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stermonkey
monstermonkey

与自己和解

La Vie Est Ailleurs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被震撼到了。在未搜查其原意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据说这个书名是由兰波的“La vraie vie est absente”改编而来。今晚看完了这本书的中文版《生活在别处》。

想看这本书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大概从6月中开始就沉迷“妙手仁心”的一系列余波。

我度过了一个和去年暑假很相似的暑假。我由放假就开始追翻90年代的老港剧,去年从“难兄难弟”开始将张可颐的老剧几乎追晒,今年是从“鉴证实录”开始将陈慧珊的剧睇晒。所以我这两年其实都有两个月时间是活在95-05年间的。

如今回想起来这个沉迷可能是个self-reinforcement的过程。我看前几集的时候一度看不下去,但因为实在太多网友说这部戏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了他们儿时对于未来理想工作生活的幻想。带着这样的印象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确实有让人神往且无法自拔的部分。

这部戏的剧情其实有很大的硬伤,例如几乎全员绝症、乱点鸳鸯谱、有很讨人厌的角色等等,但不得不说这部戏的群戏和对白太高级了,字里行间透出高智商高情商的幽默感,不逃避刁钻问题但又能巧妙化解,点到即止不会啰嗦,看主角之间的对话仿佛看一场一来一往的球赛一样刺激。主角都非常硬净,没有任何哭哭啼啼的drama,Gilbert患了HIV但三兄弟以幽默化解、Jackie得知病情在街上游荡、Annie被背叛也只是静静地吹灭蜡烛。那些烂俗的冲突也没有出现在剧中,没有Jackie得知Paul和Annie有过一夜情的剧情,Annie到了结局也不知道弟弟有HIV(和弟弟那场沟通没有追问到底但又表达了支持太让人心水了),Gilbert也没有因为Henry背叛家姐而与他绝交。邓特希完美捕捉了中产阶级独立理性、自由洒脱的生活精神,以及生活追求与眼界不囿于生活里的细细碎碎。加上色调、BGM的加持,整部片子都透出一种和TVB家长里短风格完全不一样的气质。邓特希真的是一个才子。相反,第二季换了编剧就诠释了这部剧又有硬伤又没气质之后的样子。

除了大多数人特别羡慕的工作博尽收工蒲吧的生活形态,我还特别向往里面描绘的感情,特别是同居打打闹闹的友情,互相关心又不会踩界。感觉如果能以这种状态和姐妹生活下去,我永远都可以保持年轻。大家都有各自独立的生活,但生活里又有对方,买宵夜煮面的时候都会记挂着对方一份,能sense到对方的不妥,睡前有girls/boys talks,还可以随口叫对方“八婆”。Annie和Gilbert两姐弟的相处模式也和朋友差不多,但更多了分责任与亲情,可以一起勾肩搭背去蒲,但Gil出事第一个想到就是给家姐打电话,看完这两姐弟的相处都让我觉得以后要么不生小孩,要生就生两个,这种兄弟间的亲情在长大后比起父爱母爱或者可以给到一个人更多的support。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我有没有这样的感情?6月底的某个周一心血来潮想去上海,叫上小学好姐妹,那个周末就说走就走了。其实闺蜜已经工作了,时间上比我不自由得多,而且那时候广州疫情严重,她为此还得多做一次核酸才能出机场,非常麻烦。有这样随叫随到的友情,其实比起剧中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上海的晚上我们也去了蒲吧,但感觉只是很舒服自然,和剧中感觉很不一样。我现在在校内也有类似闺蜜同住的友谊,我们各住在同一层的单人间,我觉得这种状态比起同居更加理想,夜晚敲个门就可以拥有girls talks。我周末也有旧时的好姐妹可以一起喝咖啡一起学习、晚上一起享受美食分享最近的生活,比起喝酒应该是我更享受的生活形态。而且说实话剧中谈话无非是日常对话gossips并不深入,我们的谈话比起剧中要深入得多,可以聊男人也可以聊政治和人生信条等等。但无论each type我都觉得和剧中的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我过于贪心,或者我从来未曾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感情?我的朋友可以清晰地告诉我,她很开心有我这个朋友是因为她知道我们在underlying values方面是相似的,她很清楚有些事情我是一定不会去做的。而我对于我们能成为朋友只能给出聊得来这个解释,我不知道deep down我在感情里寻找什么。我一直很羡慕“我可能不会爱你”里面那种友谊,但说实话我也有从小玩到大的男闺蜜,非常了解彼此的生活和喜好,我们的父母也都知道我们是好朋友,和剧中简直非常类似。甚至比起剧情和女闺蜜们,我们还有相同的政治信仰:向往自由,喜欢港台,反感强权。我对国内某些畸形制度的厌恶有时只能和他分享。但我还是很羡慕李大仁和程又青,又说不清在羡慕些什么。我总在羡慕一种形态,但当形态具备甚至兼具内核的时候,我又反过来觉得形态里面欠缺了点什么。

我一度怀疑自己在爱的能力方面是不是有什么缺失。我知道“爱是一种能力”这个论断是弗洛姆提出的,我因此去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书中的观点是意义深远的,我甚至讶异为什么到现在这种观点还未被普及。书中认为,爱是个“爱人”的问题,而非“被爱”的问题。爱是一种给予的能力,而非索取的能力。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体现,包含了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爱不是同一个人的特定关系,如果能爱一个人,那就能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反之如果只爱一个人就不是真正的爱。按书中的观点,我确实是个比较缺乏爱的能力的人,我极少在给予中得到快乐。是我给予得太少吗?我尝试了几天做出改变,后来我的朋友回老家了,我甚至感到了解脱。这本书给了我启发,但没有解答我真正的疑惑。

后来我整理相册整理到很多以前在美国的聊天记录,发现我看完剧第一反应的思考才是最吻合答案的。我第一次看完的时候就觉得这剧的生活方式像极了我在美国看到的生活,白天努力学习,周四酒吧happy hour成班朋友9点泡完图书馆去喝酒,周五学校happy hour大家拿着啤酒就在courtyard闲聊,周末开车出城或者逛博物馆。此外,我在翻看聊天记录的时候发现了那个我觉得形态里缺少的因素,惊喜感。可能美国人习惯了说话幽默,我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回复,以致于我刚回国那个月爸妈都觉得我怎么变得这么幽默(虽然我自己完全没感觉到)。那种惊喜感就像我第一次看这部剧那些对白给我的感觉一样。而且对白的风格也完全一致,大家可能不会很走心或者很深入,连形态上都精准吻合。For a moment我很开心我曾经到过那个我理想的生活状态里。所以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我向往的是一种感情形态,我期待的是一些惊喜与有趣能嵌入这白开水般的日常。(虽然这只能解释妙手仁心着一种形态,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形态本来也如白开水一般)

当然连续两年都能有2个月沉迷于90年代,感情形态不是我唯一向往的内容,社会形态更是。我向往那个闪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年代,秩序井然,开放自由。剧情里谈及对同性恋的尊重,一夜情后女方不负责,主角是花花公子,这些点放在当下都未必能让观众接受,20年后竟依旧前卫就可知时代如何倒退了。本来20年后大陆也已经发展到了那个中产阶级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阶段,但生活却远非如此,大家对于明天没有希望,只想躺平却又无法躺平,沉溺于短视频之流短暂的欢愉,医生律师不是难以企及的职业但却是完全被剥削得没有生活的职业。这部剧的气质就在于那个年代的精气神,而千禧年后TVB转向家长里短后也渐渐退去这种气质,展现了一个个被传统价值观裹挟的现代人。我想要生活在一个拥抱多样价值观多种文化、不辱骂他国和港台、鼓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明天,但我深知这些只能在昨天里寻找。

我本来想把午夜巴黎翻出来再看一遍,但偶然间看到了“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和这本书,我想在这本书找寻我究竟是向往一种感情形态还是更多的是一种得不到的生活样貌。说真的,这本书没有一个官方的解读,带着不同的心境能读出完全不一样的内容。我读出的是,我们创造出一个“真实的生活彼岸”的样子,借以逃避自我的龌蹉和镜墙的包围。但是书中没有否定“别处的生活”的价值,主人公可以一边在尘世过着空虚感日益扩大的日常,又可以在“上面”随时重新开始。其他人的解读里我比较喜欢的是,诗歌也好,爱欲也好,革命也罢,这都是主人公孜孜不倦追寻的生活在别处,可惜,他临终时还是只能承认母亲是他最爱的人——那个他一直想逃离的生活。

书的结尾说“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是在自我欺骗。但必须好好活着。”那其实是不是说尽管没有人可以逃离现世,每个人是不是都需要一些彼世来支撑现世?卢梭说“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不是快乐的,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假使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我认为自我欺骗其实是一些永远无法成真的欲望,那是不是当我们无力自我欺骗时也会丧失活下去的动力?但自我欺骗由于自知无法成真,它带来的其实是痛苦,而非焦虑。

其实随着长大,我的很多欲望和幻想在产生之初就已夭折。例如,我最初看“鉴证实录”,我知道很多人儿时向往长大成为聂宝言,但是聂宝言真的太像我一个研究生同学,甚至我同学比起聂宝言更有魅力,也像我另一个ABC同学。后来看“妙手仁心”,发现Annie也和我一个初中同学一模一样,无论说话方式还是高智商的表现。我说不清是不是因为我已经逐渐生活在类似剧中描绘的圈子里,所以我能接触到类似的人。但这些类似的人始终不是我,而且因为生活中相近,更让我看到我不可能成为她们。我的彼岸在消失,我连欺骗自己未来可以拥有这些都做不到。

妙手仁心里描绘的,90年代和对话里的惊喜感,它们可能本身并不那么美好,拥有它们或许伴随着一些我不愿意付出的代价,或者是龌蹉的我欠缺的勇气(绝不是因为任何无法穿越这种客观局限)。所以它们构筑了我的ailleurs。C'est ma vie d'ailleurs, au moins pour ces deux mois, ou peut-être pour jamais. 欺骗自己另一个世界会好一些,欺骗自己还有另一个世界,自我欺骗让我痛苦,也让我能够活下去。

一些未完的思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