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晴空
淡淡晴空

主要寫育兒、身心靈成長、有時寫小說。(其實最愛寫小說。) 閱讀時做一個純讀者,寫作時做一個純作者。不互拍,不互追。 可以追蹤我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kymingmingQ

這就是現實

(编辑过)
既然打不過,那就加入吧。

去中心化的MATTERS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過分社交化與被埋沒的好文章,這個爭議每隔幾個月就會浮上水面,然後又被爭論一次,這貌似已經是一個無限輪徊的模式。

MATTERS的機制與其他的平台有些不同,編輯的權重不大,好文章其實都會放在精華一欄,但是感覺人煙稀少,以我自己為例,時間有限,我大多時候就只看熱門和自己追蹤的作者。

像方格子,編輯的權限大,編輯嚴選的文章就放在首頁,佔很大的版面,而且圖文並茂,容易吸引人的眼球,點進去看,也可以大約了解這個網站的定位。

但是,Matters就是Matters 是不是一定要與別家網站一樣呢?

我駐紮在這裏,就是喜歡它不太嚴肅,帶點小品的風格,讓我有親切感,覺得在這裏能輕鬆寫作。

很多人說MATTERS更像個社區,這點我非常認同,而社區最常見的是什麼?就是互相交流,串門子。

很多人誹議過分社交導致好文章被埋沒,而流水帳與雜文充斥其中,令這這裏的質素下降。

我一直想說,這就是現實。

多年的人生經驗告訴我一件事,就是「識人好過識字。」

年代不同了,或許在網絡還未發達之前,作者算是一個高尚的行業,那時的他們只需要費儘心儘力寫出好文章再投稿,然後由專業的編緝來鑑定其作品能否刊登,一經刊登在知名的報刊上,對寫作人來說,就猶如中奬一樣高興,也是能力被肯定的一種,以前要將作品呈現在大眾面前,是要過關斬將的,而且當時的普及教育不高,自然讓作者自覺高人一等。

不知是否因為這種觀念一直深植在寫作人的骨子裏,讓某些人仍然覺得,只要寫出好文章,自然會有人發現,只要是金子,什麼也不做也會發亮,其實我想說,再沒有這回事了。

因為資訊的泛濫,金子很快會被埋沒在塵土裏,完全的看不見半點踪影,光影也被摒蔽了。

一是資訊泛濫,二是有更多的娛樂取代閱讀,閱讀文字的人越來越少。

在教育普及的年代,很多人也可以寫出一手好文章,在任何人也可以將自己的文字直接呈現在大眾的眼前,任何人也可以成為作者的年代,還想著只要寫得好,讀者自然來?哈!這套思想不適用了。

所有的東西都在爆炸性的增長,只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時間,讀者的時間有限,但是資訊卻不停的湧進來,往往會就被眼前的文章吸引,時間也就這樣消耗了。

可能還是會有讀者去發掘蒼海遺珠,但是僅靠這樣累積名聲的過程一定是無比的漫長。

要讓自己的文章被賞識,要讓人欣賞你的文章,首先你先必須被人看見啊,社交、行銷必不可少。

若然只為寫作而寫,不在乎會否被看到,那倒沒所謂。

若然寫作也是想讓人看到,卻不屑與人交流,不屑看別人的文章,卻又看不慣那些寫得平平無奇,卻佔據很多拍手數的人,卻為此而忿忿不平的人,首先要想一下,為何那些人會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這是因為他們首先去關注別人,替別人拍手,在別人的文章下留言,他們同樣花費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關注別人,從而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若只願花時間寫作,而不願花時間去關注別人,這也就是你所得的相應回報。

沒有錯或對,只是因與果。

人,是帶有濾鏡的。

熟悉的作者寫的文,會看。

大神寫的文,會看。

熱門的文,選擇來看。

不知是誰寫的文,點了進去,又落落長長的,滾了幾下滑鼠,又點出去了。

曾經有位作者做了一個實驗,(很想標明出處,但原諒我,找不到是哪本書了。)將一本已經獲得了國際知名奬項的小說,重新打了一遍手稿,再配以一個新作者的名字去投稿,投了三至四間的出版社,最後都遭到退稿。

接著作者再將這手稿投稿到替得奬作者出版的那間出版社,最後還是收到了退稿信。

這說明了,時間真的很寶貴,若然不知道你是誰,真的不會有人願意花太多的時間去看你的作品。

在你還不是大神時,你要做的,就是讓大家知道你的存在。

梵谷,二十七歲開始畫畫,三十七歲自殺身亡,在世時只賣過一幅畫,一生窮困潦倒。

畢卡索,十五歲畫畫,九十一歲過世,賣出的畫不計其數,擁有的財富驚人。

畢卡索有一個名句:「重要的不是一位藝術家在做什麼,而在於他是什麼樣的人。」

大多時候,我們都是先認識人,再看文章,畢竟你不是什麼大神,我為何要拜讀你的文章,首當其衝是,我對你這個人感到好奇,進而想從文章中了解你,再因為你的才華而追隨你。

畢卡索剛到巴黎時,完全沒有名氣,一幅畫也賣不出去,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

他雇了好幾名大學生,每天到巴黎的畫店繞來繞去,離店之前,就向店主問有沒有畢卡索的畫,慢慢的巴黎畫店就對畢卡索這個名字注意起來,到他將畫拿到店裏時,各大店主都已經認識他,對他的畫作非常渴求,如狼似虎的撲過來。(這段故事摘取自《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

兩人對我們而言,都是非常出名的藝術家,但是一個在死後才被人發現其才藝,一個在生時已經名成利就,其中的分別不言而喻。

以前的年代尚且如此,何況現在一個人人可以拿起筆杆寫作的年代呢。現代作者的工作,已經不是單純的寫好文章就夠,適當的宣傳自己,適當的交流,已經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我想講的是剛剛完結的《創造營2021》,從不看選秀節目的我,因為利路修而追來看(他終於下班了~),當中所有參選的男孩,我一個也不認識。

觀眾從選秀節目中,認識不同的參賽者,然後再給他們投票讓其出道,全民投票,看似很公平的樣子,到後期,我才明白當中的操作過程。

官方都是有目的性的給某些選手一些故事線,給某些選手特別多的鏡頭,而一些沒有背景的個人選手,鏡頭真的少得可憐,像我們這些純路人,只會透過節目去看參賽者,節目給哪些人鏡頭,你就會認識哪些選手,而那些沒有鏡頭的,只能在表演時突圍而出,讓人發現。

直到比賽差不多結束時,我才發現有很多選手的實力是很好的,但是因為節目根本沒有給他們太多的鏡頭,而導致他們完全被忽略,在節目結束,我反而被這些選手圈粉了,他們無法出道,並不是因為實力,而是因為沒被看到,當然還有公司背景資源問題。

選秀和寫作好像八竿子打不著,但是我覺得這些事件,歸根本源都是一樣的,在文字之前,最重要的是讓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文字才會有人欣賞。

社交並沒有什麼不對,人脈才是最重要,這世界沒有什麼公不公平,想要什麼就自己去爭取,只會站在旁邊乾瞪眼跺腳是沒用的。

而且,我覺得MATTERS真的是一個很暖的社區,最近志工爺爺的五十字挖好文章的活動,也讓不少沉低的好作品得以重見光明。

問題一直都會存在,但是,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也用行動去化解問題。

既然打不過,那就加入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