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ven
Morven

生活中一大樂事是認識到新的觀點,並且感覺自己有所成長。從閱讀輸入到口說輸出,為了想更深化自己的架構能力,便開始著手進行寫作,也就產生了你眼前所見的這些文章。 個人網站:https://www.morvenhsu.com/ 讚賞公民連結:https://liker.land/digitalcoinwallet666/civic

【書】《覘天命》

成功都是因為天命所歸?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的更迭,在各個開國皇帝之中總免不了「天命加身」之說,以作為政權正統之象徵。傳統中國雖以儒家為宗,但是從過去夏商周以至於漢朝以來,各種陰陽之術早已深化於中國文化之中,加上幅員廣闊,利用這種天命之說更能增加統治的方便性與可行性。


天命是什麼

天命在一般老百姓的心中,類似西方「君權神授」的概念,也就是說今天這個朝代的誕生,一切都是「天」的旨意,而非人力所可抗衡,除了歷朝開國君主總少不了天有異相或是神蹟等鄉野奇談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皇帝被稱為「天子」。

傳統中國以農立國,看天吃飯的文化讓這種「天命」說更加穩固並且流行。這也是為什麼就算周朝與東漢末年的當權者民存實亡,但在各地的諸侯仍不敢妄然稱帝,便是因為前朝的「天命」並未結束,此時貿然稱帝的行為名不正言不順,反倒容易成為檯面上的標靶。


但「天命」真的只是上天的旨意嗎?本書書名《覘天命》(覘字讀沾),「覘」義為窺視與觀察,便是想透過五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案例:劉邦、劉秀、曹操、李世民以及朱元璋等成功建立「天命」的案例(曹操例外),藉由其開國的過程來一窺所謂的「天命」之說,到底該如何論斷。

五位歷史人物出身各異,有流氓階級的劉邦、耕讀世家的劉秀、宦官後人的曹操、貴族子弟的李世民以及赤貧階級的朱元璋。出身的階級直接影響了這些人遇事的態度與價值觀,但是這些人都擊敗了當代的競爭者,成功建立了一番功業。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

在此特別談談唯一未建立天命的曹操,曹操之所以未能於在世時稱帝主要原因有二:

曹操勝利的一大原因便在於其採行的策略是「奉天子以討不臣」,實際上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這種策略帶給他行為的正當性,不過也讓他很難做出篡位的行為。

其次是當代的競爭對手如劉備與孫權等,皆與他擁有相同的特質,也就是知人善任,而且頭腦清楚,對手們總能維持聯合對抗曹操的策略,讓他在吃了赤壁之戰這場敗仗後與帝位從此絕緣。

而歷史上曹操曾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代表曹操實際上有稱帝的野心,但是卻沒有名正言順的理由,所以便想遵循「周文王模式」

所謂的周文王模式便是指、當年商紂王無道,天下民心幾以歸於姬昌,但是在姬昌死後、其子姬發才討伐紂王以建立周朝,接著才追尊姬昌為周文王。

換句話說,曹操希望其子能夠篡位後再追尊其帝號,如此一來曹操便不用背負篡位的罵名,還能夠被歷史記載為開國皇帝,而其子曹丕並未讓其失望,在篡漢為魏時追尊曹操為武皇帝。


天命的探討

作者在講述了五位主角逐鹿勝利的故事後,對於天命的探討可歸於兩點:

  • 「得人心者得天命」

天命與其說是上天所授意,不如說是得到民心的支持。《周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所謂的順天應人就是「順乎天命,合乎人心」

如同百姓務農需看天吃飯,倘若今天的天子無法得到民心的支持,光是順乎天命也無法使國祚綿延。

  • 「得人才者得天命」

書中五位主角在當代或許都不是競逐者中最優秀的人才,而且價值觀與處事風格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有個共同點:「求才若渴、識人用人。」,也就是這個關鍵讓他們能夠在競爭激烈的亂世中脫穎而出。

常為人樂道的楚漢爭霸中,項羽難道真不如劉邦嗎?項羽敗給劉邦的一大原因,就是項羽在識才用人方面不如劉邦、導致其陣營中人才不濟。劉邦帳下有蕭何、韓信、張良、陳平等名臣良將,項羽營中雖有范增卻不能盡用。

《史記》中《高祖本紀》所載劉邦曾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小結

對比到現代,雖然我們可能不如過去的迷信,但是所謂的天命加身之說仍讓人津津樂道。但得人才得天命的這種概念,除了可以適用在政治上,其實可以套用在各種領域之中。

我們不用絕頂聰明也不用極其優秀,但是必須要有識人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如何善用各種資源並與他人合作、是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而這點永遠不會隨著時代改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