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宜
正宜

喜歡文字、思考、咖啡、旅行、電影⋯⋯

父母情緒幼稚,該如何守護我自己

這本書在指出一種有害身心的人際關係,有的時候我們會太過內疚而無法迴避這樣的關係。


但我們每個人都有守護自己的需要,原因是這是每個人對自己的基本責任—因為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夠做到。


當我們盡到照顧自己的責任,就不會錯誤的要求別人為自己的感受負責。這是更健康的關係。


當我們被要求優先去照顧別人的需求,被剝奪了聆聽內在聲音的機會,其對於自身的傷害是毀滅性的。


然而,上述的毀滅性關係,卻一直被解釋為「愛」。


究竟,什麼才叫做愛?


為了對方,放下自己的需求,這難道不是愛嗎?


有些人,為了去愛,長期的待在這種被剝奪的關係當中,不斷地讓自我暴露在有毒的訊息當中,這訊息不斷地對他/她說:你所感受的,和你的需要一點都不重要,這也就是在對自己說:你一點都不重要。


但這不可能是愛所帶來的結果。愛會使人感覺滿足,感覺有尊嚴和價值。


愛是在滿足對方的需要,在這個過程裡,有時候需要犧牲自己的需求。但是這絕對不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是比較不重要的。


當一個母親放下自己的需求去照顧孩子,不表示她自己的需求不需要被滿足。


健康地去愛,需要健康的自我形象。母親照顧自己的需要,不是自私,也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這是健康人格的表現。


我想到聖經上在講到如何愛人,他是這樣說的,他說要「愛人如己」。


當一個人感受到被愛,他很容易去愛身邊的人,因為他的內在是滿足而健康的,你可以說,愛是一個健康的人格的正常表現。


但我們大多數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如何去愛,因為我們的內在那個對愛的需求,都沒有被真正的滿足。


內在未曾滿足的人,當他們試著去愛時,所給出的愛常常是傷害性的,這是無可奈何的結果。


我們或許本來就無法因為「被要求去愛」而給出愛,我們只能在被愛了以後,學會如何去愛。


所以做為那個全世界最了解自己的人,我們都需要學會愛自己。


放下所有的責任、義務、所有的「應該」、別人所加諸的價值觀,單單地聆聽內在的聲音,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這個過程,也讓我們可以知道如何去愛人,不會掉到自己的主觀成見之中。


因為所有的愛,都有一個重要的成分,就是了解、包容與接納,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缺乏了這個成分,就會淪為操弄與掌控。


沒有滿足內在需求的父母,會用「愛」操弄孩子,來彌補內心不滿的空缺。


我們其實都不擅長分辨,什麼是「愛」,什麼是「以愛為名的剝削與暴力」。


有毒的果實也是食物,我們只能連帶著傷害吞嚥,因為除此之外別無滿足。


我們吃著這樣帶著傷害的食物長大,當有一天,我們試著去愛時,也只能這樣餵養我們的下一代。


我是說,如果有選擇的話,我們都想要真正的愛,不帶著批判,完全的包容與接納的愛。不以自己的感受、需求、標準去企圖改變對方,使人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的愛。


當然,這是說,如果我們有選擇的話。


但是我們幾乎沒有選擇。在所有的關係裡,都包含著主觀的期待、或許未被明說,卻被強烈期待的標準。這些都在對我們說,我們必須滿足這些期待,才能得到想要的愛。


在這個世界上,不乏偽裝成「愛」的操控與剝削,我們不得已地將其吃下,以自身的自由與價值感為交換。


我們所能做的,是不使自己成為受害者,以及受害者的受害者。


在我們的受造裡,有一個在創造時就已經被賦予的價值:“你是被愛的,因為你是有價值的,你值得被愛。”


這或許能使我們停止在垃圾堆裡找食物吃,用錯誤、掌控的愛滿足自己。


我們唯一的選擇,是到愛的根源裡,去尋找真正的滿足。


不明白什麼是愛的我們,如果聽到「神愛世人」這句話,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心想我完全不認識這個神,他為什麼要愛我?他的愛是不是也一樣充滿掌控,企圖把我變成另外一個人。一旦我達不到這個標準,他的愛就會轉變成失望與憤怒。


又或者,我必須「有利於祂」,就像我們所有過去的經驗一樣,必須讓自己成為「可愛」的,我們若非對這個神是有價值有益的,我們就無法成為他所愛的。


但那些所有告訴你,你要怎麼做才能讓神愛你的說法,都只是宗教掌控的手法。如果我們知道什麼是愛,就不會落入這個圈套裡面。

事實是,我們在被造的時候,就已經被愛了。


或許是在被造之前,就已經被愛了。因為祂是在愛裡創造了我們。


祂不是創造一群信徒,也不是創造一群僕人或子民,在祂的心意裡,祂所創造的是兒女。


我們本來就應該被愛,因為我們是在愛裡被造的。


祂愛你,不是因為要改變你,把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而是要恢復你的身分,把你找回來,回到原本與祂之間的關係。


所有在你的裡面,那些使你與祂隔絕的罪,都已經被處理了。我們欠下的債,爸爸已經為我們償清。


或許也只有天父能夠給出這樣的愛,這樣無條件的愛。只有祂有這個能力。那個被放在我們心裡的愛的空缺,只有祂能夠滿足。


不帶著罪的傷害的,能使人真正滿足的食物。


這能使我們饒恕只能給予有毒的愛的那些人,他們並不是不願意,只是沒有能力給予這樣的愛。


而我們也會知道如何接受這樣的愛,習慣於如此被愛,直到我們視之為「正常」。當我們想到「愛」時,腦海中浮現的就是這樣的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