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水巷生
南灣水巷生

哲學博士生,專長為意識哲學。有鑒追求靈性生活的香港人愈來愈多,惜坊間謬說流行,學院又鮮予重視,誠覺一憾。遂立志融會靈性與知性,助人探索精神世界之各處幽微。

書中觀光:遊戲一場

(编辑过)


[水巷葦編]早排發現一篇奇文,乍看題目覺得有趣,叫〈觀光即過渡客體〉(Le tourisme comme objet transitionnel)。讀畢,卻心生納悶。姑且記下,看他朝能否釋疑。


作者是社會學家阿密胡(Rachid Amirou),憑研究旅行與想像的關係聞名。之所以稱奇,在我不曾想過有人會借溫尼考特(Donald Winnciott)的精神分析來論旅行。且非一鱗半爪如此,他畢生研究似乎就建基在溫尼考特學說之上。


溫尼考特何許人也?他是英國著名的小兒科醫師暨精神分析師。其學問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不論親切前線的心理輔導,抑或輝照堂奧的哲學大師,凡引述此君皆必敬而重之。我也曾撰文闡發其說,將來也肯定想向大家陸續介紹他的精彩學問。


只要認真讀過溫尼考特的著作,就知其學問應用範圍甚廣,借來論旅行可算情理之中。文題所示之「過渡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乃其學問的靈魂所在。他認為幼兒成長必經三大階段。首先,即使呱呱墜地後,幼兒的心境仍未能與母體徹底分離,彷彿外界和母體一樣,會無條件供我溫飽,予取予求,猶比上帝。嚴格來說,幼兒此刻尚未能細辨自我與他人、內心與外物,七竅閉塞,天地渾沌如一。而成長之最終階段,則在幼兒能清楚區別內外我他,身心均脫離母體,獨立面對世間的萬千情態。而頭尾兩階段之間實還需要過渡,過渡客體即能擔此重任的一切事物。


論過渡客體時,溫尼考特常舉的例包括母親的乳房、玩偶、被角等,皆幼兒恆常接觸的異物。按他分析,這批「客體」認真說來非主非客,亦主亦客,夾於想像與現實之間的曖昧邊界。從幼兒的觀點看來,這批異物似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彷彿甫動念即可創造。但畢竟異物就是異物,乳子肚餓時,母親未必就能馬上現身,往往有待他從隔離房急奔而至,抱起哭鬧中的弱小身軀,寬開上衣紐扣,慾望與慾望對象總會橫梗起碼的空間與時間。就是這麼一丁點延遲,教幼兒漸漸認識物我之別,此即成長所必經之過渡階段。幼兒身處這樣一個似我非我、疑幻疑真的秘境,他的世界錯綜現實與想像,溫尼考特稱此間的特殊體驗為「遊戲」(play)。


那觀光為何又與過渡客體扯得上關係呢?不只幼兒喜歡遊戲,實情連成年人都頻頻遊戲。即使無風無浪稚年晃眼過渡至成年,人亦不可能徹底擺脫遊戲,每個成年人的內心依舊住著個小孩,此即溫尼考特的一大洞見。而所謂觀光,無疑亦即成年人樂此不疲的一場遊戲。(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