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紐特 I am Newt
我是紐特 I am Newt

試圖在這個異形肆虐的世界中努力存活的人類。文章分類:Film|books|Philosophy|Sociology

電影|《沙丘》(Dune):離經典一步之遙 (上) 背景介紹

多年前友人曾推薦《沙丘》(Dune) 小說,多年後《沙丘》電影版已然上映。為了不辜負友人、原著及電影三者,規定自己在觀影前必須先讀完第一冊。

多年前友人曾推薦《沙丘》(Dune) 小說,多年後《沙丘》電影版已然上映。
為了不辜負友人、原著及電影三者,規定自己在觀影前必須先讀完第一冊。

本文分別簡單介紹《沙丘》背景,電影登場的家族、組織,以及電影的優缺點分析。

一、《沙丘》究竟是什麼故事?

《沙丘》是一套由法蘭克‧赫伯特 (Frank Herbert, 1920–1986) 於 1965 年出版的系列小說,共有六部曲 [1]。

註1:在此僅提到第一部劇情,譯名以臺版翻譯為準。
《沙丘》六部曲

故事講述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已經成功地殖民銀河系,這些星球及資源分別由帝國、各大家族及特殊組織所掌握,其中最重要的資源為香料「美藍極」(Melange),全宇宙只有貧脊且缺乏水源的「厄拉科斯」(Arrakis) 蘊藏,這座星球又被稱作「沙丘」(Dune)。

亞崔迪 (Atreides) 家族被分封到沙丘後,作為家族繼承人的主角除了要面對來自各方政治、組織及宗教勢力的威脅,也必須與當地居民周旋,同時這也關乎到宇宙的命運。

二、《沙丘》為何難以改編為電影?

第一冊故事的背景以家族鬥爭、資源爭奪為主,情節橋段則部分與《哈姆雷特》(Hamlet) 及《風中奇緣》(Pocahontas) 雷同,再加上彌賽亞 (Messiah) 與作者的科幻設定。

如果只看前述故事簡介,恐怕無法體會為何《沙丘》會被稱為最難改編的科幻作品之一。

畢竟這年頭更為錯綜複雜的劇情或腦洞大開的設定已經到處都是,更別說《星際大戰》(Star Wars, 1977) 系列早就將《沙丘》裡面的幾個重要設定搬到電影中 [2]。

註2:《星際大戰》幾個重要設定參考《沙丘》:沙漠、帝國、救世主、擁有超能力的特殊組織、沙蟲等。

我認為《沙丘》之所以難改編,乃是源自於作者是透過一個英雄、救世主及宿命論的故事,來包裝他的核心宗旨:反英雄、反救世主及反宿命論。

再者,劇情很常描繪到主角的思考及心理轉折,這部分不容易透過銀幕展現出來。

最後,《沙丘》本身的人物、生態及世界觀都必須在電影中特別呈現,不然無法理解劇情。

考量以上三點,再加上導演個人詮釋、電影片長或成本考量等商業因素,就能理解到《沙丘》確實是一部不易改編的作品,連名導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1946-) 也未能成功 [3]。

註3:大衛‧林區本人不願意承認這部《沙丘魔堡》(Dune, 1984) 是他的作品,畢竟連最終剪輯權都不在他身上。如今它已成為一部邪典電影。
《沙丘魔堡》海報

三、《沙丘》電影是否有忠實呈現原著?

對於剛讀完小說就觀影的我來說,認為電影版確實是有忠實呈現原著。起碼在看電影的當下,會出現「啊!沒錯,這就是沙丘的世界,這就是厄拉科斯!」的那種瞬間。

亞崔迪家族正式進駐沙丘

然而這種感受,未必能傳達給沒讀過原著的閱聽人。因為登場的不同家族、組織或設定有時只出現一幕,而沒有任何的台詞說明,這十分考驗觀眾與導演的頻率。

因此,下篇將以盡量不劇透小說的方式說明於電影登場的家族、組織及世界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