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ven
Morven

生活中一大樂事是認識到新的觀點,並且感覺自己有所成長。從閱讀輸入到口說輸出,為了想更深化自己的架構能力,便開始著手進行寫作,也就產生了你眼前所見的這些文章。 個人網站:https://www.morvenhsu.com/ 讚賞公民連結:https://liker.land/digitalcoinwallet666/civic

【書】Middle Age《中年的意義》

人類中年的意義究竟為何。

本書用詞很有趣,因為作者將中年人視為一個特別的物種,用以形容 40 ~ 60 歲的人類,並透過生物學的理論去探討為什麼人類會演化成「中年人」。探討時則分別由人類的生理、心理及其意義三個層面做分析。


「中年人」這種生物

中年是一個非常尷尬的狀況,因為中年人並沒有年輕人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豐富的創造力,但又不像老年人日漸衰老、逐漸邁向生命的終點。而中年所伴隨而來的發福、老花眼、記憶力衰退、反應變慢等等,對生物而言似乎都不友善,但中年時期所佔人生的長度的比例又極高,以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非常的奇特且不合理。

假設中年的存在如此地不堪且讓人難耐,那為什麼演化並沒有將中年這個階段淘汰。作者在寫本書時本身也處於中年,便從其獨有的角度來分析中年對我們的意義為何。


以生物學的觀點認為,在探討事情的原因或本質時,有時候我們並沒辦法直接的回答現象的成因,比如說為什麼人有兩隻手兩隻腳;以及為什麼我們的社會主要分為一夫一妻制以及一夫多妻制、而非少見的一妻多夫。而是必須透過側面說明,像是:

現有的制度以及現象,對於其他選項而言具有較高的生存機率或是競爭優勢。

因此,在時間疊代的累積下,這些社會制度甚至是基因,因其能夠更有效的善用資源,具有生存的競爭優勢,所以逐漸變成世界的主流,進而流傳至今。

簡言之,那些比較不具競爭優勢的制度或是基因,在時代的潮流下都被自然的淘汰死亡,所以我們如今才不得見。所以與其正面回答「中年」存在的原因,不如從旁分析中年存在所帶來的生存優勢。

本書議題眾多,但是都不脫離上述的立論觀點,像是中年人為什麼性能力下降,或是為什麼體能不如年輕時優異等等,都是因為這些改變對於個體及聚落有更高的生存競爭優勢。


「中年人」的老化現象

其中一個議題探討生理上的老化現象。

生理上我們似乎認為人類從出生後一直到青春期,就是一個不斷在成長的歷程,青春期過後才暫停、但是實際上人類的成長是不會中斷的。舉例來說男性的體毛分布,在其前六十年的生命內會持續的變動及發育。

而若以生物學的觀點來說,生命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繁衍,而物競天擇的規則就是延續有助於繁衍的基因,那為什麼步入中年後、繁殖能力明顯下滑的中年人卻還能夠在自然的物競天擇下存活呢?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探討為什麼我們會「老化」,科學家們在這個問題分成兩種學派:「主動型」和「被動型」。

主張主動型老化的科學家認為,生物的老化是一種主動的過程,生物之所以演化出這種會老化的特徵,讓其衰敗或是死亡便可讓其子代帶來某些好處

主張被動型老化的科學家認為:生物的老化不是演化帶來的作用,而是屬於其他過程的副作用、是一種被動的過程。舉例來說,對生物而言專注於生殖系統比保養自己的身體還要有道理,所以修復身體這件事便排不到第一順位,進而造成我們的衰老。

有個觀點認為演化多著力在年輕人身上,因為其擔負了繁衍的重責大任;但演化在老年人身上的力道便縮小,因為他們對於生命的繁衍已經比較沒有影響,造成部分對老年人有害的基因並未從演化中去除。而中年人便介於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是個處於演化力道不大又不小的階段。

而被動型還有另一個觀點,因為繁衍對於生物來說太過重要,所以與生育有關的性荷爾蒙在年輕人身上能夠促進生殖,但是在老年人身上卻會促使腫瘤增生。以狗為例,研究發現結紮能夠減少腫瘤發生,甚至減少 DNA 損壞的量。換言之,早年的生殖力是由老年的衰敗換來的。

兩者皆有其可取之處,也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老化」的原因。


「中年人」存在的意義

中年一定有他獨特的意義,才會讓中年這個物種在經過幾百萬年的洗禮後仍然存活。過去認為中年只是年輕跟老年之間的過渡期,但是實際上中年可能比想像中還要有意義。

而這個意義就是族群的照顧者以及知識的傳承者

人類的幼年時期因為腦部尺寸過大,所以在母體內的時間與其他生物相比,雖未完全發育成熟便即須進行生產,以避免生育的過程中危及母體的生命,也因為如此,所以人類的幼年期與其他生物相比極長,在人生的前十數年皆需要父母或是他人的照顧才得以成功成長。

而人類的社會從狩獵到農業社會,累積了許多的求生技能及技術。知識與經驗的傳承造就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假設所有文明及社會都必須自己從鑽木取火開始研究,那麼我們現在可能還沒進入工業革命。


此時中年人便肩負了這關鍵了的兩種腳色:扶養年幼且脆弱的後代直至其可獨立自主;以及擔任知識經驗的傳承者。假設中年人的性能力未衰退,使其仍將精力投放在生殖上,那麼該中年人有限的時間以及資源,並不足以扶養這大量的後代,反而造成後代生存機率降低。

所以演化才會將這中年人性能力下降的特徵保留下來,中年人之所以停止生育,便是將自己的資源投放在養育子代上面,因為這種策略能夠更有效的繁衍後代,也是演化帶給我們繁衍的最佳策略。


小結

總結而言,本書認為任何時期或是現象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所以才會留存至今,有些人進入中年後,因為中年發福、記憶力衰退等等變化陷入中年憂鬱,進而對自我產生懷疑,但是本書作者以個人經驗(他自己就是中年人)以及學理論述,認為中年就是不可或缺且重要的人生階段,不宜妄自菲薄。

自己雖然還未成為「中年人」這種生物,不過抱持著未雨綢繆的心態便閱讀了這本書,書中觀點其實不僅能套用在中年的改變。不要著眼在自己不足的地方,放寬心胸去擁抱改變才能活得更為快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