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囈語
觀影囈語

電影系畢業生,喜歡分享觀後感想、推薦片單、電影知識。電影院是最適合睡覺的地方。請大家跟我一起半夢半醒看電影。#離開電影院之後 ✉️ neverever0616@gmail.com

情感細膩的晚唐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的詩,至今對我來說依然意義非凡。
李商隱畫像

人物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同時也是唐朝李氏皇族的遠親,生於公元813年,死於858年,享年46歲。其善於五言絕句、七言律詩等文體,詞藻華麗、特好用典,對象徵、比喻手法相當熟練,雖然詩意隱晦但情意細微而濃烈,間接影響後代「西崑體」詩派。著名作品有《錦瑟》、《無題》詩、《樂遊原》、《夜雨寄北》等。

前言

自小學時期初次接觸唐詩之際,我便對李商隱的詩作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又以《錦瑟》和《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兩首詩最為震撼。對當時幼小年紀的我來說,義山的詩確實較難以體會當中的意涵,但詩裡鮮明巧妙的意象使用,卻讓我不禁著迷於義山的內心世界,並開始到處搜索他所創作的相關作品。於是,越是接觸義山的作品,他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思維與性情,就越是清晰,不論是豪情壯志,或是苦情愁思,義山的心靈世界之純粹,始終如一;然而,正因為他的「始終如一」,使得如此一代文豪,在晚唐的混沌世道上,始終備受誤會、排擠和誹謗,不僅陷入牛李黨爭之中,還因此與舊識有所不愉快,導致他的一生未曾尋得一個真正的歸宿,畢生漂泊在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之間。而這樣的遭遇,也令我對他深感同情,並且感念於他的所思所想。

勇於反思的信心

Photo by Kaiyu Wu on Unsplash

李商隱出生自一個沒落家族裡,自幼喪父,並師習儒法,吸取了大量的儒家精神與思維,但當他面對這個逐漸衰微的世道時,他卻對於自身所學習的道理進行了省思,並提出「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能獨邪?」的質疑,對於一個封建時代底下的讀書人來說,不盡信書的精神實為難得可貴,而這樣的精神體現,也讓李商隱的高度頓時凸顯了出來。

身處晚唐的李商隱,一直都對大唐帝國的混亂政局感到憂心忡忡,雖然他確實懷抱著愛國主義,但卻從未因此自溺,反而不斷檢視著他所熱愛的這個國家,究竟出現了甚麼錯誤?於是,李商隱開始對大唐帝國的君王進行檢視, 發現了他們迷戀長生不死的道術修行,竭力尋找仙丹服用,進而耽誤國事;又發現大唐帝國的封建制度早已變得腐敗不堪,官逼民反的情況時有所聞,打擊異己的惡劣行徑更是波及己身,讓外族和盜匪有機可乘,危害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這些殘忍卻明確的事實,讓李商隱痛心不已,寫出了一首首隱喻意象極佳的政治諷諭詩,而他自己也始終想著積極入世,為國效力;然而,在牛李黨爭的影響下,李商隱終其一生都沒能展現一己之才,而他在面對自己耗費青春,追求官職的荒唐行徑,也進行了痛苦的省思,並寫下《驕兒詩》,為自己的人生進行懺悔,同時透露出自己真正的理想,藉以鼓勵後生晚輩。

在李商隱不斷回顧人生、社會,乃至於整個國家時,我們可以發現,他始終不避諱討論任何錯誤決定的結果,反而一再將事實殘忍的拋出,並加以批判或質疑,表現出了文人獨有的高度和自信,儘管對象是他所敬愛的儒家精神、大唐帝國,甚至是自己,李商隱始終相信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帶來美好的未來,唯有透過修正一切的偏差,他才能肯定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

誠於奉獻的真心

Photo by Gigi on Unsplash

李商隱一生的抱負,都在於為國家盡一己之力;因此,自從他拜師牛黨的令狐楚門下之後,他就積極展現出自己的熱忱與才華,也受到了令狐楚的青睞。在多次的科舉考試之後,李商隱終於中了進士,但令狐楚卻也同時病故,讓他頓時失去依靠。其後,李商隱開始與李党的王茂元有所來往,希望能夠繼續尋求機會來為國效力;然而,此時的牛李黨爭早已處在白熱化的階段,李商隱這般「先牛後李」的行徑,不但受到許多人的抨擊,就連舊識令狐綯都開始惡意誹謗他,令他純粹為求得入世機會的動機,背上了叛變的罪名,從此遭受各方勢力的排擠。

李商隱其後娶了王茂元之女,兩人過著感情和睦的生活,但對他來說,爭取為國奉獻的機會,是此時最為優先的目標,為此,李商隱離鄉背井,在外地不斷尋找可以施展抱負的機會,而妻子王氏也就此長守空閨,在遙遠的家鄉默默支持著他的理想追求。雖然李商隱總是對他人釋出極大的熱忱與真誠,但在牛李黨爭的影響下,他只能不斷在夾縫中求生存,時刻等待著機會來臨的那一天;可惜,命運造化弄人,李商隱先是遭遇了好友劉蕡的死,其後又是母親去世,最後,那個從不埋怨的心愛妻子,也早自己一步離去,而他付出了如此的代價,不僅一無所獲,甚至還看遍了官場的黑暗與大唐帝國的傾危,讓他誠於奉獻的真心被蹂躪不堪,徒留無盡的諷刺和惆悵。

癡於實踐的決心

Photo by ian on Unsplash

李商隱的一生飽受牛李黨爭之苦,儘管他自己從未表明過自己的立場,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商隱的生命被迫徘徊在這場政治風暴裡,使得他那不斷追求的理想,始終不能有良好的機會去發展。晚年的李商隱,在大半輩子積極入世的失敗後,皈依出世意味較濃的佛教,似乎是藉由不抵抗的抵抗,表達了自己對於世道的絕望與無奈。儘管如此,李商隱在詩作中的表現,依然保有著自己的初心,或甚至是更加強烈,也才因此有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畢竟沒有期望,又怎麼會有失望?

縱觀李商隱一生,他雖有心為國效力,但對於政治氛圍的感知,或許是不在意,或許是未察覺,又或許是太過單純,導致他與妻子王氏的婚姻關係,成為自己政治生涯不順遂的最大主因;然而,李商隱晚年的滿腹愁腸,卻又讓我們看見了他對妻子的愛意之深,令人不得不為這對佳偶在時代巨輪下的悲苦,感慨不已。

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之下,李商隱頑固地在不公平的社會裡,不斷去嘗試打破政治枷鎖,努力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雖然結果最後以失敗收場,但我們也看見了李商隱對於整個社會制度的反動,以及無窮無盡的生命能量,讓他能在艱苦的環境中永不退縮。

哀於追念的愁心

Photo by Anders Nord on Unsplash

在兒時父親離世之後,李商隱曾在令狐楚的門下過上一段風光的日子,當時才華洋溢的他,在政治仕途上,確實是充滿希望與期待的,而他自幼吸取儒家精神,又採納道家觀點的教育背景,也讓他對未來的自己有所希冀。然而,或許是天性使然,李商隱對於時間的流逝極為敏感,隨著牛李黨爭的越演越烈,儘管他從不輕易屈于現實的環境,但在他面對親朋好友的一一離世,以及自己對於命運的無能為力,也讓他不禁頻繁地去回顧自己的人生。

晚年的李商隱,對於喪妻之後的寂寞心境,更是無從排解,於是他把人生至今的繁複情緒,一股腦地投注到自己的文字之中,導致他的詩作如同一朵開得哀淒的花朵,既使人憐愛,又使人不忍。在面對接踵而來的巨大悲傷後,李商隱更加緊握著自己生命裡的短暫光輝,並對美好的回憶留戀不已,可惜時間總是無情,不管再怎麼想念,已逝去的人事物終究沒有尋回的可能,無怪乎李商隱的最後一首詩,就如同對自己的人生所下批註一般,發出了「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歎息,令人低回不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