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婕
孫婕

孫婕 / FM Obligacion 我希望能透過寫作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換日線》、《關鍵評論網》專欄作者。 Medium 專頁:https://medium.com/@newlifeinalbay 部落格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ewlifeinAlbay

「我不想浪費時間掉眼淚!」 —— 面對苦難可以有不一樣的態度

Photo by Levi XU on Unsplash

朋友Frida的先生嘴巴潰瘍了幾個星期,長了個小腫塊,去醫院做活體組織切片檢查,發現是口腔鱗狀細胞癌,需要去馬尼拉做進一步檢驗及治療。所幸腫塊沒有引起淋巴感染,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Frida 跟先生的妹妹在電話裡說了這件事,小姑在電話另一頭悠悠地說,她最近做身體檢查發現肝臟附近有個幾近肝臟大小的不明腫塊,需要做MRI進一步檢查。Frida跟小姑說,「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打這場仗!」

Frida講這件事情的時候很冷靜,心情似乎沒有受這個壞消息影響。

她跟先生膝下無子,又是遠嫁菲律賓——原生家庭遠水救不了近火,一旦先生有所不測,她在黎牙實比就舉目無親…

她坦承自己會擔心「萬一」,不過她告訴自己:

「我不想浪費時間掉眼淚!」

「一來我們算是早期發現,這種癌症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80%。再者,如果真有不幸的話,事情發生的時候再掉眼淚也不遲。對我來說,花時間創造美好的回憶比什麼都重要!」

她跟先生可能12月得在馬尼拉住上一兩個月做電療,留著一頭長髮的她笑笑說:「就當去馬尼拉度假囉!我們打算在Makati租個Serviced Apartment,在馬尼拉跟親戚過聖誕節和新年,應該會挺有趣的!!」


這種生活態度讓人佩服!

我想起幾年前自己視網膜剝離開刀,擔心自己可能失明,結果手術成功、視力完全恢復;那些擔心出現最壞狀況而掉眼淚的時間,完全是不必要的,也浪費了原本應該靜養休息的日子。

對於苦難(suffering)態度,決定了一個人面對苦難的方式。

photo by Frank Winkler from Pixabay

人生的過程像「上學」還是像 「上遊樂場」?

大部分人都希望人生是一路順遂、平安幸福的過程(包括我自己)。

大文豪蘇東坡把這種心情寫得極為貼切「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可見「無災無難」的確是每個人對人生的企望。蘇東坡寫這首詩,正因為他自己仕途多舛 — 他在同一首詩裡承認自己是「我被聰明誤一生」。

正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希望人生是來追求快樂的,像去遊樂場一樣;遇逢挫折、苦難的時候感覺會特別失望,因為這跟我們想像中一帆風順的人生不一樣。

但如果我們換個想法,假設人生的目的是來學習的,像上學一樣; 那麼,苦難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當我們認為「人生的目的是學習」的時候,「苦難」就像是上學時要繳的學校作業,是學習的一部分 — 所有當過學生的我們都知道,作業是學習的一部分。對「苦難」的抗拒感和挫折感自然會降低,因為這是學習的過程之一。

當然,任何人都可以選擇「追求快樂的人生目的」,像去遊樂場一樣;那麼,抱持這種想法的人也要有心理準備,除非是萬中無一的幸運兒,就算在終其一生都遊樂場裡,也一定會有一些預想不到的事件 -去過迪士尼樂園的人都知道,不是「打蛇餅」(大排長龍)的人流、就是難以下嚥的食物、臨時故障的機動遊戲等等。 這樣的人生態度,只會放大「苦難」帶來的挫折感。



photo by Kat Smith at Pexels.com

苦難的意義是什麼?

聖經裡有兩個「苦難」的代表人物:一個是《創世紀》裡的約瑟(Joseph);另一個是《約伯記》裡的約伯(Job)。

約瑟的爸爸生了12個兒子,唯一寵愛的就只有約瑟。這引起了約瑟兄弟的不滿,在一次外遊時,把他賣給了人口販子,並告訴爸爸約瑟被野獸吃掉了,父親當然是老淚縱橫。大難不死的約瑟輾轉到了埃及,在一個富商家裏工作,富商的太太想勾引他,被約瑟嚴詞拒絕,惱羞成怒,唆使丈夫把約瑟關到了監獄。在牢裡約瑟幫了人,這些人都應允出了牢就會想辦法把他接出去,但他們都食言了。又過了幾年法老王做了奇怪的夢,遍尋解夢高手,約瑟過去牢裡的朋友終於想起了他,把約瑟推薦給法老王。接下來就是約瑟好運的開始 — 他成了埃及的宰相。後來他的家鄉鬧飢荒,他的哥哥們到埃及買糧食,兄弟相見不相識。當約瑟向哥哥們表明他的身分時,哥哥們極為驚慌,以為他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沒想到約瑟說,

「差我到這裡來的不是你們,乃是神」(創世紀45:8),於是一家團圓、皆大歡喜。

約伯的故事可能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約伯是個富甲一方、又敬神愛神的人;撒旦看不過去於是跟上帝說,約伯之所以敬愛你是因為他有錢、又一切順遂,如果他什麼都沒有,就不會這樣敬愛神了。於是上帝允許撒旦展開一系列對約伯的試煉:他的牲畜被強盜搶了、10個兒女在暴風雨中過世了、他又染了莫名的怪病、皮膚潰爛。約伯的妻子和他的三個朋友對他冷嘲熱諷;約伯也經歷了憤怒、自怨自艾等等很多的情緒,最後他更加理解神的大能,反而強化了他對神的信心,故事最後,上帝還給了約伯一個健康的身體、更多的的牲畜財產、和10個兒女。

約瑟和約伯這兩個苦難人的故事有些相似:最終都有了個圓滿的結局。

不同的是,約瑟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苦難之後,看到了受苦的目的 — 「他必須被當成奴隸賣到埃及,才能在家鄉鬧饑荒時為家人救急」。約伯在苦難的過程中,理解造物主的大能以及人類的渺小,於是他接受了現狀——儘管他還是不明白受苦的目的。

我們的苦難經歷,就在「約瑟」和「約伯」這兩種型態中間擺盪。有時要經過一段時間、塵埃落定才知道苦難的意義 — 約瑟花了10多年的時間;有時可能終極一生我們都不會了解這些苦難的目的 — 約伯始終沒得到他之所以受苦的答案。


恩典是由苦難衍生而出的

最近在讀一本書《More Beautiful Than Before — How Suffering Transforms Us》(by Steve Leder),作者是一位猶太教的拉比。書裡有很多對於苦難的精闢見解,不過我最喜歡的是自己跟Frida分享的這句:

“Think about the most wonderful and meaningful things in your life, past or present. Next, see if you can trace those good things back to something difficult or painful that gave birth to them. Childbirth itself is an example of a blessing issued forth from pain. A lot of blessings are actually rooted in suffering.“

(Leder, Steve. More Beautiful Than Before (p. 76). Hay House. Kindle Edition.)

許多恩典是由苦難衍生而出的,就像母親必須經歷生產的苦痛才有新生兒到來的喜悅。從這個角度來說,苦難是喜樂的根源。


跟Frida喝下午茶那天,一開始Starbucks (沒錯,這家無遠弗屆的美國咖啡連鎖店在這個火山腳下的小鎮已經開了幾家分店)外面下著傾盆大雨,我們聊天出來的時候已經放晴了。路邊草地上閃著晶晶亮亮的雨滴。

「我相信一切都會雨過天晴的!」Frida意有所指地說。

祝願她先生早日康復、一切平安!!

喜歡我的文章?請加入「火山腳下的二三事」臉書專頁,追蹤最新動態。https://www.facebook.com/NewLifeInAlba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