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信的猫
等信的猫

人来,人往 日出,日落

在疫情那年失业6(连)

(编辑过)

……八、九、十……

多海的电脑里有个名为“拒信”的文件夹,里面保存的是他自找工作发出第一封求职信以来所收到的所有拒信。他最开始并没打算要建这样一个让人沮丧的文件夹,但话说回来,他也从没想到找工作,会这么难。

最初的三封拒信泼了他一身冷水,他没想到自己的博士学历会让他在职场上处于“资历过高”的劣势,他也没想到当地国籍或欧盟公民身份在劳动力市场上竟意味着优势。他在学术圈里打拼的这些年让他天真地以为能力和努力才是保证一个人前行的动力,多会几门语言、多读几年书、在学历上更上一层楼没什么不好 - 放在个人履历上,这些都是加分项。这些理想主义情怀的东西,怎么说呢,有些用处,但华而不实。这些想法能鞭策人,能让人在落败时安慰自己说时间没白费,好歹学了点什么,能满足一个人在知识上的虚荣心 - 但在劳动力市场这个讲究产出和效率的地方,会的语言、读的书、修的学历是加分还是减分项,完全取决于会的到底是什么语言、读的是什么书、修的是什么学历。一个会编程语言、读宏观经济、修金融硕士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一定比一个会西法意三语、读大仲马、修文学博士的人更吃香;一个会统计学语言、读基因理论、修分子生物学博士的人,也一定比一个会中英德西意法六语、读批判理论、修哲学博士的人更受市场青睐。多海不巧是后者,他一直以来优先满足的都是个人想法,但全然忘了他也是个依赖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社会分子。

多海算是个中规中矩的理想主义青年,就是生活中的梦想含量恰到好处,不至于无可救药、跟现实脱节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他懂得牛奶面包的重要性,明白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谈上层建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但多海不认为这基础和楼阁是互斥的两件事,梦想和现实间的关系并非鱼和熊掌。重要的是,当事人要明白二者之间总免不了要留出妥协的空间,有时梦想需要屈就,有时现实需要扎紧裤腰带。而且梦想还会变,比如小时候的多海立志要成为篮球运动员,上中学时的多海坚信自己以后一定要当导演,读本科时的多海渴望成为话剧演员。而现在,他一心只想做学术,也正是这个想法撑着他走到现在。

博士四年,多海卯足了劲,在奖学金、授课、论文发表、会议报告等各方面都积攒了些许成绩,虽然这与最耀眼夺目的博士履历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多海确信,在他们专业的博士生中,这已经算是份不错的答卷,很多人博士期间没论文发表、没奖学金,最后也能找到做博士后的地方。

但讽刺的是,他的理想正是在这个给了他理想的地方灰飞烟灭。努力最终还是抵不过关系和运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