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名字的桃子
沒有名字的桃子

在這裡,你會看到... │影評分享│閱讀心得│遊戲介紹│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定期的不定期更新│ 我是一個普通的在台研究所的在讀生。2020年,我開始為自己努力,亦希望在世上留下些甚麼。

《我們與惡的距離》── 踏上找尋真相之路


圖片取自網上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2018年播出的台灣電視劇。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功地在全球不同地區吸引許多的觀眾。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故事講述李曉明持槍在有誠戲院隨機殺人,審判後處以死刑定讞。人權辯護律師王赦面對家人、媒體、公眾的壓力下,曾打算放棄喜愛的工作,不過最終在獲得家人的支持下,繼續從事人權辯護律師,幫助社會上弱勢社群。另一方面,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在展開新人生時,巧合地遇到隨機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宋喬安,並在她的手下工作。隨著李曉明受刑而死後,李曉文一直使用的假身份亦被曝光,而她與昔日上司的矛盾亦隨即點燃。在這段時間,李曉文的房東應思悅亦面對弟弟應思聰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困境。兩人同為精神病患的家屬,深知當中的不易,最終在互相的關懷下,走出新的一片天。

  • 劇本的結構
角色關係圖

說起《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得不提這部作品出色的角色關係設定。由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特定的主角,整個故事由一眾角色群展開,所以觀眾在觀看時能夠客觀地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出發,例如受害者家屬宋喬安、加害者家屬李曉文、精神病患家屬應思悅、精神病患應思聰、幫助加害者的王赦以及其妻子丁美媚。不同立場的角色在劇本的設定下相遇,並爆發衝突從而去推進劇情,這樣不但讓劇情變得緊湊,同時在矛盾之中完整地表達不同立場的觀點。當中最為巧妙的是應思聰與應思悅的出現。應思悅與李曉文同為精神病病患家屬,在相處的過程中展現了精神病被不同媒介標籤的困局,同時隨著應思聰患上思覺失調症後,劇情從精神病病患與其家屬的角度展開。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到底要如何接受治療,病患家屬對病人的態度會否有轉變以及病人與病人家屬在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境,這些疑問《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團隊都提供了他們的看法。這部作品不只是把重點放在隨機殺人案的不同持分者角色,去了解精神病病患可能會面對的問題同樣重要。或許在了解的過程中,觀眾可以發現王赦一直追求的「答案」。

  • 答案?
王赦:「如果這件事情不去試著去找出答案,試著去預防,您是媒體人,您應該很清楚,這類的事情在世界各個角落,每天都在上演。你該不會真的認為殺戮遊戲或是家庭教養問題,就是李曉明犯案背後的原因吧。難道說真的把他給殺了,這一切就會沒事嗎?你內心的傷痛就會撫平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許多人會把重點放在「惡」上,而《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製作人林昱伶認為,更重要的應該是「我們」上。為甚麼呢?為甚麼這部作品這麼重視罪案的犯罪原因呢?在電視劇中,劉昭國說過:「你找到真相,找到動機,那就不會有下一個受害者了。」找到了犯案的動機,我們就可以去預防同類型罪案的發生,社會就會少了些悲劇的出現。對於犯案的動機,《我們與惡的距離》提及過不少可能的原因,例如是社會制度的問題,又或是家庭教養的問題。當人們遇到這些社會問題時,我們很自然會把原因歸咎於社會本身。宋喬安說過:「真相永遠就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出了問題,挪威的社會福利這麼好,還不是出了隨機殺人犯。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我們的教育體制,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你懂嗎?如果殺⼈犯還有他的家⼈都不⽤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家天彥呢,我們家天彥算甚麼?」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不是出於社會、教育與家庭時,到底原因是出於哪裡的呢?《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劇中借著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們的想法,例如病患家屬對病情的不了解、媒體對精神病的標籤、公眾對病患的過份恐懼等等。不過,這些都不是最終的答案,在電影劇中,並沒有給予觀眾們最終的答案,但是提供了人們一個意料不到的思路。或許上述的都不是犯罪的原因,每個犯罪者都有著不同的原因,當中可能會受到家庭、感情、傳媒等問題影響,但是他們都會有一個目標,並為此犯下罪行。林君陽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殺人是惡嗎?是,殺人可能是惡。那殺人的原因是什麼?那個原因也是惡嗎?這是可以討論的。惡裏面一定有那麼一點點善,錯的事情中一定可以找出動機,而那個原因不一定是那麼邪惡的事情。」我們不但要找出導致犯罪的因素,亦要去了解犯罪者犯罪背後的原因。因為當我們對犯罪者的行為有所了解後,我們會知道他們的動機可能是無可奈何,又或是對於自己心病的解脫。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王赦說過:「我們是在不斷被否定當中成長的,甚至有時候就會相信那些在腦袋裡面,說他們沒有出息,沒有用的那些人,那些聲音,是真的。陳昌他就信了。他相信只有殺掉那兩個小孩,他才能得到解脫。他的確犯下了難以原諒的罪,我會說他是個罪人,可是他不一定是個壞人.......到底甚麼是好人,甚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誰有標準答案。」對於善與惡,當我們知道犯罪的原因後,我們可能會因為同情而對此產生不一樣的看法,在法律層面上,所有人都會同意犯罪者是做了壞事,但是從犯罪者身上出發時,可能他們所做的並非一定是件壞事。當然,這不能把犯罪合理化。當我們多多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時,我們會不會有個機會去解決他們誕生犯罪念頭的源頭呢?

這部作品十分出色,出色之處除了上述幾點之外,亦是因為劇集的含義。許多影視作品會在作品尾聲給予訴說他們的價值觀或是對於不同問題提供自己的解答,而《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他們是故意不為觀眾提供答案,原因並不難理解。這是因為善惡之分是因人而異的,所以他們無法提供一個標準答案。同時,他們希望觀眾自己去找出答案,透過這個自發性行動的過程中,觀眾會慢慢發現他們自己可能早已參與在「惡」的行為中。或許這些問題不是出於社會、政府、媒體,而是出於人們不想理解他人的心。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與「惡」的距離又有多遠呢?

這部作品筆者其實看完有一段時間了,一直都沒有寫成文章是因為這部作品出色之處,以及內容的深意是難以用一篇文章的篇幅所介紹。更多的,是演員們極具渲染力的表現,以及環環相扣的人物關係。若大家沒看過這部作品,筆者十分推薦大家觀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