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日常隨時記-所謂"貼標籤"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為一件事情貼標籤,你就看不見它。"-by someone

相信大家在路上,不管是行走、騎車、開車、停(等)紅綠燈時,或多或少都有看過他人手舉廣告牌、幾乎聞風不動地站在大馬路邊上;經過看見他們,你會有什麼想法呢?(還是完全不會去注意?那...這篇不必往下閱讀了😂)

"辛苦"-是我以往經過看見手持廣告牌的他們時,心中會出現的用詞。well,先不管對方"辛苦"與否,後來在這件事情上,自我察覺比較多的是-"為什麼(自己)有時會莫名地去給他人貼上某種"標籤"(Tag)呢?"。

認為廣告舉牌者的工作內容很"辛苦"的邏輯依據是什麼?因為自己能在車內吹著空調、一手握方向盤、一手握星巴克,坐等90++秒長的紅綠燈很舒適;所以對比在烈日下、需站著不動且要手持沉重廣告牌子的他人,覺得他們"辛苦",產生某種憐憫,是這樣嗎?換個想法,或許他們認為這是其在社會上能立足生存的工作機會、是自力更生的support,付出=得到;那為什麼反倒替對方覺得"辛苦"呢?只因為方式不同?

"標籤"的形式有許多;好的、壞的、善意的、惡意的、憐憫的、同情的、讚美的等諸如此類。然除了"惡意"的tag是大家所反感外,"好的"tag會否也會讓人抗拒呢?相信大家就學時期,總會有成績最好的那位同學被說"聰明",但後來回想,這咋聽下是讓人很爽的稱讚,對其會不會是某種約束呢?感覺失去其他自身的可能性,然後就必須要照著這個"設定"走下去,不容許自己"不聰明"。

所以後來我想,如果要對不了解的人表達欣賞/讚美,是不是可以先針對他做的事,而不是任意地對人本身加諸某種"用詞"。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為一件事情貼標籤,你就看不見它。"-by someone

無可否認,"貼標籤"是人們常見的行為;很多時候它就是下意識的結果(有意且帶有敵意等負面的除外),但同時也是認識新人事物所使用的直接方式。


節錄與她(P)討論"貼標籤"議題的對話內容(覺得她的觀點很棒,藉此分享)

  • P:畢竟我們要透過標籤分類才有辦法認識這個世界,像是當你面對一堆雜亂的資訊時,你不給標籤做分類,會無法理解這些資料,所以這本來就是一種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 我:不過有點矛盾的是,如果"given a tag"是認識世界或人事物的方式,那我們有真正地去認識嗎?會不會反過來受限於自己給予的tag,錯過瞭解的機會呢?設想某日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在完全沒有交談過的情況下,僅從外在行為舉止或臉部表情去猜想判斷-"唔,為什麼對方一副好像我們欠他的臉"、"誒,他行為好奇怪哦";在上述假設下,我們還願意花心思去認識瞭解這位新同事嗎?抑或在外在主觀條件下就被自己過濾了呢?
  • P:可是我覺得問題不是在貼標籤的行為,而是每個人的標籤系統給標籤的方式要改變。我們今天如果不去分好人或壞人,就會讓我們置身於很危險的處境,但我們都有可能誤判了好人與壞人,所以才需要去修正。所以不是要否定作分類的行為,而是檢討分類的方式。
  • P:你可以因為一開始的分類錯誤導致錯誤的行為,但分類是可以改變的,隨著你的認知,你會改變你分類的方式,
  • P:我們今天如果不去分好人或壞人,就會讓我們置身於很危險的處境,但我們都有可能誤判了好人與壞人,所以才需要去修正。
  • P:所以不是要否定作分類的行為,而是檢討分類的方式。
  • 我:那在現實生活中要去做相關的檢討和誤判後修正的可行性有多大?
  • P:當然...不大~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多問題啊~

我想,對於我真正想認識的,不管是人、某件事或某個地方,還是先不予以任何tag,好好地聊一聊、實際進行一遍、實地走訪一遍比較實在些。

圖文不符之讓人想念的阿姆斯特丹清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