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caLee
MonicaLee

文字工。

讓愛發電第二季 | 衰弱的心臟持續跳動——舊市場寫作計畫

這個市場田調計畫原本是為著一個小型獨立出版計畫,不過出版計畫因故中止,原本打算拆成幾篇小品發在Matters,至今已經先發了兩篇文,碰巧Matters發起支持非虛構書寫的活動,對我而言,宛如一場久旱後的及時雨。

這一系列非虛構文章的素材始於2019年冬天,我在一個老舊市場進行的訪調。關於這個訪調的目的及問題意識,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前言《衰弱的心臟持續跳動(1)市場與市場的人們》已有詳細的說明。

簡言之,一個觀光興盛又是媒體寵兒的熱門農村,為何有個日漸衰頹的中央市場?我想知道在這個衰敗體系中依舊運作的永恆機制。我描寫在這個市場遇到的人和他們的故事,這些都透漏著這個鄉鎮的變化以及時代的訊息。

我為這一系列文章起了個主標「衰弱的心臟持續跳動」,有兩個原因。第一,這個標題適切的比喻著這個市場衰頹卻又堅韌的意象。底下引文摘自第一篇文章:

一座與日常解離的孤島,或破敗或繁榮,心臟的搏動仍不止息,猶如拉普它島內埋著那顆動力飛行石,帶著衰敗的文明持續飛行。
衰弱的心臟持續跳動,繼續為老一輩、為那些少數,提供無可取代的服務。有群人依舊仰賴著它,在觀光光環之外,一個黯淡的日常,一個邊緣者的光。老攤販與老客戶共享同一個命運,只有一起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才能懂它的好與寂寞。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隱藏的原因。

中央市場在此之前曾歷經兩次搬遷,這棟建築完工前,公部門先在附近一片大空地蓋了個鐵皮屋組成的臨時市場。有位老攤販在訪談時告訴我,當年上臨時市場必須跨越一條車速快、車流量大、又沒有紅綠燈的縣道,好幾位老人因交通事故身亡。

這段口述喚起一段小學的記憶,而這記憶又連結到一個時代。某天,不知哪個小孩從大人那聽來的一手消息,在校園裡傳得沸沸揚揚:當天清晨,有位榮民在通往臨時市場的那個十字路口被車撞倒在地,內臟當場迸出來,心臟仍在跳動。那年紀的鄉下小孩還不懂得畏懼死亡,這事與其說恐怖,不如說獵奇。如今再次想起,我不確定那個仍跳動的心臟是否符合醫學常理,或者只是以訛傳訛,但已讓年紀還小的我略懂孤貧老的生命輪廓。

好久以前,有一大批外來客陸續來到這個鄉,他們的文化、口音、生活習慣和這個鄉的居民格格不入,那些人是所謂的榮民。1949年,六十萬大軍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台,這個小島必須挪出許多空間讓這些人居住,少數外省權貴聚居在都市高級地段,還有較高階的軍官及其眷屬被發派到設施較完善的眷村,而那些最低階的士官兵及退除役官兵,大多被發派到偏鄉農村,住在在當地最差、土壤貧瘠的地段。靠著拓荒、替國家進行危險又艱困的建設工程餬口。

基層退除役官兵中,有不少是因戰爭導致的聾、啞、盲人、及肢體傷殘或精神異常者,嚴重者安置在榮民之家,而狀況輕度、有能力自理的人,就在鄉下自力更生。榮民服務處的輔導員曾對我說過一段故事,當年國共內戰的某場炮戰中,幾乎一整隊的兵眼睛被炸傷,戰亂時期無法得到妥善的醫治,就這樣一個傷兵搭著前一個傷兵的肩膀,眼濛濛的遠離家鄉,渡海來台,被安置在台東的榮民之家。這個榮民之家坐落在車速快的省道上,因為眼疾、重聽或行動遲緩,當年這條路段也尚未設置紅綠燈,好幾位榮民在門前的那條路上因交通事故身亡。

幾乎一模一樣的狀況,也曾發生在這個農村。

設計失當的建築和道路可能造成傷亡,但沒人必須為此負責,公民作為最主要的使用者,也沒人提出質疑。幾十年後的現在,符合安全、使用者出發的公共設計依舊是個陌生的概念,仍是個切身但嚴重被忽略的冷議題。在這場田調中,所有攤販都直指這個舊市場的樓梯讓老人攀爬困難,不時有老人在那跌倒,(第一篇第二篇皆有描述,設計失當的建築如何讓一個市場凋零),長年來無人關注,也無解,因為這不甘多數人的事。

如今那條十字路口早已安上紅綠燈,但車速依然快速,闖紅燈的駕駛依然普遍。「衰弱的心臟持續跳動」這個標題的第二個原由,是暗自紀念當年那位不知名的老榮民不該被犧牲的性命,這是發生在市場旁、對當時還是幼童的我一個震撼又悲傷的生命啟蒙,我希望那些孤魂還能被提起。

上述的沉重內容並不會出現在我的系列文章中,但一個創作背後往往有很多人或物的影子,有些影子對作品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卻不會出現在作品中,因此我在這裡特別提起。

預計發表日期

引用@Matty 在讓愛發電第二季 提到的創作計畫要求:

作品的字數及表達方式不限,但至少要在創作計畫中提出兩篇作品大綱及擬發表日期。

至今已經發了兩篇。

第一篇 前言 衰弱的心臟持續跳動(1)市場與市場的人們

第二篇,衰弱的心臟持續跳動(2)拉普他島與他的子民

第三篇文章預計是人物故事,主角是從越南嫁到這個鄉的豬肉攤老闆娘,最快這幾天,最遲十月會上稿。(也可能先刊其他先寫好的內容)

之後,我會描述市場的現象如何反映這個鄉的結構性變遷,這是光透過觀光盛景無法察覺的真實警訊。我也會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在商業往來中不斷累積,市場發展出的基礎社會安全網絡,是被經濟行為觸發的。通常提到商業,就容易聯想到市儈或自私自利,但商業也可以是情義的基底,當金錢流通時,人情味也一併滋長(對此第二篇也有著墨)。

或許我也會寫我在市場田調中遇到的一隻小母貓與她的三個孩子,在訪調過程中,我觀察這隻市場的浪貓從懷孕、生產到孩子大到開始追逐跑跳的過程,最有趣的是在菜市場這個場域中,貓與人的關係。我差點領養了其中一隻,幸好沒有,因為那孩子目前的住處比我家豪華十倍還不只。

在一個觀光熱門鄉鎮中,我找了一個冷門的議題,當話語權嚴重傾斜,我希望盡我所能把一部分,那怕是一丁點,挪向一群關鍵的少數。其次,生活充滿各種形式的美,我希望一個頹敗、老舊的市場能讓人們省思,別過度依賴視覺的美,日常中有許多外觀看起來不美、甚至髒亂醜陋的事物,仍能引發內心的感動。感動的原因,通常是因為這些現象和我們的生命過往產生情感或記憶的連結。我最終希望別人的故事都能引發自己的故事,故事往往會引來更多的故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