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康
林晓康

China political Journalist/photographer ~Focus sur les reportages sur la culture, l’éducation et ~safety-email:steven.tian@protonmail.com

新时代中国人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大陆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市场经济犹如一头猛兽冲击着中国各个角落, 1997年这个特殊的一年,曾经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也有为之伤感。这一年中国的福利分房政策发生了改变,房子开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了。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中国人对于房子的概念在很早的时候被父母就灌输进全部的通识教育里。虽然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对于房子本身的兴趣不在于房子的好坏更注重房子本身的价值所在。

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在不断上涨,每年的六月份也是中国的就业市场和租房市场的最火热的时候,许多学生希望通过高考来选择一个很好的城市,将来希望留在这里工作。北、上、广、深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线城市,但是在这样的热度在最近几年却不断的在减少,越来越多的新一线城市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房子作为支撑很多年轻人的生活自然而然在一部分人中成为一种“信仰”。

喜欢观察中美青年文化差异的晓川,在中国和美国生活都有10年,对于中美年轻人的价值差异有着独到的见解。“北漂”一词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磨合期,包括在去年年底对于外来人口的行动还是将一些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打回了现实。

在与晓川的对话中,我问了一个问题,北漂,漂的是什么?是一种人生的信仰还是一种人生体验?住在北京不单单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更多的是体验这样的生活。中国、美国、房子、年轻人、价值观这五个关键词在这篇文章中让人颇有体会。初识晓川,与一种很平易近人的态度对话,似乎在他的身上看到跨越中美两国文化差异的年轻人将这种普世价值做到一个很自然就能接受的角度。当然,中美的文化差异也是许多当下在中国这个社会里存在一些差异化的认同和隔阂。

我:当您的这篇文章出来以后,大家对此反应剧烈,对此您有什么评论?(源于知乎—《我在一、二线城市拥有多套房是什么样的感受?》)


晓川:其实,文章里很多东西我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房子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符号,这种经济符号如果作为年轻人一辈子的奋斗目标真的很没意思。

我:文章一出,出现了两种声音,有人说这是对国内的年轻人一种警醒,有人说您是既得利益者,其实,既得利益者这个问题在一些问题上有过很深的探讨,您怎么理解既得利益者?


晓川:既得利益者要看在那个社会层面上,既得利益者你要是,我也是(此处有笑声)


我:您在中美两国生活了近10年,这十年中美关系一直是关系紧密,中美间文化差异也是两国年轻人所互相承载的,对于文化的差异,现在的社会您觉得是否更能去接纳其中一种文化?


晓川:本身中国一直在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成长,这种经济环境下的思想、文化差异如果不能容纳,还有什么可以容纳?


我:中国的年轻人到了大学觉得就是一种解放,很多在大学感到很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当然我们一见面我问了您一句“您现在做什么工作?”回答是“我在休息”包括初读您的文章,很好奇的去搜索了一下您的履历,接触过这么多的学科,对于现在您自己有没有一个对自己未来的一个规划?


晓川: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几年我接触过这么多的学科也是给自己进行一个规划。当然还是想告诉很多大学生,把握自己的一个方向和一个角度,还是适应自己的是最好。


(以上是我2018年夏天在北京对晓川进行的采访)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