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caLee
MonicaLee

文字工。

Matters 新人打卡|獨立出版與我為何成為Matty

我在2020年1月6日註冊成了Matty,之後一邊上傳舊文,一邊摸索平台的功能和性質。將近一個月,想著也差不多是時間發個自介和一個月來的使用心得了。

首先我是抱著一個問題意識、一個尋找答案的想法進來Matters的。什麼樣的問題意識?想找什麼樣的答案?先得從過往的文字工作經驗講起。

直到目前我和不同單位合作,獨立出版了三本地方書寫領域的書,這三本都是基於文化地產地銷的理念。關於文化的地產地銷,富察在報導者寫了篇《一個140萬人口的地方,會有怎樣的出版?答案在沖繩》,有很清楚的論述,也和我當初的理念不謀而合。但文中提到的沖繩經驗,放在另一個地方實踐,在執行環節上有許多差異。地方條件不同,成效也天壤之別。關於文化地產地銷、書寫地方這些,人人都告訴你很有意義、非常重要,一定要有人來好好記錄(但那個人不會是他)。就實際成效看來,第一本因為完全沒有期待,也帶點新手的好運,所以算是經歷到了甜蜜期,也得了個文化部小推介獎,但這本創造的意義性還是遠大於市場性。因此製作第二本時,就多考量了閱讀市場,但推出後,同時也嘗到市場與銷售上冷酷現實,第三本又再一次確認第二本的經驗。而真正讓我知道非改變不可的關鍵是這個:有幾篇文章,透過與媒體的合作,放在幾個熱門平台上,點閱率雖然達到幾萬,但沒有明顯刺激書的銷量。讀者喜歡這篇文章和願意連帶購買這本書的相關性越來越低。現實就是,閱讀者隨手按讚是不需付出任何成本的,若能隨時享有免費閱讀,讓讀者願意掏錢買本書就更加困難。到了這個節骨眼,我清楚知道獨立出版不能光談意義,還要了解商業。

德國最大連鎖書店Hugendubel的第五代傳人Nina Hugendubel在某次訪談中被問及德國書店業目前最大的問題。她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也很符合我的實際經驗。大意是說,大多數的新人在面試時都會說,他們想進書店業,因為他們喜歡閱讀。只有極少數的人說,因為他們喜歡銷售。但Hugendubel認為,對銷售的熱愛和對閱讀的熱愛同等重要。做獨立出版讓我深深體會,不重視銷售,無論作品再好,等於是少了一個翅膀。若跑在錯的賽道,站在逆風處,就是吃力不討好。想到青春與意志被拖磨,不知哪天掏空榨乾,索性來到Matters洗鍊一下,在這裡有來自各行業界、不同風格的寫作者,或許對市場的商業性、對寫作、對文字的呈現模式會有不同的想法,發現更寬廣的路。

相較於大型、知名出版社,獨立出版對作者的名氣累積較不利,而獨立出版社的經銷力也較弱。但我還是得說一下獨立出版的優點。如果結合地方社區工作,或者是你想寫的是地方素材,走獨立出版還是有些好處(雖然光這些還不夠)。若選擇獨立出版,作者就得親力親為,不只創作,連編輯、校稿、整體風格呈現,大部分都得自己想、自己來,也必須接受資源有限的現實,要接受侷限性的存在(我視此為創作者必要的磨練)。這過程會讓人幾度很厭世,但如果還年輕有體力、有熱情、關心城鄉或周遭議題,我還是覺得可以嘗試一下,這可從中學習一本書從創作到出版、然後銷售間的基本知識。書誕生後的經銷,可以讓你藉此去觀察一個地方的力量如何誕生、它的脈動,還有文字到底會展現出什麼樣的形式與力量,當然還有環境的溫柔與殘酷。一個比較浪漫的說法,就是讓你和這個土地/社群的關係更加親密(但不等於完全喜愛)。如果有人對地方獨立出版有興趣,有空再來寫文經驗分享好了 (標題我都想好了《第一次搞獨立出版就失敗》,或者《為何我搞文化地產地銷沒有成功》)

我是住在鄉下的文字工作者,Matters讓地域的概念模糊,我能藉此和各地的華人創作者互相交流、激發不同的視角、透過讚賞互相支持。知識和虛擬貨幣的流動突破地域疆界,就會刺激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我認為Matters社群是又在地又國際的體現。希望過陣子再回過頭來看文化地產地銷與地方獨立出版,會有更富創意的想像。

傳統的寫作模式中,稿件若尚未刊登,一毛錢都拿不到。但我認為還是別把Matters上的賞讚拿來和一般稿酬比,畢竟除了受歡迎的創作者,多少還是會有挫折感,而且虛擬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跌幅有時頗大。我想Matters的讚賞機制最重要的還是讓寫作者體驗到每天都有一點不同,而且較快看到反饋 (沒反饋也是反饋的一種),另外就是培養閱讀市場的敏銳度。寫作過程畢竟是很孤獨的,成品沒出來前,沒有任何反饋、反應和報酬,就算發表後,迴響也不見得是自己所預期的。寫作者都像是孤獨的跑者,獨自承受風吹雨打,要是找不到贊助,就得自己掏腰包買裝備,等有成品了,還可能承受市場的考驗,擺攤賣自己的書時,看著客人瞟一眼你的書然後漠然離去。我想就把Mattes當成寫作馬拉松中的鼓勵機制,看不見終點的漫長奔跑中有人突然給你拍拍手,感受一下同路人的善意。當你看到遠方和你一樣的跑者,也給他拍拍手,將善意繼續傳遞。Matters讓寫作不是單線性的,是不自覺構成一個相互關照的網絡。大家都有各自的賽道,在良性支持的網絡中,朝著自己的目標跑得更遠。最後會看到什麼風景,也只有自己知道。

我認為人類對知識的渴望絲毫不減,但媒體與出版的商業模式不斷改變,走老路就永遠到不了新的地方。我抱著實驗的心態來到Matters,邊走邊看邊想邊實踐,也等待靈光的出現。相信來到Matters的創作者都有自己想做的實驗,尋找著自己的靈光,大家就一起在此盡情的創造和互相鼓勵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