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南
木南

旅行|閱讀|寫作 公號:Nanwalking 郵箱:mileswithhu@gmail.com

“那一夜的雨同样淋湿我”

诗人马雁

1.

今天,我想读一首诗,“怀念”一下马雁。但“怀念”实在是有些无力而虚弱的,甚至带着明显的“恶意”:我只是在追寻一些模糊的印迹,于真实其实很遥远,怀念让这种真实变得含糊而抽象,因为这些不及格的话,让一个原本完整的人变得愈加单薄。但我说服自己坐下来写这些话的动力,是想着这些字不是给遥远的她,而是给我自己,从她留下的文字里,获取一些生活的勇气。也许走远的她,在生命里曾经那么灿烂的一个人,会轻轻微笑,允许我做这些冒犯。是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怀念。


2.

北京城
大多数是精确定义的符号,
一小部分是闲散来回的落叶,
这城市风大,喜欢旋转。
还有一些尘土,是从内蒙古来的
骑士,在这里做着古代的梦。
如果你在北池子,就能感觉到
南池子;如果你在钟楼,就能
领会到鼓楼;天坛和地坛是
一对不见面的夫妻,天天
通电话、发邮件。这城市被严格的
规则控制着,不允许脱离徒劳的责任。
有时候,也有美丽的瞬间,
譬如银锭桥下狂欢的游泳者
望见月亮,就忽然
成了万众瞩目的中心。
有那么些人常常聚会,
无谓地研究问题,这城市
热中于责任而毫无办法。
不敢再有人来这里,因为
它已经被毁坏。是多么无辜的处境……
让人痛苦地爱,绝望中一再重生。
2010年9月18日

3.

北京城的大常常让我绝望,我对于它的巨大从来没有想象。可能几千万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也都没想象。东南西北,我们被一个共同的词笼罩,却各自独立地生活,通过一条条脆弱的城市动脉连通着。我喜欢这个城市古老的故事,但那些跌宕的过去,滚滚尘烟,和眼前这个庞杂混乱的古怪城市并没有太多关联。偶尔在严整的缝隙里看到一角闪亮的琉璃瓦,心里会突然温和起来,可能也是这个城市给我为数不多的留恋。稀疏的周末时光,我和阿蠡会穿越这个城市的旧街巷。它们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抬头望去,在晃动的枝叶间,还能触摸到一丝过往。住在这里的人,比我们还要陌生,这里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颤抖的栖居之所。现实和历史一样动荡不安。马雁比我有更多的时间留恋在这些空间里,以她的敏感和博学,自然比我更能接收到那些来自古老的呼喊。作为一个诗人,她也会从词语中寻找这些印迹。《北京城》为例。

4.

“北京城”这个题目,平日也经常用起,但只有在这首诗中,它才获得了某种感知力。“北京”是现代意义上的所指,而“城”却是一个古老的词。两者的并置有着巨大的冲撞。古老和现代在这个城市里是恒久的话题,但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平等可言。“现代”永远在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古老”。所谓“城”只是一个虚构意义上的存在,除了那些地名还保留着城的印迹之外,你几乎是无法理解北京作为一个城的存在。但这种关系并不全然是单向的。在另一个角度上,“城”又对“北京”进行了反击,因为那些盘踞在这个城市里的主角,他们需要守护自己对于北京“正确”的占有,用新的手段和技术围筑起一座新“城”。

5.

大多数是精确定义的符号,
一小部分是闲散来回的落叶,
这城市风大,喜欢旋转。

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对这几句诗应该有极强的认同感。马雁对语言的摆弄让我赞叹,短短三行诗,就打开了这个城市极其脆弱的一面。虚虚实实,尽在其中。那些“精确”的部分却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那些“闲散”的却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这微弱的生命在这个城市巨大的旋转里,飘飘而落。这个城市的“风”不只有来自北方长城外高原上的大漠长风,还有人心内的动荡和欲望。它们一遍遍扫荡过这片土地,遗留下废墟和灰尘。

6.

还有一些尘土,是从内蒙古来的
骑士,在这里做着古代的梦。

这两句诗也是虚实相杂,颇有意味。沙尘暴是这个城市近年来最恐惧的敌人,每到春秋时节,尘土漫漫,天昏地暗。我们不得不一遍遍忍受这种肆虐。这是不是像极了数百年前来自关外的游牧民族的侵袭?他们一遍遍越过那个虚弱的长城,长驱南下,一番杀戮和抢劫后,又退回北方的大漠深处。这中间也有两个民族在这个城市里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元和清。他们带来的印记依然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那些古旧的建筑片段见证了几百年的战火硝烟和人事变迁。再过几百年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谁又能知道,但也值得想象。

7.

如果你在北池子,就能感觉到
南池子;如果你在钟楼,就能
领会到鼓楼;天坛和地坛是
一对不见面的夫妻,天天
通电话、发邮件。这城市被严格的
规则控制着,不允许脱离徒劳的责任。

再一次出现了和一开始“精确”对应的词:严格的规则,但反讽的是,这不过是一种“徒劳的责任”,即这个城市生活的无奈感和无力感。现实依然是那个《顽主》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得不忍受着巨大的规则和渺小的虚无。这个城市用商业和政治创造出各种牢笼,一点点分占着我们的肉体和时间,看似五光十色,却支离破碎。所谓严格的规则,既有现代的设定,也有历史的参与。像诗中所言的“钟楼”和“鼓楼”,“天坛”和“地坛”,它们依然固执地停留在时空里,扮演着自己鬼魅的角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借助于它们走来走去。马雁再次像孩子似的在她的诗里并置了那些古老和现代的事物,它们既是真实的,又不是真实的,穿插在生活的片段里,也定义了我们的生活。

8.

有时候,也有美丽的瞬间,
譬如银锭桥下狂欢的游泳者
望见月亮,就忽然
成了万众瞩目的中心。

如果说在这变动不居中,要寻找一个唯一不变的对象,那只能是抬头望去的宇宙。在一个较小的时间尺度里,尤其是与人类几千年的时光相比,它是保持恒定的。这几句是这首诗突然的一个跳动,缩小到一个极微小又极宏大的空间尺度里。诗歌的微妙有时候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活镜头,但“望”字一出,就带到了一个巨大的想象式的视线中。这一部分可能只是一点虚幻吧,带着一点美丽的悲凉。那些淹没在狂欢中的个体是无知觉的,他们在古老的银锭桥下微弱地“快乐”着,不知道巨大的历史车轮隆隆而过,不知道在更大的时空里,这一切只是一个瞬间。这种觉醒,是诗人的高度自得,也是极深的绝望。

9.

有那么些人常常聚会,
无谓地研究问题,这城市
热衷于责任而毫无办法。
不敢再有人来这里,因为
它已经被毁坏。是多么无辜的处境……
让人痛苦地爱,绝望中一再重生。

触摸一首诗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诗人的情绪是怎么在诗中流动的。她需要不断地把自己带开,又不断地被裹挟进去。我佩服那些用高妙的技巧把自己保护在一个旁观者位置的诗人,但更喜欢这些勇敢地跳到烈火中的人,让诗在生命里燃烧。这首诗不算马雁个人情绪带入比较多的,从一开始,她几乎就是以一种较为冷静而尖刻的笔法在写。但到结尾处,她情绪里的细腻多情还是无法让她远远地观看。对于这个生活过多年的城市,她有着太多深切的体会,也看到了太多荒诞不经。她不得不伤感地道出:“它已经破坏……”其实,何来完整,从古到今,没有一座城市是停留在一个壁龛里的。一定有无数的手在拆,在建,在遗弃,又重新开始。诗人必须更快地接受这种无奈。北京城的特殊在于它充斥着一种速度,一种扭曲。至于其带来的后果是无人能预计的。越快的速度,意味着一种越不可控制的结局。指称现实是一种最释放的方式,但也最乏味。马雁是一个自觉意识很强的诗人,强烈的现实关怀是难免的。但我更喜欢马雁的是她的悲凉感,只是这种品质又带着强烈的自我吞噬性,几乎总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这首诗到最后也回归到这样的情绪里。再大的历史,再宏阔的世界,敌不过一个柔弱的“爱”,尽管无力,尽管虚无,但它始终是挣扎在具体的生命里的,比起那些“毫无办法的责任”自然有价值得多。

10.

细读一首诗,就像聆听一个诗人的呼吸。我能想象到她在灯下删删改改这首诗时的样子。也许是在夜里,改完后,一声叹息。读一首诗,就是在共同承受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撞击。但我的想象总归是想象,所描述的并不是那个真实的马雁,她的朋友比我更有权利去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只是借助于这首诗,去感受我自己因为这些语言而激发的思绪。也许有重叠的,也许离题万里。但这或许是更有价值的怀念。

11.我还喜欢她的那首《世界下着一夜的雨……》。现在再读这首诗,恍若那是一首马雁写给自己的诗。诗中触动我的除了细碎的回忆,对友人的深情,还有那句:

我坚信: 那一刻我与你同在。
那一夜的雨同样淋湿我。

这是一种多么大的理解,多么大的勇气。她用了一个最无所畏惧的词:坚信。在生命的脆弱面前,她选择了最大的相信。她与自己的朋友站在一个深渊面前,努力拥抱着。我想,在很多时候,我也希望我是这样的。对于马雁,我不可能像熟悉她的朋友那样了解她。但我“坚信”,我选择去理解她,理解她生命里面对的那场大雨,那场在七年前忽然而至的大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