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ven
Morven

生活中一大樂事是認識到新的觀點,並且感覺自己有所成長。從閱讀輸入到口說輸出,為了想更深化自己的架構能力,便開始著手進行寫作,也就產生了你眼前所見的這些文章。 個人網站:https://www.morvenhsu.com/ 讚賞公民連結:https://liker.land/digitalcoinwallet666/civic

【書】循環台灣

線性的經濟發展模式無法適用於資源與空間有限的地球,循環經濟則效法大自然零廢棄物的運作模式,將資源做封閉式的循環利用,透過商業模式的改變與產品設計的思維調整,我們能夠改變線性發展制度下衍生的消費主義、以及附帶的大量資源浪費與廢棄物排放,達到經濟成長與環境破壞脫鉤、永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這本書在說什麼

線性的經濟發展模式無法適用於資源與空間有限的地球,循環經濟則效法大自然零廢棄物的運作模式,將資源做封閉式的循環利用,透過商業模式的改變與產品設計的思維調整,我們能夠改變線性發展制度下衍生的消費主義、以及附帶的大量資源浪費與廢棄物排放,達到經濟成長與環境破壞脫鉤、永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循環經濟

🔷傳統經濟的線性思維

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在「開採→製造→消費→拋棄」這個單向的線性模式中,換句話說若我們要發展經濟,勢必需要從大自然開採更多資源、並且在製造後銷售出更多的商品,連帶的也拋棄掉更多的廢棄物。

但是地球是個有限的環境,並無法提供足夠多的資源來承擔無限的開發需求,而且也沒辦法消化日益增加的廢棄物。這種線性的思維明顯無法永續的發展,而在這線性模式的各項生產活動也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造成氣候暖化日益嚴重,逼迫各國開始正視這些問題。


🔷循環經濟的意涵

循環經濟對比前述的線性思維,就是一種「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與產業系統」,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則建立在「製造→使用→循環」這個封閉循環,透過重新設計經濟發展的模式、並且改變我們的思維,在循環經濟之中將不會有所謂的廢棄物存在。

現今有許多的浪費往往是由於資源的錯置,某個產業的廢棄物對於另一個產業來說可能是珍貴的資源,但是在資訊不夠流通、科技不夠發達的情況下兩者往往沒有合作的機會。若能將原先製程中所謂的產品以及廢棄物,轉換思維並且將之定義為「正產品」與「負產品」,如此一來有助於企業重新思考如何將產品由負轉正,而非將廢棄物一味的做去化處理。


🟥三種脫鉤

資源是人類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的關鍵,但是在傳統的線性思維中我們往往漠視了如何妥善的利用資源,進而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雖然資源回收的成效不錯,但是傳統的 3R(reuse、recycle、reduce)比較偏向後端的治標,並無法從源頭解決整個系統性的問題。而循環經濟主打的 2R(redefine、redesign)則是傾向於治本的方案,透過源頭的重新定義與設計,我們將有機會從根本改變這個結構上的問題。

在資源的運用上聯合國則提出了「脫鉤」的概念,對比於現有的線性模式,這些脫鉤簡單說就是利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汙染,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經濟活動與資源脫鉤(Resource Decoupling)

傳統的經濟活動建立在更多資源的開採與消耗,在線性思維底下經常預設資源的蘊含是無限的,換句話說並不會竭力的讓資源的利用效益極大化,而第一重的脫鉤就是讓每份資源的產出效益極大化,追求資源生產力的提升。


🔷經濟活動與環境衝擊脫鉤(Environmental Impact Decoupling)

延續前一項脫鉤,在開採資源以及製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環境產生衝擊以及傷害,可能是會產生有毒的廢棄物、可能是需要開墾土地以作為廠房使用、可能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造成環境的衝擊等等。第二重脫鉤則著眼在追求經濟活動時環境衝擊的最小化。


🔷資源使用與人類福祉脫鉤(Well-being Decoupling)

在現有的線性經濟模式下,企業為了追求發展便必須銷售更多的商品、相對來說企業就會營造出一種「消費才能夠幸福」的氛圍,透過廣告的潛移默化,讓消費主義盛行,好像我們必須擁有更多的商品才能夠幸福一般。但我們的幸福其實並不單純的建立在物質之上。第三重脫鉤則是將人類社會的幸福感與資源的消耗脫鉤。


🟥商業模式的重新設計

🔷以提供服務來替代提供商品

在現有的線性發展模式中,企業為了極大化商品的銷售,便有了誘因去減少商品的耐用程度。書中揭露了國外一個案例:由西班牙所拍攝的紀錄片 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公視譯為《電燈泡之預知死亡紀事》),便是提到幾個燈泡製造商在檯面下協議將原先使用壽命 2,500 小時的燈泡漸進式的降低至 1,000 小時以提高銷售量。

紀錄片中還有個高齡 109 歲但仍在服役中的燈泡,該燈泡位於美國加州利佛莫爾谷市消防隊車庫的天花板,有心人還為了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朝聖,還特地做了個網站,讓我們隨時可以看到這仍在服役中的電燈泡。


而改變前述這種賣斷式的商業服務,若轉變為提供「服務」而不是「商品」,便能夠讓企業沒有誘因去降低商品的耐用程度、甚至能夠解決現有商品往往難以維修的特質。因為此時商品對於企業而言變成了「資產」,商品的使用年限愈高、愈好維修,就能夠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收益。

對於消費者而言,少了購置商品的前期成本,除了能夠降低龐大的資金壓力外、也能夠更有彈性的將自己的資源做配置,還能夠獲得相對好的服務品質,無論是對於個體戶還是企業、乃至於對於環境而言都是一大利多。


🔷循環園區的設立

對大自然而言並不存在廢棄物的概念,因為不同動植物之間具有互利共生的關係,透過不同物種之間的合作並得以使資源得到長久的循環與利用。

而前面曾提過一個人所丟棄的物品可能是另外一個人眼中的資產,但是因為雙方缺少媒合的平台或者是促成者,往往排放者還需要另外付出廢棄物處理費、而需要該資源者則需要付出金錢以購買,資源的錯置導致大量的浪費。

目前的企業生產聚落往往以相同的產業類型為主,像是科學園區聚集了科技業以及硬體製造業等等,這些企業所需要的資源與排放的廢棄物較為相似,便無法形成互補的關係。

若能夠師法大自然的循環,將不同產業別彼此在製造生產的過程中分別產生的負產品做物質流的分析,媒合不同企業之間能夠互補的部分,便能夠非常有效的達到資源的封閉循環。同時將這些企業以園區的方式做設計與規劃,便能夠降低運輸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否則也失去循環經濟的初衷。

對於媒合雙方來說,其中一方可以省下廢棄物處理費、甚至能夠販賣原先的「廢棄物」;而另一方則能夠顯著的減少原先購買「原料」的成本;對於資源來說也可以避免降級回收的情況,造成三贏的局面。


🟥小結

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底下,我們之所以能夠用這麼便宜的價格享有現有的服務以及商品,很大程度是因為現有的價格並未反映生產過程中所有的成本:包含製程中的廢棄物處理以及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而這種「利益私有化、外部成本公有化」是現代社會亟需改革的弊病之一。

另外已經有許多領域將過去強調擁有商品的所有權改變為使用權,像是共享汽車、照明租用、衣物訂閱服務等等。舉例來說,購買並擁有汽車並不是我們真正的需求,我們的需求其實是移動,換句話說若能夠釐清我們真正的需求,那麼許多購買所有權的行為其實是不必要的。

書中提到許多商業模式的轉換牽涉到我們長久累積的生活習慣,像是租用橋梁與道路、建築物的模組化更新與回收等等,除了挑戰我們的價值觀之外,也牽涉到會計、金融服務等等跨領域的合作,如何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原文網址:Morven's Bookshelve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