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ong
MsTong

A Writer

【影評】仇父戀母情結與無神論

重審基督 (The Case for Christ) 2017
Director: Jon Gunn
Writers: Brian Bird (screenplay), Lee Strobel (book)
08/28/2017

 電影的臺灣譯名是『基督事件簿』,比這個『重審』來得準確。電影是根據護教作家里斯特洛貝[Lee Strobel] 的同名著作編寫。講述作者在擔任報社調查記者期間,運用他的調查能力,來追蹤基督信仰的關鍵事件,結果從一個無神論者成長爲基督徒。書及電影都是根據其親身經歷及心路歷程寫成的。

 其中最爲引起我注意的片段,是作者走訪美國心理學家協會主席(Dr. Roberta Water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sychoanalysts),詢問她那些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500人,是否集體癔症的幻覺結果。

 心理學家告訴他,集體癔症也好,催眠術也好,頂多激發尖叫呼喚之類的個體行爲,卻不會集體做同一個夢。如果真能那樣,這可是比耶穌復活更大的奇跡。
(hallucinations are like dreams. They happen in individual minds. They don't spread like the common cold. To be honest, that would be an even bigger miracle than the Resurrection itself.) 
就在作者失望打算離開的當口,專家問起他跟自己父親的關係。 

 電影前面已有過父子爭執的伏筆。可以想見,不能算好。相互間冷漠,有距離感,跟大多數東方人的父子關係相似:(Distant, cold, doesn't give much affirmation or express love?)

 接下來,專家講了這部電影帶給我震撼的一段話:

(as a skeptic, you're familiar with history's great names in atheism: Hume, Nietzsche, Sartre, Freud.
Of course, yes. Some of my greatest heroes.
Did you know that all of them had a father who either died when they were young, abandoned them, was physically or emotionally abusive? In the world of therapy, it's called a father wound.)

 之所以覺得震撼,是因爲立刻讓我聯想到巨嬰民族的戀母仇父傳統。

 東土民諺有所謂『寧要討飯娘,不跟做官爺』的説法。通常會將做官父親無一例外地看作陳世美。會在生母年老色衰時抛妻另娶,然後就有所謂『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棵草』之類説法,矛頭對準的還是父親。即便到了這個家庭婚姻關係早已脆弱如烟的現代,無論談及社會現象還是用來比喻政治忠誠,母親還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字眼。

 反過來也一樣:像我早年討論女權時所提及的,母親的神聖性甚至體現在所謂『國駡』當中。因爲辱駡心目中最神聖的東西,無疑就增添了詈語的侮辱與惡毒。這在其他語言中恐怕少見。至少,在英語一類的西方語言中,詈駡恰恰都跟信仰相關,瀆神(blasphemy)是非常嚴厲的指控。

 還記得當年做過類似的作業,討論西土傳統,無論宙斯還是雅威,無一例外都是男性形象。

 偏偏東土神話中,除了不知性別的『盤古』之外,更多提及的創造神是『女媧』。

 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西方歷史不那麽悠久,因此從一開始就已經是父系社會。或者是世代交替,處在從母系向父系的轉變過程中。不像東方神話顯然來自母系社會。還是「祖」奶奶(這是沒辦法溯源時的不得已稱呼。因爲「祖」已是男性先人的稱謂。按照吳大澂在【字說】中的説法:「古器多稱「且」某、「父」某,未見祖父之上,更有等於祖父之稱者」。按照我自己的説法「推其「祖」之所自出,其為「帝」無疑」。參觀余舊作《說「帝」》)的天下。

 不過,更爲重要的區別,恐怕還是宙斯神話中表露的所謂『殺父』以及俄狄浦斯的『娶母』情結。

 這些大逆不道的行狀舉止,東土歷史聞所未聞(其實更可能是被孔丘史遷的春秋曲筆遮蔽了)。即便放在今天,恐怕依舊是駭人聽聞的。

 因爲這是心理學上的斷奶過程。換言之,未經這一過程的東土傳統依舊依戀母親、依戀母乳,因此永遠不能長大成人。千年之後,最終成爲舉世震驚的『巨嬰』。

 我在那篇舊文中,還提及金庸筆下的楊過跟小龍女,就是典型的戀母關係。就連稱呼都是『姑姑』。金庸可能是爲了減弱她的聖母光環,甚至不惜讓小道士玷污她。算是非常的心狠手辣。

 説回這部電影。專家向作者描述她所提到的這些學界名人,無一例外都有所謂『a father wound』。不知是否有華語對應詞。字面意思是『父傷』,大概是指幼兒不能得到父愛,因而產生逆反心理,不相信權威,甚至憎恨權威。成年之後就偏向於這種質疑乃至於挑戰權威的人生取態(東土名人軼事中這樣的例子恐怕也不少,或值得挖掘。五四以還的標杆人物,例如胡適之跟魯迅,都是跟母親長大成人的。至於農民領袖毛澤東則有跟其父鬧矛盾直至尋死覓活的傳聞)。

 無神論的產生,居然跟這個相關?

 難道東土傳統的實用理性精神,也跟這種現象有心理學上的關係?

 其實在這個名單上,還可以加上我熟悉的尤金奧尼爾。他直接因爲父親對母親的冷漠以及對兒女的冷漠,產生對天主的懷疑,直至出走東方,想在東方尋找天主的替代物。他的所有創作都力圖印證這個艱難過程。

 他最終嘗試以東土的『道』來取代天主,偏偏這就是一個以陰柔如水弱女勝男著稱的體系。

 實在意味深長!

 斷奶對於幼兒來説,確實是個創深痛巨的經歷。能否承受這種苦痛,大概從此區隔兩種不同性格的人。

 普希金說,鐵錘可以粉碎玻璃,也可以鑄成鋼劍。説的就是這樣一種淬煉。

 按照心理學家的分析,得到父愛的人,得以在父性的基督教信仰中承續這種父愛。基督教會就是以『阿爸父』爲核心構建的。教宗Pope,原意就是『阿爸』。

 有趣的是,電影中最終觸動作者的,原來是發現自己表面上看來冷漠的父親,其實一直深愛自己、爲自己在學業事業上的成績自豪。作爲一個以尊重科學自詡、在事實面前冷靜如法官的調查記者,真正壓垮他無神論信仰的最後一根稻草,居然是感情的真相:在他獲取所有有關耶穌的事實之後,他得知亡父對自己的真愛。

 斷奶的陣痛在不同人身上產生不同結果。『父傷』可能會讓人從此反叛權威。可見無神論本質上就是反傳統反社會。當然了,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未必那麽容易辨別出背後的根源。

 電影票房很好。衹不過多少還停留在護教的淺層。想靠科學證據來説服價值觀日益分裂的民衆。

 我反而認同教宗若望保羅二世的斷言:Jesus is the Incarnate Word-a single and indivisible person. One cannot separate Jesus from the Christ or speak of a "Jesus of history" who would differ from the "Christ of faith." The Church acknowledges and confesses Jesus as "the Christ, the Son of the living God" (Mt 16:16): Christ is none other than Jesus of Nazareth: he is the Word of God made man for the salvation of all. In Christ "the whole fullness of deity dwells bodily" (Col 2:9) and "from his fullness have we all received" (Jn 1:16).

 這就是說,『Jesus of Nazareth』作爲『Jesus of history』,并非要靠科學證據來支撐認證。有或沒有電影中描述的這些證據,并不影響我們的信仰。

 上文提及東土的巨嬰傳統深植於社會結構。似乎還可以在這裡多説幾句。

 我在舊文《說「帝」》中,討論過『禪讓制』跟母系社會的關係。認定這種方式的權力讓渡,跟公正善良毫無關係。衹是反映出母系社會不存在對血緣關係的認知,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親疏遠近概念。反正都是自己兒女,給誰繼承都無所謂而已。

 社會演變到父系,就是爲了確保血統純粹。動物世界裏看到的雄獅一旦擁有了獅群,就會將老獅王的孽種全都咬死。人類社會恐怕也經歷過相同歷程。什麽后宮三千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之類,整一個獅群而已。太監宦官之類閹奴的設置,一直要到滿清垮臺纔廢止。目的還不就是爲了保證血統純粹?東土歷史現實的叢林制度、叢林價值,真正獨步天下。真不是歐西文化可以想象、可以望其項背的。

 到了秦政開始,建立年號之時,也有過恢復『禪讓制』的念頭,卻遭遇朝臣抵制反對。用現代眼光看這種抵制企圖,或許是朝臣寧可建立一個可靠的權力更替制度,以避免君主任憑一己好惡隨心所欲。因爲朝臣從仰人鼻息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沒有程序正義,無論什麽善良願望都會被人性的卑劣碾壓至粉碎。衆所周知,官場規矩就是:上頭説你行,不行也行;説你不行的話,行也不行。很無奈的。

 長子繼承制度一直被學界推崇備至。認爲歐西第三等級的出現就跟這個制度直接相關。東土歷史上也存在過,但執行不嚴格,因此有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甚至富不過三代之類的説法。表面上看起來沒多少壞處的制度,就因爲缺乏一元一神論的執著,就不可能從中演化生發出可以持之以恆的制度模式。

 至於僭主集團豢養的所謂『新儒家』,眼下正在鼓吹所謂『選賢與能』的權力更替方式。其實單看字面,沒人會不同意。衹不過魔鬼都在細節中。衹要稍微追問一下,什麽是『賢』?什麽是『能』?標準由誰來定?以及更爲關鍵的,『誰』纔能有『選』的資格,如此等等。禪讓制跟現代民選制度的區別就會一目瞭然。

 

08/28/201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