘋果日報《台灣 世界垃圾島》報導中,展示台灣從全球進口垃圾的流向圖。

這兩天的臉書牆上被《台灣 世界垃圾場》洗板,是蘋果日報針對台灣大量進口洋垃圾的系列調查報導。因為我目前在循環台灣基金會工作,研究與推動循環經濟,也有幾個朋友來訊討論。

這篇資料新聞的嘗試凸顯了「廢棄物資源化」的限制,可惜的是部分報導的論證都頗有問題。更嚴重的問題是整個系列報導見樹不見林,僅僅看到了單點的問題,卻沒去思考全球廢棄物市場形成的脈絡,也沒有點出台灣作為一個缺乏資源的國家在其中的位置。

所以這些數據的呈現,就像是拿錯量尺又量錯地方,沒有真正地丈量出核心的問題。在這樣的誤導下,許多迴響都有失偏頗與失焦,甚至不明究理地與循環經濟混為一談。

還沒有時間寫成完整的文章,先把跟友人的討論簡單列點如下:

  • 癆屎不能只清馬桶,重點的是去看吃的東西有沒有問題、腸胃有沒有問題。這就是只談廢棄物資源化、只做資源回收的限制。循環經濟要建立的是一個區域與在地的資源循環系統,而不是等到廢棄物出現了再想辦法處理。
  • 一個產品的壽命多長、能否回收、單位產品量能滿足多少需求、造成的環境衝擊有多少,八成在商業模式、產品設計與材料選擇的階段,就大致決定了。
  • 循環經濟要求的儘可能地保留產品與資源的剩餘價值,以減少資源耗用跟環境衝擊。這些循環的路徑,包含了維修、再使用、再製造等,這些路徑都是儘可能地讓產品與元件能夠持續被使用(也保留了產品生產過程耗用的能資源與人力的價值)。最後才會是重新製成原料,或者我們俗稱的廢棄物資源化,因為這會耗費最多的能資源、也流失最多的價值(還能用元件一樣軋碎做成原料,其實是很浪費的)。
  • 不同的資源循環路徑不僅僅只是能資源耗用的差別,維修可能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工作臺,但是廢棄物資源化需要一定的規模才能經營,得仰賴一個較大的區域循環系統。
  • 回收機制、逆物流系統也很重要,因為這決定了回收來的量跟品質。台灣的廢紙回收處理纖維過短的問題,也常常參雜著塑膠廢料,為了這件事情,紙廠在環保法規與廢棄物管理標準加嚴的狀況下,減少了國內回收紙收購量,甚至還設置了 RDF 造棒機來處理這些參夾進去的雜物。
Sitra 在 2018 年 6 月發佈的 The circular economy — a powerful force for climate mitigation 報告中,以四種物料來估算循環經濟能創造的減排效益。
  • 透過良好的廢棄物資源化,整體環境的衝擊會比採用原生物料少即便廢棄物資源化會耗用能資源,但是基本上環境衝擊會比原生料低。以碳排放來說,以芬蘭的創新基金 Sitra 的報告分析了鋼鐵、塑膠、鋁跟水泥四種原物料,顯示單純透過物質的循環利用,就能減少三分之一的碳排,搭配產品物質效率提升與循環商業模式,能夠減少超過一般的碳排。
  • 換句話說,在經濟活動與生產行為必然存在,而生質材料無法完全替代的前提下,不用回收物料,就意味著要去炸山毀林來挖礦、石油裂解做乙烯,來供應物料的需求,造成更大的環境衝擊。台灣 99% 以上的金屬、化石燃料、紙漿與林木資源都是進口的。這也代表環境衝擊不是沒有發生,只是在別的地方發生。即便有人可以接受以鄰為壑,但是也別忘了「南風」可不只是吹向外海。
  • 必須再強調一次,並不是說「廢棄物資源化」等於「循環經濟」等於「好棒棒」,但是要只針對二次料生產過程的能資源耗用,而忽略原生料的環境影響;或者把跟工廠偷排廢水歸因於進口廢棄物,都是有問題的說法。畢竟製造跟使用原生料一樣會有相關情事產生。
  • 國內處理量能、國內回收市場確實都是重要面向,因此需要針對進口廢棄物進行管制。但是文中引述回收業者「可見進口廢棄物增加後,許多國內回收物無處去,最後都進到清潔隊。」的說法,實在是太跳躍了。除了腦補量能勢必不足外,也忽略國內回收物經濟價值不足的問題,一部分是來自回收品質低落,一部分是來自產品設計本身(像是便當盒這種複合材質的紙容器),而影響回收塑膠價格最大的其實是國際油價。另外,明明清潔隊收受的是一般家戶垃圾,已經進入回收體系的回收物,怎麼會再丟給清潔隊呢?
  • 當今全球生產體系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由於歐美製造業外移,很難在其區域內形成完整的循環路徑。即便歐洲直接把回收來的東西做成二次料,但是還是得運到亞洲來生產成產品。
  • 產品導向的生產模式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以販售產品來盈利,代表公司需要賣出越多產品越好,這就會有過量生產跟計劃性汰舊的問題產生。即便有良好的資源回收與廢棄物資源化系統,還是會有資源流失與原物料需求增加的狀況,而導致環境影響。這也是為何循環經濟要強調「產品即服務(product as a service)」的商業模式。(可參考飛利浦照明在史基浦機場的案例)
  • 講太多了,小結一下。我不認為進口廢棄物是什麼問題,只是需要有良善的管理機制,畢竟台灣本身都是進口大量原物料,如果能夠透過廢棄物資源化,來提供在地製造業資源,不失為減少環境衝擊與推動經濟發展的正向之舉。但是「循環經濟」是整個經濟模式的轉型,關鍵在源頭的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跟產業共生機制,絕對不能只談「廢棄物資源化」。
  • 補上友人推薦的文章跟一個可愛的短片,來結束這個回合。

(原文放在 Medium,也貼過來拋磚引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