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ong
MsTong

A Writer

嚴冬中舞苗舞動


嚴冬中舞苗舞動

漫談電視節目「舞林爭霸 (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China)」跟
美國電影「鼓舞(Cobu)鬥舞幫/ Make Your Move (2013)」
Director: Duane Adler; 
Derek Hough  ....Donny
Boa  ....Aya以及
香港電影「狂舞派 (The Way We Dance)2013」
The Way We Dance (2013) 
Director: Adam Wong (黃修平); 
Writers: Saville Chan (陳心遙), Adam Wong
Cherry Ngan (顏卓靈) ...  Fleur  

 大過年,人家爭著看春晚罵春晚忙個不亦樂乎。我不湊這份熱鬧久矣。想找樂子只能上網。也確實拜網絡之賜,無意中看到一個號稱中美舞林爭霸的視頻。來自中國的年輕舞者據說是一個名為「舞林爭霸」電視節目的優勝者。與之對壘的美國選手則熟口熟面都是電視選秀節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的優勝者。「舞林爭霸」原來就是這個節目的中國版。

 視頻上的雙方競賽以中國隊勝出為結局。我看視頻之後也驚喜莫名,因為真沒想到年輕一代中湧現出那麼多優秀舞者。好奇心激發起來,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找出了去年在上海舉行的「舞林爭霸」片段來看。除了精彩紛呈美不勝收之外,也發現一些很有「中國特色」的現象。拉雜寫在這裡,也算是偷得浮生幾日閒之後給自己的一個交代。

選秀節目的中國特色:

 商業廣告之霸道,真不可思議。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藝術活動難免需要商業贊助。如何處理兩者關係,端看主辦方及贊助商對藝術商業何者為先的理念。所謂「冠名」演出,恐怕就是最有「中國特色」的行為了。聯想到曾經有「尿不濕」為某活動或某建築冠名的調侃,適足以看出這種「土豪」行為,是如何低劣無知。最難堪的是當著美方主持演員及滿場美國觀眾的演出現場,中方主持居然能「一輪嘴」以華語報出贊助商名單之後再談正事。他們難道不知世界上有逆反心理這一說,硬銷品牌果真能得到積極回報嗎?非常懷疑。

 我對中方出席邀請賽的舞者印象深刻。美國的選秀舞者顯然比較草根。雖然舞蹈作為一個技藝性很強的藝術門類,再怎麼草根也需要長期訓練。但比較中國舞者全部科班出身的局面,兩者的明顯不同甚至可以從他們的身高長相中看出來。我曾經驚嘆過住處附近一所中學的銀樂隊(a marching band),成員中高矮胖瘦無所不有。從烈日下揮汗如雨的排練可以看出這些小孩的認真態度,顯然跟那些因爲身材長相而被遴選卻并不心甘情願的敷衍者全然不同。

 這種現象推而廣之甚至可以從國家層面的儀仗隊那裏看出其背後包含的文化理念及差異。不過這個話題太沉重,展開說會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説回舞蹈。這跟奧運會的情況大抵相同。奧運本由非職業運動員參與。結果他們遭遇到的往往是些來自集權國家自幼便由政府選苗豢養的專業對手。勉強解釋就是他們並非藉此謀生。跟西方的職業選手不是一回事兒。這種局面持續的結果竟然是奧委會妥協,最終也不得不允許低於某個年齡的年輕職業選手參與奧運,如足球。

 美國「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節目即使從名稱來看,無疑也是以其草根性爲標榜的。無論什麽人衹要你自己覺得會跳舞就可以過來參加。故此初選(audition)時,五花八門狀況百出,一些蝦碌搞笑場面反而被電視臺當作賣點以廣招徠。與此相反,曾經看到一些明顯專業的舞者被踢出局,原因就是芭蕾國標之類的舞種,都有各自的專業比賽。這種專業資格的認定及獲得,自然不容那些受訓三幾天的業餘選手前來挑戰比拼。在一個就連水管工電工都講究專業資格的文化氛圍之中,要求一個專業舞蹈家來跟業餘選手對壘,好比說華人觀眾比較熟悉的譚元元(舊金山芭蕾舞團的首席之一one of the principle dancers)以及跳現代舞的許芳宜吧,實在很難想象她們會來參加這種選秀節目。

 因爲其中一個不是不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類選秀比賽,吸引選手參與的重要獎品之一就是專業團體的一紙合約。使得一些有天賦卻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接受科班教育的專才,有機會躋身專業圈子(自學歌劇演唱的蘇珊大媽就是個好例子)。這對那些本身已經具備專業身份的舞者來説,參賽自然是多此一舉。

 但這就是中國現實。完全沒有專業背景的舞者很難找到合適的發展空間。甚至不少參賽者其實已經有著很靚麗的專業成績,卻因爲種種原因而不能進入所謂體制之中而耿耿於懷。在這樣的背景下,讓那些專業舞團首席甚至團長之類的舞者跟業餘選手同台較量,難怪到決賽時還能倖存的,就只能是清一色的專業舞蹈家了。

 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說出來恐怕很老套。主辦方在接受這個主辦權交易之初,恐怕就已經知道會有這個中美爭霸比賽的安排。為了得到最終「勝利」這個有關「面子」的成果,主辦方甚至主管方面就處心積慮,故意讓專業選手參與。也正由於本質的不同,兩種選秀方式難免會出現一系列的差別甚至誤解。

 這恐怕也是中國文化界積重難返的痼疾之一。

中國特色的評委

 跟參賽中國「舞林爭霸」年輕舞者的各具特色琳琅滿目完全不同,評委成員的組成令人有中國舞蹈現狀代際反差強烈的印象。評委水平參差且不說,時多時少的評委數目也讓人產生照顧平衡各方面子的聯想。評委之間的齟齬,除了明顯缺乏溝通之外(這方面的問題主辦方恐怕難辭其咎),有時更暴露出某些惡劣傾向。特別令人側目的,是那個「金星」。

評委爭執:

 涉及藝術類的技藝競爭難免滲透主觀因素,這是包括體操冰舞之類都要取多位評委平均分的原因。評委背景各自不同而有不同觀點很正常。時而發生一些齟齬也都可以理解。若從電視播出的情況來看,像「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之類的歐美選秀節目,倒是很少看到評委之間太過火爆的場面。我所看到的並非比賽全過程。僅僅看了幾個片段,就幾次出現評委之間爭持不下甚至惡言相向的狀況。除了主辦方經驗不足缺乏幕後掌控能力事涉各方也明顯缺少溝通之外,恐怕也跟比賽宗旨不明確不妥當有關,到底是選「技藝」爭霸,還是選「受歡迎」的,是雙方出現爭執的主要原因。

 為了吸引觀眾,增加觀眾的投入感,當然也因為表演藝術本身不可或缺的觀眾「緣」以及舞台親和力。歐美一些電視海選節目也有觀眾投票環節。但是投票結果最多佔總分一半。這是競賽這個形式本身所決定的。只要是競賽,就需要專業評委來掌握大方向。否則任由外行觀眾臧否,往往會失去比賽的意義。當然爭執產生過於頻繁,恐怕也跟評委的自身修養有關。那個金星相當自以為是,至少對他人缺乏起碼尊重。

 從現場對話及他對參賽者的評語來看,其人對舞蹈的認知見解也算中肯。可惜的是,大概在中國愈自以為是愈是目中無人就愈能獲得出位名聲(所謂毒舌居然會變成美譽)這樣的環境,使得其人經常口出狂言。記得他在鼓勵其「師弟」爭當「明星」時,居然將自己跟身邊的楊麗萍相提並論,說成是當今舞蹈界惟有的「兩棵大樹」,因而太寂寞了云云。

 楊麗萍顯然不認同這種狂妄。她幾次三番提出自己不是什麼「大師」,衹是比參賽者多跳了幾十年的純粹舞者。甚至坦言,自己若是參賽,恐怕連第一輪都通不過。眾所周知,楊麗萍「孔雀」系列「雲南」系列,都是足以傳世的舞蹈作品。但她並不以此自傲傲人,而是對參賽者體貼入微多方鼓勵。她跟臺灣的林懷民一樣,也從來不以所謂「大師」自居,林懷民就經常強調自己只是一個「worker」而已。而他創立的「雲門舞集」,恐怕是當今亞洲舞團中,惟一真正具備世界名聲的。

 再説曹誠淵七十年代末成立現代舞團時,他「金星」只是剛剛開始在廣州學習現代舞吧。更何況,就連那個廣州的現代舞團也是由曹誠淵幫助成立並擔任藝術總監的。我那時也算是觀衆中的常客,倒是真不記得金星在哪裏露過臉。後來據説去了美國進修,大概靠這個經歷獲得一些存在感。留洋鍍金的結果是好是壞端看各人造化。像他那樣的表現,容易讓人看作買櫝還珠,因爲人們畢竟不會以爲美國舞蹈界真是那樣淺薄。

 評委的組成,延聘林懷民曹誠淵這樣的或許有困難,但年輕一代當中,堪當大任的比比皆是。編舞者當中不乏在國際大賽中獲得過名次的高手。即使在參賽選手中,例如唯一進入決賽的非科班選手蕭傑(肖杰),作爲街舞世界大賽冠軍獲得者,他的參賽多少堵住了其他街舞者的進身之途。也使得基本由科班出身專業舞者組成的評委隊伍,缺少街舞這一類別特有的視角。以至於在判別街舞參賽者時,往往偏重於科班出身者難免的評判標準,而難以真正公允(倒是楊麗萍直覺指出那些民族民間的土風舞,其實質恰恰是此地街舞,自不應小覷)。可見若是由蕭傑出任評委而非參賽,恐怕會令比賽結果更合理。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歐美海選比賽因爲具備爲專業團體選秀功能,評委往往會有金牌製作人(producer)參與。跟專業舞者相比,他們更是閲人無數,更知道市場的趨勢走向,所選出的苗子當然也具有很權威的定位。

編舞的中國特色

 舞蹈中舞者跟編舞者當然不是一回事。在一般舞蹈競賽中,對普通舞者的基本要求是,儘量完成並爭取完美體現編舞者通過舞蹈技巧所傳達的意圖,由此來顯示舞者的領悟力以及學習和表達能力。當然,如果舞者能夠自己編舞,不用說也會更好。這意味著已經更上層樓,已經進入掌握了足夠舞蹈語彙從而能夠充份表現自己的藝術創作領域(例如這次爭霸的冠軍獲得者張傲月,已經是很成熟的專業舞者及編舞了,雖然他仍在中國特色的體制之外,還是所謂「北漂」。説到「漂」,其實世界上包括歐美幾乎所有藝術家都是如此。按以前的説法,這些就是所謂「自由職業」者。就連教書的都是。憑一紙聘書合約當飯碗。雖不穩定,卻可以享有東家不打打西家的自由。相對於天網恢恢緊箍咒似的所謂「體制」,「漂」倒是更符合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其實應該算是一種進步。)。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衹是以不會編舞為由,就讓奧運體操冠軍直接出局,恐怕是不符合海選節目宗旨的舉動。ABC電視有一個名為「Dancing with the Stars」的國標拉丁舞競賽系列。所不同之處,主要是參賽者都是各界明星。其中就包括一些世界冠軍級的運動員選手。除了冰舞體操外,甚至還包括拳王阿里的女兒(她本身是女子世界拳擊冠軍)以及女足國家隊門將等。

 這些體育明星聰穎敏學,加上本來就身手矯捷,國標拉丁的各類舞種都能很快上手,並都有很出色的表現。其中不少人就在專業舞者的指導配合下,最終獲得這個舞蹈比賽的冠軍。以此為證就可以知道,那個奧運體操冠軍喜歡跳舞並且具備不錯的基本功及身體條件,衹要讓她進入編舞環節,就很可能發掘出她的舞蹈潛能。直接讓她出局,除了令她自己跟觀眾掃興之外,更是直接違背「海選」的節目宗旨。

 另一方面,金星經常對舞者的某段舞蹈讚不絕口,卻同時對編舞評頭論足、大加指責,這就顯得很不得體也很不專業。更成爲其人跟其他評委產生意見分歧的導火索。評判編舞是非好壞自有標準。最忌的就是雞同鴨講,你說的跟我想的完全不是一碼事兒,這樣的指責爭來爭去就沒多少建設性。

 除此之外,我還特別想談的是「純舞」還是「敘事」的矛盾。這方面倒是很認同金星對一些舞者的批評,說他們一味擠鼻子瞪眼作啞劇狀。這種矛盾其實深植於整個現、當代中國舞蹈的傳統之中。其根本原因,就是試圖在舞蹈上附加太多内容,超出了舞蹈本身的表現能力。這恐怕也是中國舞者樂者很難更上層樓的原因之一。

 表面看來,敘事性強是中國舞蹈的優點。參賽節目當中一些很受觀衆歡迎的舞蹈,多半在演繹歌曲。觀衆往往很容易受到歌詞感染。一旦離開歌詞單純看舞者在純音樂中舞蹈,能否同樣受觀衆歡迎就值得存疑。其關鍵就是文化背景的差異。東土傳統主流欠缺舞文化(具體原因可參觀我有關東西戲劇的比較論説,簡單說也跟等級制度有關)更缺少抽象能力,唯一的例外大概是書法。衹不過,書家歷來强調書畫同源。書本來就是畫。依然是離不開具象的形式。傳統戲曲中的程式表演本身是抽象的結果。也是得到歐美藝人盛贊的原因。可惜這個傳統依舊止步於此,而僅僅作爲啞劇技巧存在。因爲繼續向前推進,就會成爲純舞。也就需要不同哲學思考體系的支持。(林懷民之所以將親自創辦的舞團稱作雲門舞集,明顯就是表露出直追遠古的雄心。他當然清楚中間的斷層。有機會容我另文再談這個話題。)

 最後説説「你與我」:舞者:朱潔靜、楊文韜; 編舞:張傲月

 這是所有雙人舞當中最值得說的一段。朱潔靜特地指出要在中國的舞林爭霸舞台上留下一段「紅色經典的感動」。

 毫無疑問,值得敬佩的舞者初衷倒是非常單純。對這些80甚至90後的娃娃來說,他們所知道的,衹能是社會允許他們知道的;他們能思考的,衹是僭主集團允許他們思考的。儘管他們已經盡了自己的努力,可如果知道這段舞蹈背後令人驚心動魄的真相,真不知道情何以堪啊!

 因為,按照「紅色文化」定義,他們在舞台上所呈現的那種摟摟抱抱情情沓沓,衹能被稱作「黃色」經典!

 須知所謂「紅色經典」,至少無產階級革文化大命肆虐十年的樣板戲吧,根本就不能出現無論怎樣真摯無論怎樣無產階級的男歡女愛場面。正因為這個原因,所有樣板戲當中的人物關係都衹能是革命者之間的階級關係,而不能沾染任何私情。一旦違反這個禁令,當事人所面對的後果,可不是你今天所能想象的批評教育那麼簡單啊。

 樣板戲之一的「沙家浜」,其原作名為「蘆蕩火種」,上海某個地方劇團為了跟上形勢搬演這套劇目。排練時,編導嘗試增加一點人情味兒,安排男女主角在適當場合互訴革命衷腸(請不要想象成今天抗日劇中的惡搞)。

 其創作熱情馬上就被無產階級專政的鐵拳砸得粉碎。請記住,這個今天聽來特別古怪的表達方式,當年具有特定含義。那就是這個編導以破壞「革命樣板戲」定罪,得到死刑判決,并且立即執行了。

 不能因人廢言,請記住「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殺害沙皇一家的十月革命劊子手列寧曾經正確指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巴金晚年大聲疾呼要建立的「文革紀念館」最終不能建立,原因很簡單,就是僭主集團一以貫之地想方設法,讓年輕一代完全忘記這六十年是怎樣一部血腥殘忍淚跡斑斑的歷史;想方設法讓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僅僅三十年前中國這塊土地發生過(儘管如今仍在以各種方式繼續)的真正悲劇。衹有這樣,纔能讓年輕一代繼續當砲灰,繼續成為他們敲骨吸髓盤剝奴役的馴服奴隸。

 剛剛登基的新一代僭主公然鼓吹不能割裂前後兩個三十年。儘管其原意是徹底背棄所謂開放改革的初衷原動力。客觀上倒是說出了一直存在卻一直被一廂情願地無視或者忽視的事實真相。用崔健的話來説,衹要城樓上的大王旗沒有改變,這個時代就永遠沒有改變。不要以爲碗裏有肉,自己就不再是豬了。

 這段舞蹈在藝術上的扭曲,還突出表現在歌詞內容與舞台表象之間的鴻溝。

 這段舞蹈的伴舞詞曲取自民歌,應該包含文革之前歌舞劇「劉三姐」的元素。很有潛力的編舞者張傲月,在短短兩分鐘內,表達出來的歌曲內容與情感,其實完全不必用「軍裝」強加上非常表面的所謂「紅色」內容。這種所謂的「紅色」,完全是外在、硬貼的。試想想完全拋開這個「紅色」幌子,這段舞蹈能不能成立?在我看來不僅可以成立,甚至表達更多。

 可惜為了強貼「紅色」,編舞不惜將表達永恆愛情的虛擬舞蹈場面跟過於寫實的化妝以及舞美結合在一起,導致兩者之間出現明顯的不協調。其嚴重後果之一,就是甚至令評委之中那位據說專硏舞蹈理論的馮雙白,也不能分辨虛擬場景與情節當中的人物關係,因而斥之為設置不合理。例如他指責舞蹈當中男主角撕開胸襟衣服露出血跡斑斑胸膛,女主角情緒激動不斷用拳搥打等等,太不近人情。其根本原因除了因為妝容過於寫實之外,也因為舞蹈本身邏輯扭曲背離真實,於是便很難避免顧此失彼的結果。

 不妨羅曼蒂克地暢想一下,男主角撕開外衣時,顯露出裡面一朵嫣紅淋漓的潑彩大寫意花瓣掩映在「北大」字樣的汗背心上面,既可以避免限制男女舞者之間的激情互動,亦可以留給觀眾更多想象空間。當然這樣的的設置能否通過審查,也是值得顧慮的現實。儘管這樣的顧慮本身,恰恰彰顯出舞者編舞者混亂而無所適從的歷史定位。因爲他們根本無從面對真實的歷史事件,就衹能濫用虛構概念來掩蓋根本不敢面對的殘酷真實。

 若是按照朱潔靜設想的二十年陰陽相隔來設置年份,他們縈繞於心始終不能釋懷,卻無從得知真相的死亡,其實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而不可能是照片背後所書寫的1965年 。那樣的話,相隔就是四十年,朱潔靜就應該演繹阿婆思念阿公,而不是中年婦女思念分別二十年的丈夫了。

 由此可見,他們的虛假構思無從在邏輯上一以貫之,以至於男女主角的服裝也就無法統一。按照我上面的設想,朱潔靜何妨穿著更真實的時裝,從而給觀眾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呢。

 寫到這裡衹能擲筆浩歎。那些宣戰部的同僚同志同夥同黨請專註於貪腐潛規則,別來煩這些難能可貴的藝術青苗了。留下更多空間讓這些可愛春苗艱難成長吧。你們儘管忙你們愛做的事兒,他們纔有機會享有自由發展的機會。

 正如朱潔靜所感言的:每個舞者都是獨立個體;都是上帝派來傳播美的天使。她的話激起很多掌聲,可見也得到眾多舞者的認同。作為一個舞者,她或許未必讀很多書有很多思想。但她從自己藝術實踐中得到的感悟,明顯超過很多書齋裡的書蟲。正如我早年也曾有感而言的,理念的至高處都可以相通。是為記。

 【附記】:題目裏面包括了好幾部最近看過的舞蹈電影。篇幅所限,再談下去顯然就太長了。好在這些舞蹈電影基本套路相當一致。當然不會有很深刻的主題思想。作爲類型電影,衹要推出一個或幾個舞蹈新星,加上幾段讓人耳目一新的舞蹈,就可以獲得一些掌聲。

 略有新意的是那齣「鼓舞」中的亞洲元素。男主是舞蹈界當紅炸子鷄Derek Hough;女主Boa是韓人扮演的日人。「太鼓」則是日人傳播到世界的東方傳統之一。亞洲文化成為歐美市場新寵,不知算是好事還是壞事。因為很多時候得其形而失其意,反而違背了文化交流的真正意義。衹不過作為地球村存在的文化交流是難以避免的進程。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差強人意也不得不接受,誰叫歐美文化人纔具有這個文化自覺呢。

 香港作為得歐美風氣之先的地方,剛剛出現這樣的苗頭。由年輕非主流文化人「膽粗粗」製作出來的「狂舞派」在香港頗受好評。裡面最為引人矚目的細節,是將太極拳引入現代舞作為競技內容。批評者認為過於生硬,其實也沒有現實依據,因此不能算是成功創作(尤其是《雲門舞集》珠玉在前)。說起以「武術」充作「舞蹈」恐怕早已有之。我曾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舞蹈比賽節目。來自中國的參賽者居然是一群光頭和尚。沒看背景介紹,也不知這些和尚是真是假。衹是上場後真的在音樂伴奏下演練長拳。評委一臉困惑,大概不知道說什麽好。總不能真讓參賽者回去讀書,多了解跟拳術之所以不同的藝術創作藝術表現的常識。

 其實「武術」套路本身愈來愈趨向於舞蹈是武術界詬病武術套路的原因。問題就是如何再向前走多一步。以令其具備真正的藝術表現力。這恐怕纔是東方藝術走向西方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這方面,日本已得先機,確實做得很成功。除了因為經濟原因,倒是需要認真思索他們的思路與哲學。否則單是GDP世界第一,恐怕也不會自動成爲世人眼中的大國强國。

03/201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