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米索
范米索

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时代的一粒尘

人是时代的产物。

写下这篇文章的起因是近期看到的不同内容:

1、潘乱的直播,探讨究竟是自身能力还是时代红利造就了自己

2、魅KTV老板和儿子对话的文章

3、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下降

4、对于“企业主、资本家”等的不满及对立情绪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针对上面的几个现象谈谈我的一些个人想法,我以前在看待这些问题,会更侧重于微观讨论,个体努力等,毋庸置疑“微观”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有效的。

可如今我越发意识到在探讨微观问题的时候,真的离不开宏观的因素,甚至很多在个体上所呈现的结果、现象、想法等恰恰是宏观的力量所促成的。


(1)


2017年的时候,我对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查阅了很多资料试图将自己拉回到那个年代,想要进一步了解日本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例如少子化、低欲望、独居老人等等问题。

当时我在日本,我的日语老师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是个很幽默有趣的老头儿,而他的年龄可以说是完整经历了日本的经济从二战结束后的一系列变化——战后重建到经济攀升至鼎盛期,结果又在八九十年代后迅速衰落。

因此,作为时代的目击证人,他能详细地描述那个年代在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

记得那个下午,我们在上课,他提到了泡沫经济,随后从钱包里掏出一张一万日元,当时折合人民币六百多元。他一手挥舞着手里的钞票,另一只手叉着腰,兴奋地对着我们说:

“你们知道那时候日本的经济发达到什么程度吗?我们在街边拦出租车,掏出一万日元冲着的士挥舞,人家根本不理我们,压根儿看不上这些钱。”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然而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也加剧了贸易摩擦,而美国则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并面临巨大的财政赤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提升本国出口竞争力,以缓解债务压力,由此导致了“广场协议”的签订。

而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汇率三年时间内升值了一倍,导致出口直接下滑,因此银行连续下调利率,扩大货币发行,来维持经济增长。然而过度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资产价格暴涨。

那个浮夸的年代你可能想象不到大学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在不同的大手企业随意挑选,企业会给应聘者报销车马费,与此同时,企业为了雇用人才甚至会在给offer的同时,再给一笔入职金,有些甚至会给阿玛尼、劳力士、进口车等,并且还会邀请他们去银座享受最顶级的入职礼遇。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对不动产投资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并且通过修改证券交易法、放宽企业上市资格标准等举措把民间资金吸引到房地产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

从1984年左右开始日本的地价和股价上升,贷款买股买楼股票住宅抵押再贷款,再炒股炒楼,资金与资产自弹自唱,与经济基本面渐行渐远。

于是地价上涨迅猛,尤其是大城市,价格已经高到无法依靠劳动所得来购买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房地产的劳动者所拥有资产远超过没有房地产的劳动者。在泡沫顶峰时期,仅东京23个区的总地价已经超过美国全国地价。

可恰恰是由于在泡沫经济形成过程中投机者众多,资产泡沫一旦破裂,直接波及到千万个企业、居民、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被抵押品深套在股市和楼市里,资产价格暴跌,银行的抵押品价值大幅缩水,自然倒闭。


(2)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故事呢?

前两天我听到潘乱的视频号直播,提到了大厂裁员,很多人如今回首过去十年,越发意识到或许个人努力在时代红利面前只是九牛一毛,真正造就自己爬上那个位置的只是遇到了「时代」。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大多数优秀的应届生会选择去到外企而不是互联网行业,当时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应届生实力和背景可以说竞争力远远及不上如今的应届生相比。

一旦大厂高层被裁后,所面临的就是人到中年失业,呆不下去的一线和被迫流入市场的法拍房,曾经被那个时代造就、迅速腾飞,可如今在这个时代却被抛弃。

前阵子我自己也在一些群里看到有高校老师找以前的学生(如今有企业的人)帮忙给应届生盖个就业三方协议,包括网上流传出来的据说华东政法大学就业率情况表都在侧面反应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困境。

我以前在读大萧条的故事时,我并没有真正经历过这种危机,如果说2008年是我出生时的一次重要的全球经济危机,但对于还是初中生的我,又处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脑子里对金钱毫无概念,根本谈不上经历,更无需提所谓的「感同身受」。

即便我知道这些大萧条的故事,那么我又真的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损失,甚至赚取更高的收益吗?

以前,我觉得看了那么多血淋淋的历史事件,大概率可以避免,但现在我会把“大概率”会改为“或许”。

举个例子,我接触过一些日本90年代的同龄人,光在结婚要买房这件事上,彼此的反应就浑然不同。

日本人大多数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中国人却倾向于买房,无法容忍租房。结婚没有一套房,对于男女双方而言都是一件丢脸甚至羞耻的事,而“有房”已经成了婚姻的硬性指标,更成为约会时的“资本”。

写到这里,我特别能理解一个事儿——

即便是作为90后这一代经历的和同代人也会完全不同。而我的出生年代和国家,父母、老师灌输给我的价值观,让我摸索前进的道路,本身都并不是我能百分百控制的,这是个概率事件。

即便我看了许多过去的书籍史料,对话过目击证人、亲历者,我都未必能够完全感同身受那些曾经遭遇过大事件的人。

同理,即便我知道和我同龄的一些日本年轻人他们的想法、选择,也并不代表我会沿用相同的逻辑在我自己身上。

比如80年代的日本人一定会选择把钱大量投入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的房地产直接腰斩,可如今你再去问那些日本人,鲜少有人愿意把钱拿去投资房地产。

有一本书叫做《失去的三十年》讲述的是平成时代(1989~2019年),日本从泡沫经济崩溃转向经济增长低迷的三十年,关于日本当年所遭遇的经济危机可以从书中窥见。

那么,就算知道日本这个真实的故事,会改变你脑海里的投资想法、投资逻辑和投资行为吗?我想未必,因为我们不是亲历者。

历史的教训是,人们从来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我认为这句话的确是合理的。


(3)


之前看过一个经济学家研究了美国人如何花钱的报告,在报告里有一个结论:

理论上,人们应该根据他们的目标和当时可用的投资选择的特征(如估值和预期回报)来做出投资决策。可研究表明,人们一生的投资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在他们这一代不同投资的经历——尤其是他们早期的经历。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时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会更能让自己感同身受。无论是如今的顶级投资者巴菲特、芒格、格雷厄姆…,如果不是出生于那个时代,是否真的能造就今天的他们?

当然,时代对人的影响也不只限于投资,还包括人对于经济政策、社会问题等看法。

记得零几年电商刚兴起并且逐渐发展的时候,你会发现因马云而受益的成千上万电商商家无一不感激他,这种影响力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马云一直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媒体报道和公众眼前。

可是如今,我们去看一些平台,尤其是B站,你会很显著的感受到“马云”已经成了丑陋嘴脸的资本家,而骂得最凶的群体大概率不会是30岁以上年龄层次的人,基本在95后。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丽莎·卡恩 (Lisa Kahn) 在一项针对 1979 年至 1989 年间大学毕业的男性的研究中发现——

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的收入比那些在经济强劲时期毕业的人少 7%,而且这种差距会无期限地持续下去。毕业十七年后,依旧如此。

因此,在经济衰退时期毕业的群体和在经济繁荣时期毕业的群体相遇,彼此对于现行的政策、社会问题、身份、职业等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当然,双方的各执一词与不理解很难去评判,这不完全是泾渭分明的对错问题,也不是谁比谁更聪明更有能力的问题,就像我提到的潘乱播客里的嘉宾们说的那样。

大背景的考虑一定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他们所出生的年代,出生的地方,这些都是机遇的来源。

你不能指望日本人、美国人跟中国人对一些我们认可的政策、社会行为等有相似的看法,毕竟他们所经历的国家的政策、经济、所处的阶段未必是我们经历的。

遭遇过崩溃或衰退的人,会倾向于选择保守,无论是投资、职场或是在一些政策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而相对在和平时代、富裕时代成长的人,会更倾向于冒险。

想起今天看到的魅KTV的老板,写的一篇《爸爸,别陪我了》的文章,就将几代人的一些想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孩子即便懂得不多,但是学得很快,且他们擅长通过能将亲身体验和观察的东西来发问和学习。他肯定不知道核酸免费和父亲上班,爷爷奶奶退休拿社保……等一系列事情是如何关联运作的,他的脑海里也不会有宏大的经济运行图谱。

可恰恰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一点点搭建他的心智模型,从而去解释当下的现象,但是如果他意识到“爸爸应该去上班,可爸爸却始终没去上班”后,他会产生不理解和挫败感。

那么他就需要重新试图将他的生活和他脑海里的那套心智模型再进行匹配,因为这并不符合他原本的认知,因此他得继续用“已知”去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

同样的故事,放在我们身上也同理。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遭遇的诸多困境,甚至打破原本我们脑海里的那套系统,而这种体验和记忆带给不同时代的人的影响和未来对于人生路径的选择与规划都会重新进行调整。

如果不曾经历过,那么思维的惯性还将持续。


(4)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回国登机失败了,损失挺大的。

从微观看来的确被航空公司罢了一道,但从宏观上来看,疫情这几年所带来的灾害及创伤,不同国家对防疫的政策等都是作为渺小个体的我们所无法改变的。

我清楚自己置身于强大的趋势中间,难以去扭转这一局面,而个体的力量也是微不足道,真正能扭转局面的也并非纯粹是外部力量。相反,当副作用不断显现的时候,恰恰是机遇诞生的时刻。

就好比如果经济没有衰退,那么投资者对市场充满信心,热钱涌动,冒险创业的人自然会变多,就像10年前的中关村大街,随处都是创业者们的路演,可恰恰是冒险者增多了,与之而来的必然会进入衰退周期。

市场如果永远不崩溃,估值就会不断上升,而当估值上升时,市场自然会很容易崩盘。

万事万物都在遵循一个道理,物极必反。

这就像是一个流动的阴阳八卦图,在一定的时刻,总会进入阴面,也总会进入阳面,如此循环。

历史的任何周期都会有繁荣和衰退,只是我们恰好所处的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是这样的危机和困境,但放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所经历的也许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的其他人也经历过。

坏事会造成破坏,可也会产生新的动力。

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认知、行为、选择、生活方式等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大背景,要说是“时代的产物”也无可厚非。

因此,我时常会想几个问题:

如果存在时光机,此刻的我穿越回十年前,以陌生人的身份把我脑海里的思考告诉她(更年轻的自己),她真的会愿意听吗?是否会反驳我?甚至反感我?

毕竟很多事我已经经历过,可对她而言,她还未曾经历,且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接受的讯息都会塑造成那时的“她”,她未必会理解我,同样作为“过来人”,改变她的想法也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有自己的盲点,当你认为你的想法与其他人意见相左时,或许只是发现了你自己从未有过的经历。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经历的产物,对我有意义的事情对你可能没有意义,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我,反之亦然。

很多事是由概率决定的,但人们的想法是非黑即白,对或错——发生了还是没有发生?- 毕竟这样思考更容易。

如果一些人经历过这世界上你没有经历过的部分,那么你就很难理解他人的信仰。

所有当下发生的事件都会成为这个时代亲历者的共同记忆,同样会改变许多人的人生、决策、思考,然而下一代所要面对的命题,或许相同或许不同。从事件中积累经验并学习,也未尝不是坏事。

想起一句著名的话: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电报群:https://t.me/misso0513

小报童订阅(智慧杂志):https://xiaobot.net/p/Misso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