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恩
許明恩

《區塊勢》創辦人|LikeCoin、Desmos 驗證者。寫作當飯吃,目前都有吃飽。也有主持 podcast 節目,錄音是最近的愛。 買酒的速度比喝酒的速度快,家裡沙發底下是酒窖。最愛 Moscato。最遠去過巴西,最驚奇是在亞馬遜河游泳、釣食人魚,兩件事分開做。 沒爬過玉山,單車環島騎到一半,成功泳渡日月潭。以穿短褲上班為傲,衣櫥沒有大格子襯衫。

如何以區塊鏈打擊假新聞?

嗨,我是區塊勢的作者許明恩。最近網站上線了一項新功能「文章列表」,讓你可以一次瀏覽區塊勢過去刊登過的所有文章。

此外,區塊勢將在 8/7(三)開始線上課程募資,在此之前,我需要請你幫忙填一份課前問卷。課程上架當天我會以課程的 8 折優惠券,作為你填答的回饋。進入正題。


《紐約時報》最近啟動一項名為新聞溯源(News Provenance)的專案,目的是想運用區塊鏈打擊假新聞。聽到的人不免會想,假新聞的問題錯綜複雜,《紐約時報》打算如何解決?會不會只是在炒話題?

打擊假新聞之前,我們不妨回頭看看假新聞的根源。

假新聞哪來的?

現在人人都有手機,不僅可以隨時閱讀新聞,也可以隨時創造新聞。資訊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難免就會出現假資訊魚目混珠。假新聞的形式五花八門,我簡單分為兩大類:

類型一:有待澄清的假資訊

氾濫的假消息偽裝成真新聞,就連總統都會成為受害者。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

蔡英文總統出訪加勒比海友邦期間,臉書流傳「蔡英文到海地才四小時,就送了四十五億。高雄滅登革熱要五千萬才給二千多萬!」貼文。
刑事局接獲總統府告發是不實訊息,查獲貼文的三名男子,依社會秩序維護法函送。

在「總統金援」的謠言之前,還有「行政院長丟筆」的假消息在網路上流傳。總統和行政院長都可以透過媒體主動澄清並戳破謠言,甚至法辦造謠者。但如果是像「芒果出現黑點代表有毒」、「多喝水可以治療癌症」或「抽煙可以抵擋霧霾」這類關於健康的假資訊,通常不會有明確的當事人跳出來闢謠。再加上這是群組中常被分享的主題,因此更難以根除。

圖:媒體喜歡聳動兼具誤導性的標題

這種情況你我都很熟悉,但「假新聞」還有另一種常見的類型。

類型二:有待舉證的真資訊

這是真資訊,卻被貼上假新聞的標籤。位於中國新疆的「再教育營」真實情況,就屬於這類。根據中央社報導:

中國政府被指在新疆設置「再教育營」(中方稱「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用來關押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穆斯林民眾,強迫穆斯林放棄傳統與信仰,但中國始終否認,稱「培訓中心」是為了消除少數人的恐怖主義等極端思想。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批評英、法等國家「罔顧事實真相」。

中國政府認為,從新疆逃出去的居民向國外媒體散佈假新聞。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在等待更多證據來「佐證」這些對中國政府的指控。

類似的情況,在 2011 年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社會運動時也曾出現過。曾擔任美國外交官的 Mounir Ibrahim 最近在 TEDx 舞台上,分享他當年派駐至敘利亞的真實經驗:

當時我目睹抗議民眾以和平理性的方式進行抗爭,但警察卻開始動用武力甚至開槍驅散群眾,許多民眾以手機拍下當時的暴力畫面並上傳到社群媒體,卻被敘利亞政府駁斥為假新聞。
敘利亞沒有媒體自由,當地媒體受政府掌控,不會報導這些畫面。即便是聯合國組織,也只能綜合人們提供的內容與政府的說法,判斷當局情勢。但若政府堅持不承認這些暴力行為,一般民眾也難以證明拍攝內容的真實性。最終,聯合國也只好兩手一攤。

人民提供的暴力影片,會被視為證據不足的資訊。在政府宣傳機器的渲染之下,甚至還會被形塑成不足採信的假新聞。最近的香港社會運動,也有類似的情況

圖:媒體的報導可能被政府視為假新聞

網路上的內容有真有假,因此人們才對部分「證據不足的資訊」感到多疑與麻木。換句話說,無論是「有待澄清的假資訊」還是「有待舉證的真資訊」,都有人稱它為假新聞。但沒人想被假新聞誤導,身為旁觀者的你我該如何明辨是非?

識破假新聞的方法:闢謠、溯源

針對「有待澄清的假資訊」,解決辦法是事實查核及闢謠。

LINE 成立闢謠專區、芬蘭從教育扎根

LINE 已經成立謠言破解專區,根據 Mashdigi 的報導

LINE 宣布推出「謠言查證」官方帳號與官方網站,並且在 LINE TODAY 透過「謠言破解」專區主動說明目前流傳內容是否為假新聞,藉此降低假新聞被擴散機率。

這是短期的解決辦法。查證工作並不輕鬆,人力也有限。更何況與醫學有關的謠言,連專家們都會吵成一團,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因此,LINE 的闢謠專區注定無法搜羅網路上的所有謠言,只能破解流傳好一陣子且有定論的資訊,避免事態繼續擴大。

圖:LINE 的謠言破解專區

謠言就像是數位野火,沒人知道下一則假新聞會從哪裡冒出來。而澄清謠言的人則像是消防隊,只能疲於奔命。長年面臨俄國資訊戰威脅的芬蘭,便將資訊辯正能力融入教育,甚至得學習如何自製假新聞。當人人都知道製造假新聞的手法,數位野火就難以燎原。

做完這些措施,頂多也只是能控制損害,無法完全杜絕假資訊。另一方面,「有待舉證的真資訊」也難以靠闢謠專區解決,而得另外找尋辦法。

《紐約時報》成立新聞溯源專案

先不管《紐約時報》。直播是最簡單的溯源方式,很少人會懷疑直播影片的真實性。但新聞內容多數都不是現場直播,而是會經過剪輯處理的影音內容。因此除了直播之外,還得找到其他溯源的方法。

《紐約時報》最近突發奇想,想透過區塊鏈進行影音內容的溯源,因此成立了新聞溯源專案(news provenance project):

媒體可以選擇性的裁切圖片、加速或放慢影片來強調特定重點,甚至應用人工智慧技術 Deepfake 來創造以假亂真的影音內容。
與此同時,新聞機構通常都會記錄照片或影片的元資料(metadata),也就是這段影音內容是在什麼時候的哪個地方由誰拍攝、編輯及發佈。若新聞機構能公布這些影音內容的元資料,將有助於打擊錯誤資訊。
但是,目前社群平台、即時通訊軟體、瀏覽器或其他系統都沒有相對應的機制,因此人們只能找到影音內容本身,卻難以透過元資料辨別真偽。

《紐約時報》要以區塊鏈打擊假新聞,讓許多專家看得一頭霧水。

區塊鏈僅僅是儲存內容的資料庫,並不能判別資料正確與否。而且,既然有 LINE 闢謠專區這樣的服務了,何必要用區塊鏈?因此,《紐約時報》的計畫連 MIT 科技評論都沒有給予鼓勵

其實,《紐約時報》提出來的方法相當有野心,他們是想提倡一項新的媒體風氣:「凡是新聞機構發布影音內容,就該同時公布內容的元資料供人們查詢。元資料應該要跟著影音內容一起被散播出去,甚至整合在社群媒體、聊天室、搜尋結果或是電子郵件裡。」

拿到數位檔案就能看到數位足跡(元資料),就像是購買蔬果時能夠看到產銷履歷。但產銷履歷可以用貼紙貼在盒子上,數位足跡還得仰賴社群媒體或搜尋引擎的幫忙。《紐約時報》認為,溯源可以解決部分假資訊問題,和農產品履歷的效果類似。

那麼元資料被偽造怎麼辦?此時才是區塊鏈出場的時機。只要讓元資料「上鏈」,時間戳記便難以竄改,有助於人們「溯源」,分辨內容是否是為了誤導大眾而臨時編造,或是拿過去的照片冒充突發新聞。不僅如此,人們還能追溯將內容上鏈的原始帳號,判斷該帳號與媒體官方帳號是否相同。實際作法不難,只要透過 IFTTT 這種自動化工具就能將資料上鏈,台灣的區塊鏈新創公司 Bitmark 就有提供同樣的服務

圖:用戶可以選擇將哪些資料「上鏈」

由此可見,這項新聞溯源專案的困難之處並不在技術,而在於《紐約時報》如何發揮其業界影響力,讓各家媒體願意參與,將所發布的影音內容附上元資料並上鏈。《紐約時報》還得找到社群媒體或搜尋引擎的協助,才能讓用戶瞭解使用方法。

理想的情況是,多數媒體都願意將元資料上鏈,因此不願意上鏈的媒體會被懷疑是做賊心虛、資料有問題。反之,若《紐約時報》太樂觀,卻沒有一呼百應,只有幾家媒體將元資料上鏈,那就等同於宣告這項專案失敗了。

就連聲譽卓著的《紐約時報》也不敢貿然行動,更遑論其他小媒體。

假新聞無法靠科技一勞永逸

無論是闢謠或是溯源,解法都各有破綻。人們的生活終究不是完全數位化,無法靠數位資料就論斷新聞的真假,最終還是得回到人的主觀判斷。

雖然無法一勞永逸,但總會比目前的狀況好一點點。因此,《紐約時報》運用區塊鏈的做法並不是炒話題,但前方卻荊棘滿佈。

就像臉書跳出來主導 Libra 專案,需要找到另外 27 家大企業響應,才能看起來聲勢浩大,Libra 幣也才能真正離開臉書的生態系,深入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紐約時報》跳出來主導的新聞溯源專案也有同樣大的野心,甚至在還沒找到合作夥伴之前,就提前公開了這項計畫。也難怪多數人不看好《紐約時報》可以扭轉假新聞困境。

過去幾年,許多新創小公司誇下海口要改變產業,卻都無疾而終。人們已經看膩了這樣的戲碼,因此現在聽到宏大的願景已經不再熱血沸騰。但若現在回頭看,過去幾年區塊鏈新創或許是像螳臂擋車。

他們可能有一筆錢,但這筆錢相對於整個產業根本微不足道。要改變產業的生態系,即便是各行各業裡的老大哥都難以獨立完成,更何況是新創。在 2019 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產業的領頭羊起身號召其他企業共同響應,這才有機會讓整個產業動起來。

打擊假新聞無法靠《紐約時報》一己之力完成,而是每個人都得參與才有機會扭轉現況。沒有人是局外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