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ndo的Me
在Indo的Me

木木草,旅居印尼和英國,香港人。 (我不會「有拍必回」,我只拍我喜歡的文章。我也希望你是喜歡我的創作才給我拍手。望見諒。)

有時閱讀|Get a Life, Not a Job

星期日晚上你是否覺得特別難捱? 每個星期是否都要經歷一趟Monday syndrome? 是的話,實在要好好閱讀此書,好好考慮一下應否從新規劃你的career path。
"Get a Life, not a Job" ,作者:Paula Caligiuri

每一個人都有不止一個identity。我其中一個identity是OL。

OL要怎樣當呢?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老闆在工作上的喜好,雖不至要投懷送抱、底聲下氣,但懂得投其所好,事情會較容易處理好。更要懂一點說話技巧,凡事留一線。被批評時,可以的話別跟他計較,笑笑口就算,收工就收工。在辦公室裡不求超卓表現,但求每天風平浪靜。反正公司所有output都不屬於你的,這兒不過是你付出丁點技能,以換來生活費用的場所。

我不介意自己在辦公室裡時窩囊一點,因為這不過是我其中一個identity的求生技巧。但我近來發現身邊愈來愈多人把辦公室的一套「求生技巧」,放諸於自己作為一個社會上的公民身份之上。

如果作為一個公民也只能像辦公室OL一樣要看風向,凡事習慣配合阿爺眉頭眼額,很快我們就會忘記,民主和自由理應是人與生俱來就被賦與的權利,本來就不需要什麼技巧才能獲得。作為一個公民,理解社會事件時也只懂依遁辦公室那套上尊下卑、從屬和要識趣的角度出發的話,不管誰怎樣咬牙切齒道愛國、民族大義,也只不過停留要對大老闆殷切獻媚的層次。

或者因為不管上班下班,我們都被迫要「活得像OL」,近來社會上的氣壓挺重,好像很難真正快樂起來。政治環境的囚牢確實挺難拆解,但如果辦公室為你而言也是個囚牢的話,是否就不能逃離呢? 

作為career coach的作者Paula Caligiuri會告訴你,要 “Get a Life - Not a Job” 。

星期日晚上你是否覺得特別難捱? 每個星期是否都要經歷一趟Monday syndrome? 是的話,實在要好好閱讀此書,好好考慮一下應否從新規劃你的career path。

作者會首先告訴你,所有你阿爸阿媽、師兄師姐告訴你有關職業那一套,已經不合時宜也不切實際。例如初出茅廬一定要先做大公司累積經驗 (砌靚份resume)、工作不是讓你尋求快樂的、要待退休才追尋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等等。作者在書中提出:「Why do you feel the need to defer your happiness? 」她也質疑在經濟環境如此不可理喻的世代,有什麼工作可以真正永保安穩? 

再來作者會分析打工仔不敢改變的原因,譬如說財務上的依賴、對自己能力的悲觀、數年後就可以到手的約滿酬金或是過度忠誠,經作者一說,這些長年以來看似「理所當然」去讓自己不改變的原因,看來也不是不能跨越。 

書中提倡人要有multiple career acts,其實跟近年中國流行說的「slash」 近似,不是說要你多打幾份工,而是要從你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衍生出多個income source。作者舉出了很多不同類型的例子,有些人的career acts是沒有關連的,也有些是從本位中發展出周邊不同的副業。

怎樣也好,說到底也就是,當你投入一個真正感興趣的事業時,即使再忙也依然是種liberation。這些「阿媽是女人」的道理,我們彷彿都知道,但總是畏首畏尾,好像找不到門路去實踐。"Get a Life - Not a Job” 一書正好告訴你,要擁抱新的生活模式就得擺脫從小被灌輸以為是金科玉律的一套,書中也給你提供了很多不同的例子作參考,讓你也能計劃屬於自己的路。

工作多年,身邊有朋友甚至連到底自己喜歡什麼也答不上。從前說起工作,就是不帶情感、不關乎個人成長、只在乎金額的一回事。看"Get a Life- Not a Job”一書後,才從新反思career planning,可以是了解自己的一個歷程。

如果你每天在投訴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倒不如思考一下你是否要繼續當一個有張出眾resume,但沒有自己臉孔的OL,還是清楚自己愛惡,並每天好好為自己而打拼的一個人。

祝大家至少可以脫離一個囚牢,prison break成功。

----

(以上是一篇舊文,辭職前的作品。兩年後重看,仍然認同自己當年的想法。現在總算是「越獄」了,但仍在荒野中亂跑的途中,望有天真的可以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重讀舊文,自我勉勵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