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電影隨時記-寫在《Soul》觀後

只要有一顆"想要去活"的心、"想要去探索與體驗生活"的想法,應該就已具備取得前往地球"通行證"的資格,也說明自身已準備好去走一趟這世界

《Soul》(譯《靈魂急轉彎》)觀後有感!!

輔以電影情節記錄/分享,也許/應該會爆雷,未觀賞者請斟酌~。

Photo by Flim
  • 當Joe的靈魂進入貓的身體內,陪同"22號"光顧好友理髮師後,準備離開時;

Joe一直以為他所認識的理髮師好友是天生就喜歡理髮,但後來才發現其實不然。如果Joe沒有變成貓,也許就永遠不會知道他朋友並不是天生就想當理髮師這件。小反思目前自身生活周圍所認識的人事物,是否真如我們所認識的那樣呢?或許這時需經由另一個「角色,才能更知道身邊人事物真實的一面。

而隨著年齡增長,多數人逐漸習慣自己的事自己"消化";他人不問,也不覺得需要會特別主動說;相對地,他人亦然。"所謂"認識",你有真正地去認識一個人、一件事嗎?"


  • 當演奏結束,Joe站在店外與Dorothea對話時,Joe說;

    "so...uh, what happens next?"
    "We come back tomorrow night, and do it all again."
    "what's wrong, teach?"
    "it's just ...i've been waiting on this day for my entire life...i thought i'd feel different."

也許大家都有過類似經驗;為某場重大考試花費時間、精力,日夜埋頭地準備,期望有最好的發揮,考取得最好的成績,然在考完結束後的當下,卻不自覺地想-"那然後呢?",對啊,"那然後呢?";又如一趟在行前總是讓人雀躍不已的旅程,或長輩常說要好好唸書,長大後才能...,但實際發生後,卻不一定是那麼一回事。

原是滿心期待的事物,對於在結束後產生的"落差感"(不管好/壞),反倒有些不知所措、若有所失

Photo by Flim
  • 當演奏結束,Joe站在店外與Dorothea對話時,Dorothea說;

    I heard this story about a fish, he swims up to this older fish and says
    "i'm trying to find this thing they call the ocean"
    "the ocean?" says the older fish, "that what she in right now."
    "this?" says young fish, "this is water, what i want is the ocean."

已觀賞過電影者,想必對此對話並不陌生;也許對其他人而言是老生常談,但這詮釋卻又重新刷新原先的認知,讓人想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那番話許多事總要經歷過,才會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

故事中的older fish, 當他還是young fish時,他就已經意識到所身處的地方已經是Ocean了嗎?還是當時的他也像此時的young fish一樣, 也曾追求過自己的"Ocean"


  • 當"22號"拿到通行證時;

當"22號"意識到自己已經拿到代表「火花(spark)」的通行證時,"那他的「火花(spark)」是什麼?",是籃球?烹飪?音樂?;個人解讀「火花(spark)」也許不需非要在當下釐清不可,只要有一顆"想要去活"的心、"想要去探索與體驗生活"的想法,應該就已具備取得前往地球"通行證"的資格,也說明自身已準備好去走一趟這世界。

而「火花(spark)」也許會隨著在日後生活的過程中逐漸被發掘,唔,也或許不會,但似乎並不影響「好好去探索與體驗生活」這檔事。

keep「E&E」(explore & experience), and you'll see.

Photo by Fli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