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ven
Morven

生活中一大樂事是認識到新的觀點,並且感覺自己有所成長。從閱讀輸入到口說輸出,為了想更深化自己的架構能力,便開始著手進行寫作,也就產生了你眼前所見的這些文章。 個人網站:https://www.morvenhsu.com/ 讚賞公民連結:https://liker.land/digitalcoinwallet666/civic

【隨筆】你看到的廣告代表你這個人位處的社會階級

我們看到的廣告除了反映我們的喜好外,也代表著我們位處於什麼社會階級。

過去自己在閱讀雜誌或者是看電視的時候,看到廣告或者是廣編通常是直接跳過不看,連書籍的推薦序也一樣。不過最近自己偶然發現一件事情,就是不同媒體、不同雜誌乃至於不同影音平台,看到的廣告似乎都有一個邏輯存在,不禁讓我開始觀察廣告的內容跟性質。


為什麼會有廣告

廣告的存在由來已久,從最早的傳單到後來的電視廣告等,廣告的存在可以說是與人類的商業行為具有同等的歷史,那為什麼我們會有廣告呢?

簡單來說廣告主投放廣告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誘發看到廣告者購買的慾望,進而促使其做出購買的行為,讓廣告主能夠獲利。換句話說,廣告的投放必須足夠精準、假設將錯誤的廣告投放給錯誤的族群,比方說將嬰幼兒產品的廣告投放給膝下無子無孫的老年人,這個廣告的投放就是個資源浪費。

最近 Google 跟 Facebook 的營收跟獲利屢創新高,其中廣告收入可說是關鍵之一,而廣告投放精準度跟個人隱私這部分息息相關,不過這部分不在本此討論的範圍內。


廣告投放的目標族群與類型

前面提到廣告商為了精準投放,會從各種管道汲取個人的喜好跟購物習慣。而透過人工智慧跟大數據的發展,網路巨頭們可能比我們還要了解我們自己,這部分可以參考之前寫的讀書心得《數據、謊言與真相》

而之所以會有小標這種想法,是最近開始觀察不同雜誌跟不同媒體間的廣告特質,發現《天下》、《遠見》以及原文的《經濟學人》等商業雜誌都有一種共同點,它們的廣告大多都是精品珠寶、手錶跟皮包;而自己經常看的新聞像是寰宇新聞台、非凡新聞台,在不同的時段則有不同的廣告主題,像是晚上可能有手遊廣告、上班時間則大多是保健產品等等;Youtube 則是有大量的手遊、影音平台、美食之類的廣告,可以大略的發現不同時段下廣告投放的族群不同。


五人平均值理論( Average of Five )

這種差異讓我聯想到之前看過的五人平均值理論( Average of Five ),簡單來說就是我這個人就等於我目前花最多時間相處五個人的平均、無論是能力、薪水、興趣以及價值觀等等。

廣告的部分雖無法完全類比,不過根據某個人每天看到的廣告,應該也能夠勾勒出這個人的樣貌。

先不談那些透過自己的搜尋內容跟閱覽紀錄來投放廣告的行為,先聚焦在人工智慧無法介入的領域,也就是書籍、雜誌跟電視媒體這三種媒介。


前面提到廣告主不是笨蛋,勢必會把廣告投放給正確的族群,以前面的商業雜誌來說、之所以會投放精品手表跟珠寶,除了彰顯品味跟身分地位之外,有個很關鍵的因素是:會看商業雜誌的人有比較高的機率買得起這些東西。

而社群媒體經常出現那些劣質的仿冒品跟假貨廣告、雖然看價格就知道是假貨,但還是會有人購買,然後在購買後才發現品質低劣進而上網抱怨,假貨的品質若能比的上正品,誰還會用假貨的價格來販賣?而這些廣告的投放者,也是看準了這群人不在意品質只在意價格;近來有許多廉價而且劣質的手遊廣告也有相同的道理。


你看到的廣告等於你這個人的社會階級

總結來說,由於廣告商會盡可能的將廣告轉換為消費行為,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廣告大多符合看這個「內容」的人,比方說看幼教節目者通常會投放嬰幼兒產品或者是學齡兒童的教材;會看環保書籍的人經常會看到減碳跟環保產品的廣告。廣告主也不是傻子,不會把廣告投放給那些不是自己目標客群的客戶、或者是買不起自己商品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自己看到的都是廉價而且低劣的廣告,那就要好好思考自己的目標跟程度。

如果有基本的經濟條件,不會有人希望冒著買假貨的風險去買那些所謂的盜版商品,因為那反而浪費他的時間跟精力,而這些人的時間精力比普通人還要值錢百倍。


這篇文章有點倒果為因的味道在,理論上是先有經濟條件才去接觸相對應的群族,不過也可以思考看看「買得起高級商品的人平常都在看什麼」。如果自己一直沉浸熟悉的圈圈內,那麼也不用想要有所突破。

我們看到什麼、以及我們位處的環境決定了我們這個人,如果附近五個朋友單位平均收入跟自己相似一樣,那麼我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也需要從自己平常的閱讀選擇開始著手,慎選資訊來源,持續精進自己才是正途。

不知道市民們平常都看到什麼樣的廣告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