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caLee
MonicaLee

文字工。

《一人公司》閱讀筆記2:文字工作實踐版

當初在寫《一人公司》的書摘時,想一併分享自己的實戰經驗,不過篇幅太長,於是拆成兩篇。「實踐版」一直拖到現在才完成。建議兩篇一起搭配閱讀,這篇文章的脈絡依循上一篇的五大重點,基於論述上的方便,第一點和第四點一起討論:

1.    「一人公司」的概念:質疑企業追求成長的必要性、

2. 為了得到自主權,必須學習一套核心組合技能、

3. 專注服務好每個客戶

4. 盡快產生利潤

5. 不是因為熱情而做,而是專精後自然就產生熱情

當年搬回鄉下老家時,起初的理想是開一家縣內唯一的出版社,我認為地方需要自己的文化出版產業,自己先來起個頭,打造一個地方風土人文的知識、經驗與思想的傳播載體。現在回想,這點子很天真不切實際,把無知誤認為內心的聲音,事實上,當時的我尚未踏入寫作領域,也沒有出版相關經驗,就是一片白紙。

但很快的,即使沒有相關產業經驗,我也發現此地人口基數、經濟規模、物價、人力資源、創作自由度等軟硬體條件下,要開出版社是艱困且很難獲利的。直到現在,累積幾年文字工作經驗,我仍保持一人工作模式,認為這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中最經濟也最具有效益的方式。若未來環境改變(例如當年無法預料自媒體會盛行)或許才會改變想法。

1.    「一人公司」的概念:質疑企業追求成長的必要性

4. 盡快產生利潤

一開始,我接了一個大型的地方故事寫作案,從頭到尾幾乎一人獨力作業,有必要的工作才外包(封面設計、讓自費出版社負責編輯後段、印刷與網路鋪貨)。這種模式正如書中的建議:降低成本,一人作業(不擴張組織)、盡快產生利潤。從分潤上來看,一般人接大型寫作案子時,因為工作量大,通常會找夥伴合作。但組織營運需要成本,團隊分潤會降低個人所得,還得花更多時間開會、協調與修改,增加不少溝通成本甚至情緒成本。因為賺頭不多或意見不合,中途有成員離開也有可能,製作時間不見得快很多。因此盡量以一人工作為原則,而非擴增團隊,以降低組織變動的風險和額外開支。

若把當年一人花在獨力書寫、獨立出版的時間換算成的時薪,還不如去7-11上班,但一次收入較高金額,較好做理財規劃。舉個例,一個二十五萬的預算扣掉成本、加上後來的販售獲利讓五位成員分潤,以時薪計算會虧本,以篇幅字數為報酬又太虧待成員,若採工作比例來分配,每位分得二到六萬不等,小金額光應付日常開銷就已抵銷,對個人儲蓄理財並沒有多大幫助,也難累積未來的營運資金。若案子由一人負責,有必要再付費外包給專業,除了簡化流程,還有較高的結餘和利潤納入理財規劃帳戶,讓其產生複利,奠定未來一人工作生涯的財務基礎。

不管一人公司或自由工作者,在初期通常會比去公司上班還辛苦,原則就是盡早打造自動產生被動收入的系統。如今我已不需非得接一人全包的案子,加上出版品地產地銷的環境在這幾年有些改變(文末詳述),不再獨力製作獨立出版,逐漸轉成能更靈活、更有彈性,拆包或小案的工作。

雖然許多人認為自費、獨力出版比主流出版還要「low」,但能立刻創造收益維持生計更加重要,先求賺到錢,再求精進。相較於慢慢等到一個出版社願意幫我出書的機會(還不見得等到)然後才能賺錢,自產自銷能有較快的實物產出,利潤也較高(「盡快獲利)原則)。所以一開始,我先把「透過主流出版讓大眾認可自己」這個考量擺一邊。

不過,這本獨立出版品意外得了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機關學校的採購訂單增加,二刷後賣完,承包網路銷售通路的出版社建議我再刷,我評估銷售力度逐漸減弱,再刷可能會開始侵蝕獲利(自產自銷的優點就是作者能清楚掌握賣給誰、賣多少),決定讓它絕版,見好就收。但若排除意外得獎這個銷售面的助攻,每賣一本書的獲利也比透過主流出版品還大,我只需要達到約一般出版社書籍五分之一的銷量,就能賺取同等利潤。當然,我能體會作者初試啼聲很想下重本在讀者前端出精緻好菜的心情,能被知名出版社風風光光出版當然最好,但受到這種眷顧的新手有幾位?這條路若能走得長遠,未來拿出好作品的機會還會有,所以,先讓自己賺到錢,活下來為要。

出書之後,只用免費的資源宣傳,不開新書發表會、不四處跑攤宣傳。一般會認為這作者真不積極,我的考量是,書籍的毛利率很低,為了促銷四處奔波所製造的成本,就算提高銷量,利潤反而降低(注意營業收入不等於營業淨利,花在宣傳行銷的成本很容易就超過書的毛利)。所以我的作法是,用免費的網路管道和口碑宣傳,並在網路平台發表新作品,接連帶動書的銷量。兩種原則一併執行:一方面降低開支,一方面增加收入。出書後,因為沒有一般出版社的業績壓力,我並不介意銷量不大這個事實,賣多少算多少(畢竟成本已打平並開始獲利),把較多注意力放在構思新作品、尋找新素材,產出新作品比守成更重要。

2. 為了得到自主權,必須學習一套核心組合技能

一個人做書挺辛苦,第一次寫作時,也不懂編輯,就去找許多編輯的書來自學。第一次和自費出版社接洽談出版,聽到什麼術語就去查,沒任何先備知識就丟到實務圈學習編輯基本流程。因為獨立出版,所有事自己扛、自己聯繫接洽,我一併學習了基礎編輯能力,這對我在往後的接案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在與各家編輯溝通時,除了保有寫作者的思維,我學會從編輯的角度來換位思考。再來就是培養了辨識度,逐漸懂得判斷編輯的專業度、談不談得來、刊物風格適不適合,來決定是否接下這個案子,可少走些冤枉路。

紙本書自產自銷也包含親自參與宣傳與銷售,每個環節雖不到專業,至少都有基礎的認識和初步體驗,盡可能學習寫作、出版的相關知識,多方參考各類出版品、銷售模式,同時不斷觀察市場動向,這段經歷對我往後個人生涯經營有很大的幫助,也是我至今保持一人作業、高度彈性的原因。因為親自體驗市場、直接接收回饋,心裡很清楚,主要受眾都不在我周邊的地理範圍內,而是在必須透過網路連結的各個地方。這幾年來,鄉土素材的紙本出版品對像我這樣的文字工作者生涯逐漸不利,我於是知道得轉向,這是親自參與銷售得到的寶貴經驗。

如果你把文字工作者作為一個公司經營,「核心組合技能」除了寫作、採訪、編輯等出版所需技能,「一人公司」最不可忽略的就是財務管理——資金的控管、配置與增長。盡快獲利後不是擴張規模或花掉,而是讓獲利持續累積獲利,讓你有更高的自主性,讓生涯走的更長遠。這部分在關於文字工作者理財,的後半部有進一步的描述,不再多言。


3. 專注服務好每個客戶

你一定在其他地方聽過類似這樣的話,「文字工作者的條件是:品質好、準時交稿、好相處,以上三個條件至少要符合兩個。」除了這三個基本要件,我還想補充的是:往對的方向走,找到對的人。

市場很現實,但也存在貴人。難免遇到瞧不起你背景、作品的無緣人,但也有賞識你、肯給你機會磨練的貴人。文字路線多元,如果你覺得走在這條路上只感覺到殘酷、格格不入,或許是方向錯了,不管什麼行業,你要找一個可以激發你想要更進步的地方,而不是只會把你搞得很沮喪的地方,去找肯教你、肯分享的人,機會就在那裏。

但適合你的方向在哪裡?前提是先了解自己,也了解市場,找出自己的定位。這說來簡單,至少也要有一、兩年的實地操作、親自體驗業界人士和讀者的反應,才能逐漸確認。經驗不足的寫作者容易碰上不適合的業主而不自知,不會辨識細微但關鍵的眉角,要是業主經驗也不足,合作起來往往災難一場,因為不清楚自己的風格和界線,和不適合的業主合作,就是互相折磨。如果你喜歡寫硬底子報導路線,硬要你寫業配、溢美文青體,對雙方而言都是身心凌遲,連自己都不認同自己產出的作品,那很難受。

作品會散發一種「氣」,引來有共鳴的人,所以認真做好每個作品,就算不完美,至少真誠的發自內在,無愧於心,也讓外界有機會懂你,懂你人或許就會來找你。

起初,什麼類的案子都可考慮嘗試,目的在累積實戰經驗、提升敏銳度與判斷力,確認自己的風格同時努力在戶頭累積一筆令你安心的存款。等時機成熟,逐漸轉向「少,但是更好」的接案方向,讓你有充分的時間做好每個案子,同時有餘裕開發新技能,增加額外收入。

你希望遇上好案子,而業主也在物色好的接案者,專業的編輯都有敏銳的嗅覺,他們跟我們一樣怕踩雷。若能參與你認同、感興趣的刊物製作、和互相信任理解的編輯合作,能媒合上就是緣份,這一切不是理所當然,需要上述條件的鋪陳。珍惜每一次合作,慢慢的,路就開了。


5.  不是因為熱情而做,而是專精後自然就產生熱情

成為文字工作者完全在我的人生規劃之外。當初回到鄉下沒適合的工作機會,只能自己創造。走上文字之路的一開始是不得已,而後才逐漸產生興趣。本來打算寫完一本書就到外地另謀他就,未料走到現在。幸或不幸,難以定論(或許我在其他地方會有更好的發展,或許也不見得,只是這念頭至今常常浮現)。只能套句美國小說家保羅‧奧斯特的話:「當作家跟選擇當醫生或警察不同,它不是一種職業選擇,與其說是你選擇這一行,不如說是它選擇了你。一旦認了命,承認除寫作外沒有別的工作適合你,你變得準備好要走一段漫漫長路。」

缺乏專業經驗的熱情讓人忽略風險,雖說想太多就什麼都不用做了,不過結果若失敗,該如何收拾、復原呢?不負責任的雞湯文章只激勵人勇敢去闖,卻沒有交代如何處理失敗。如果你把自己的文字生涯看成企業經營,謹慎的勇氣永遠勝於盲目的樂觀,只能容許犯小錯,絕對不能出結構性的大錯,小錯可當經驗學習,大方向錯誤就難以挽回。這篇分享就是希望讀者避開後者的狀況。

最後要補充的是,這篇文章分享幾年累積下來的心法,但個人過去經驗並不能直接複製操作。現在回頭看,就算是我自己,面對當前地方的寫作與出版環境,也不可能再次複製當年的模式,因為環境條件已有很大的改變。我剛回鄉頭幾年,地方認同正蓬勃,觀光正走向興盛,地方名氣旺、進駐資源比其他鄉鎮多,對本地好奇、想多認識在地的讀者也多,地產地銷的紙本書自然比現在好賣很多。在我看來,最旺的時機已過,如果今天再次採用相同模式,利潤可能遠不如當年。這好比投資專家分享了心法和投資標的,因為不同的入場時機與買點,個人實際操作的績效差異很大,明明有人賺錢,為何有些人虧損?因為「時機」總在變,操作的方式也必須跟著變,當消息轉過好幾手傳到散戶耳裡時,最佳時機已過。儘管如此,把創作生涯當成一人公司經營的幾個基本原則與心法仍是不變的。

願大家在文字之路上都能走得坦然、不孤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