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caLee
MonicaLee

文字工。

鄉居的優點——鄉下文字工作者的生存指南 (2)

攝影:吳家溎

移居來鄉首先得評估個人價值觀和鄉村環境之間的適切度。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經濟面,經濟和價值觀緊密相關,價值觀又影響消費與生活模式。所以這篇文和下一篇文,等於是把這經濟、價值觀、消費方式這幾個概念連在一起講。上篇說熱門鄉村的物價高,我先定義「高」的意思,就是和當地薪資水準比是不合理的高。特別高的第一是外食,因為運費成本,以及因觀光潮哄抬價格。第二是房租和住房品質,常讓移居的自由工作者感到挫折,挫折到我得再另開一篇來寫。

想分享這些的目的,最終是想探究藝文工作者貧窮化的問題,這種議題在歐美媒體與學術界都有不少文章。之前在柏林居住十年,做的是城市研究,這個城市在圍牆倒下後開始走向嚴重的仕紳化(Gentrification)。仕紳化的後果是空間的不正義分配,而這又繼續拉大貧富差距。藝文類的自由工作者,所謂的創意族群,是最容易被仕紳化波及的其中一種。柏林歷經二戰猛烈轟炸與冷戰的摧殘,在圍牆倒下後出現許多破敗住宅區、廢棄工廠、荒廢的軍事用地,尤其柏林圍牆周邊因冷戰時期的戒防設施,在統一後留下大片空地。徹底的破壞帶來了徹底的重建,德國統一後,各國藝術工作者來到這個租金低廉又充滿無限可能的城市,一股新興、強大又包容性強的藝文能量再度活化這個破敗的城市,使柏林成了創意之都。各類藝文地景與特色活動帶動了觀光潮,接著各式商店進駐、有錢人來柏林置產,房價地價被炒高,許多藝文工作者再度因負擔不起高房價而紛紛離開。我見證著柏林這個被形容為「貧窮但性感」的城市一年比一年貴,而離開柏林回到家鄉後,又再次見證因觀光而熱門起來的家鄉,歷經著同樣的命運。這個結構性問題是我寫文的初衷,但我想把這一系列文章放在個人層次的探討——藝文工作者如何避免貧窮。畢竟,在思考扭轉這個世界性潮流——空間被視為商品的不正常與不正義分配,更迫切的是先思考自己如何不被這個潮流吞沒。

藝文類的自由工作者收入通常不高也不穩定,但這行業也不乏喜愛雲遊四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浪漫者。然而,千萬別認為貧窮是追求藝文成就的必要犧牲,最後也習慣了貧窮。你得先相信好作品值得為你帶來經濟報酬,不會讓你離貧窮越來越近。我先在這篇分享如何運用鄉間環境幫我省錢,下篇再分享對於財務的思考。

就我觀察,有一類人不自覺把鄉居做為人生的逃避,「慢活」做為懶惰的藉口,時間規劃散漫,生活看似繽紛其實沒把人生活出重點,遊山玩水臉書打卡令那些在都市覺得自己像社畜的人好不羨慕,實則幾年來沒累積代表性的作品,錢一進來又立刻出去,等年齡大些,沒有保險存款與能放上履歷的代表作,父母老去同時年齡增長,年輕時沒想過的花費越來越多,於此開始為當年的自我放縱感到懊惱。因此我建議考慮搬到鄉下的自由工作者,生活規畫方面首先從這個基礎提問出發:如何讓鄉居經驗成為你的加分條件,而非履歷上的一大片空白。

如果帶著像都市般的生活要求和消費習慣來鄉下,一定會赤字。必須讓自己經過價值的轉換才可和地方貼合,只有價值觀和環境和諧了,才能讓環境來幫助你存錢,而非逼得你不得不花錢。接下來的兩篇分享的是這幾年透過摸索、調整、閱讀段捨離和理財相關書籍,且親自實踐的生活習慣。我的生活實驗目標在於能省錢、存錢又能享受好的環境品質。

用最少的價格得到最大的價值——鄉下適合喜好閱讀、大自然、消費慾低的人

在台灣除非是偏鄉或離島,必要用品都可透過網拍物流取得,台北買得到的鄉下也買得到。若你本身就是消費慾低的人,鄉下環境會再讓你減少開銷。例如在都市因工作或環境原因必須濃妝、盛裝、購買名牌,這樣的打扮走在鄉下非常奇怪,繁複精緻的裝扮不再必要,沒繁榮商圈和百貨公司好逛,被刺激消費的機會也少,我最高紀錄整整兩年半沒買新衣。保持基本保養簡單穿著,公園、學校運動場、綠地就是天然的健身房,空間寬闊又沒人跟你搶,免去許多照顧外表的錢。

交通方面,以前在德國生活養成了步行、優先使用綠色交通工具的習慣。直到現在,長程走路或騎個一小時腳踏車也不累。我沒買汽機車,連帶的養車、周邊配備、維修、保險都省了。鄉內各區騎腳踏車都可到,甚至到臨鄉、偏村訪談時,我都騎腳踏車,平常有運動習慣,體力夠也不怕日曬雨淋。若去再遠點的地方就搭火車,下車一樣。如果是開車的情況,幾乎都是與人共乘,沿途把所有事辦好。以排碳量低、節能的綠色交通為優先,一來對環境友善,二來健身,三來省下不少交通費。鄉下的空間格局類似德國小城,購物、辦公單位、車站大致上很集中,很快能把事辦妥。若在台北辦事還得搭捷運,一來花錢,二來辦完也花上半天了。有人說在鄉下沒開車不行,我想這比較是針對受雇者而言,因為公司任務指派、既定工作時程、必須和同事合作,開車或騎車很難避免。但若是像我這樣自由文字工作者,和人約好自己先早點出發,養成習慣就不覺得累。能有個機會做對自己健康又能照顧到環境的事,那感覺挺美好。

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有散步的習慣,這裡提供非常優良的環境。我常在鄉間發現類似歐洲的天然景致,幾個私房景點往往令我想起德國生活時期的山林湖河,離家不遠有個湖,夜晚從某個角度看過去,令我想起夜晚的巴黎。有些田野景致很像以前常在德國荷蘭間往返時見到的邊境風景。德國有幾條哲學家之路,成了觀光熱點,其實這裡有些林道也很類似,而且沒觀光客打擾。許多台灣人特地花十幾萬,好不容易請到長假到歐洲一遊,若結婚成家了還得帶上妻兒甚至丈母娘,想看個歐洲是如此昂貴,其實類似的景觀身邊就有,又不用錢,能體會到這點,就感覺賺到了(笑)。某次在田間散步時遇到農民朋友,他停車探出頭問我在幹嘛,我開玩笑說我正在O元遊歐洲。因此,多和大自然建立良好關係,多理解大自然的好,就會有生活兼度假的幸福感。我很少到外地,除非是工作上的必要。某次去高雄,路經高雄大寮,看那天空的灰濛,吸著空氣中的PM2.5,就想回台東了。有陣子寫作壓力大到嚴重心悸,我就到一個無人溪畔,什麼都不做,光看著那流水,聽個半小時溪流聲,回家後就不心悸了。文字工作者請珍愛自然,因為祂是你最重要的依靠、是最棒傾聽者、醫生與心理諮商師。

除了大自然,閱讀是另一個好朋友。住在鄉下我從來不覺得無聊,閱讀對我而言是世界上最便宜卻又最豐富的精神旅行,讓自己的思想隨著作者在不同的世界中往返。喜愛閱讀能省下不少為了排遣無聊的金錢消費。旅行與閱讀兩者都能帶給我得愉悅,後者的滿足感不輸前者,但成本低非常多。每年過年年假我都沒安排旅遊,一來省錢,二來人多的地方我就不愛去。繼續保持閱讀散步與寫作的習慣,並不會有什麼匱乏感。慣常的步行中,有時也有有趣的事發生(之前寫了篇湖畔夜走,記錄夜走遇到的小事)。

我幾乎都待在鄉下,也不覺得好友逐漸流失,文字工作者以文會友,有緣就能和讀者、其他創作者變成朋友。現在鄉間旅遊風行,朋友來東部玩時順便見面聊聊,每年都會和老友敘舊。曾有人問我會不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刻苦,為了存錢很刻意的忍耐,我不這麼覺得,簡單與舒服是可以兼顧的。以前在柏林時住在機能方便的蛋黃區,現在搬到台灣鄉下,反而覺得一個台東小鄉的生活機能都比柏林這個國際大都好(待過德國的朋友應該很懂),宅配服務好又快、東西壞了打電話報修也會快速處理、不用每個細目都收費、做什麼幾乎不用排隊、周邊就有便利商店,大自然也很近,鄉下有鄉下的省時與方便。除了以上這些生活觀與興趣,還額外具備一些特長就更加分了,例如自己會製作修理器物房舍(省工還可斜槓賺外快)、人脈好有長輩緣常獲贈自家種的新鮮食材、二手物資(省材),那鄉下環境就更能適合你。

簡單生活,消費維持在基本與必要性,體驗自然的好,用最少的價格得到最大的價值,可讓人擺脫某程度上的金錢索求循環,減少資本主義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從你身上偷剝走一些錢的機會。擁有越多、越複雜的物品,往後也必須付更多成本去維修和保養,持有也是需要成本的,而這種成本往往被低估。生活以少物、簡約為原則,連帶免除往後一連串的花費。

這篇寫的是鄉居的優點,偏向美與好的面向,但帶著粉紅泡泡的嚮往,放下都市一切搬來鄉下,難免踩到陷阱。下篇轉向務實面,分享財務的觀念,再之後的題目,應該是講講地方接案該考慮的眉角吧,或者找房注意事項,看哪個先寫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