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hcl
myhcl

80后,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定居新加坡

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与复杂的种族课题

最近马来西亚的政局动荡,以及在这里的一些对话,让我忍不住去重翻大学时写的旧文。大概我也忘记了年少时的想法,幸好博客网站仍在。十年未书,确实相关方面的思维生锈了不少。

 移民第一代(公公这一辈或更早)
这一代的生存方式并不难猜想,实际生活和现在的外劳的遭遇差不多,只不多时光要倒退一个世纪。他们的祖国是中国或印度或其他国家,离乡者贱,所以都期待涛够金后回乡享福。
 移民第二代(爸妈这一代)
这一代的生存方式实际上有点复杂,因为涉及混乱的战前战后时期、到见证独立建国、马新分家;到经济重建和腾飞,土生土长的他们见证了至少大半个世纪的动荡和变迁。虽说建国后华人掌控了主要的经济权,但那主要指少部分的富人,很多华人百姓的生活其实还是很贫困的。一般来说他们由于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所以识字不多,但通常能操一口流利的bahasa pasar。
但随着经济重建计划的推行,很多华人逐渐摆脱了贫困,进入中层阶级。他们并不是从计划中受惠(重建计划的帮助对象是占穷人大部分的马来人),而是利用了华人传统的特点。第一:刻苦耐劳。有很多马来人不愿意做或懒得接的工作或工程,他们做。第二:擅钻空子。利用社会尚未健全的许多制度,抑或善于和官打交道,寻找机会制造财富。第三,善于经商。如果不是因为赌博的传统恶习,可能进入小康之家的家庭会翻倍。税务局的官员说:华人是很会“找钱”的,只是常被赌博所累。
 移民第三代(我这一代)
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正好处于国家经济正在腾飞的年代,一般生活水准还算过得去,但普遍缺乏对于国家历史的认识。从一开始被动接受教科书上的“民族和谐,繁荣盛世”的灌输,到后来接触到社会现实的复杂和不完美,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于的“特殊情况”。
同样接受教育,华人或印度人的成绩却通常比马来人优秀,其实并不归功于“天资”或“天赋”,而是环境使然。一者不努力就可能前途灰暗,一者不努力都可以照样生存,这当中的苦衷和吊诡并不易被发觉。自小进入华校的巫裔肯定不会比华人“笨”,自小进入国校的华裔可能就会比其他华人差很多。天差地远的学习动力,再加上政府在教育制度上有意无意的偏差,自然使华裔或印裔在能力上较为优胜。从华校转去国校读的华裔一定会排第一,这一说法没有多少人会反对。
但素质比较好在一个并非用人唯才的社会里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更多的换来是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不平待遇的不忿。于是走得走,散得散,留学海外的不胜其数,移民定居的也不少。没人懂我们在马来西亚之后的遭遇会是什么,但很少人会奢望开放的天空。
尽管所谓的数据显示马来同胞们仍有很多处于贫穷的困境,但我们仍有很多的抱怨,因为现实的反差一次又一次刺激我们的感想,挑战我们的逻辑。对于依靠经济重建政策获得财富的少数马来同胞,有时不是我们不想敬重他们,而是他们反过来对我们炫耀财富,令人呕吐。政府部门职员开会屡有tea break,食物多不可数,让人摇头。虽然信奉宗教,但是吸毒的、飚车的、颓废的、懒惰的马来青年屡见不鲜。许多不懂经商之道,依靠政府资助开店的马来商家只会把装潢弄得豪华奢侈,只为作那一点生意,令人着实不爽。即便是普通的职员或服务员,手脚特别慢,服务特别差的大多数是马来人,真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从另一个不同速度的星球来的。可怜那些老板,不得不请他们,又不可以大声斥责他们,真是左右为难。
你看,自小就接受“正规良好教育”的我其实并不想变成狭窄的种族主义者,可是现实提供了另一套更可信的理论。
我记得在看完了李光耀的回忆录之后,曾经慨叹为什么他不一并把这里的华人也带走,至少如果这样我们现在的情况将会好一些,也不用他在最近发表“东南亚的华人正在被边缘化”一论招致又一轮政治把戏。但,即然生于斯,长于斯,我还是得接受我是马来西亚华人。这一些一生下来就被定下来的命运不能被改变。
乐观一点说,其实每个国家都会自己难念的经,不只是马来西亚而已。所以我还会自豪地说自己是马来西亚华人,然后期待有一天可以改变一点什么……就算不能,至少也证明了我曾经尝试。

十余年后,我也不知道我为祖国尝试了什么,但已成了文中"移民定居"的。忙完了生活,又回到了似曾相识的凌晨书写,却是惭愧与无奈交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