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閱讀隨時記-《看見-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我太急了"-我總是對自己說。

最近終於在向圖書館續借了5-6次後讀完了《看見-十年中國的見與思》(以下簡稱《看見》)。

關於作者柴靜,可說已經"認識"好些日子(亂攀關係無誤,其實她不認識我😅),具體是怎麼"認識"的,已不大記得。但知道她拍攝過一部紀錄中國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曾在校內雜誌文章上讀過她的訪談及其他撰寫她或她撰寫的文字;會留下印象的原因是她所敘述的內容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共鳴產生連結,久而久之,這個名字就刻在腦海中。而《看見》這本書也是很早之前就已經知道它的存在,只是一直沒有去翻閱;直到某日,踏入圖書館,在書架上瀏覽時,熟悉的二字-"柴靜"出現在面前,再看書名,立即就不猶豫地把它借走,好好地翻一番。

"《看見》是央視知名主持人柴靜,從事媒體十年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與省思,是柴靜個人成長記錄,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節錄自書中的摘要介紹。

我個人很喜歡以"敘事"的方式去引導讀者去瞭解作者想要傳遞的寫作方式;堆疊、鋪築每篇章節,然後再適當的"時機點"給予一擊(作者的觀察與省思),幾乎每讀完一篇章節或某些段落,都有可以讓人去思考與反思的內容、會自發地想要探討更多-某種無法言語,但讀完後有些什麼留在心中、被啟發的感覺。

以本篇為始,想不定期地把書中與自身產生共鳴的語錄、段落記載下來,如日後在生活中遇到"大哉問",我想可以在這裡找到一些"解惑"的方向,好書當如此。

以下摘自書中
我問過盧安克:"你寫過,中國農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太著急了。怎麼叫『太著急了』?”
盧安克說:"來不及打好基礎,就要看見成果。"
我說:"會有人覺得那就太漫長了。"-那人就是我,那人就是我。
他說:"小學老師教了一批一批,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
在採訪他的時候,他說過:"如果想改變中國的現狀,然後帶著這個目的,做我做的事,那我就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這樣的,我不想改變,我沒有這個壓力。"
我當時一驚,擔心他墜入虛無:"如果不是為了改變,那我們做什麼?"
"當然會發生改變,改變會自然發生,但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責任,不是壓在我肩膀上的。"
"改變不是目的?"我喃喃自語。
"它壓著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說,"但你不這麼想的時候,它會自己發生。"

以前我就是很"急"的人,急著要參與、急著要融入,不管什麼三七二十一,都急著投入,急著尋找答案。而如書中所述,當帶著某種"目的"、"答案"、"收穫"的心態去做某件事,且性子又急時,或許往往會事倍功半。這段話也讓我想到自己在多樣選擇下的條件下,總想要找到一個"最佳方案"去執行每一件事;列出每個選項的優缺點去評估、慎選;這在面對重要決定時-行得通,也應該這麼做,but,如果套用至一些細微事情上,整個過程就會變得無法享受,因為都在糾結-"這是不是最好的?有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呢?"

"我太急了"-我總是對自己說。

當時讀到這段對話,彷彿一股電流穿透我的身體,整個一"shock"被觸動到了,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的人事物歷練,現階段也慢慢那調整步伐,放緩許多,不否認對於某些事物還是持有想要達到某種目標去執行,但已經不會給自己太多額外的tag,平常心地作該做的事,爭其必然地"不期不待,不受傷害"(哈哈哈),是老生常談,也知易行難。

《看見-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