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米索
范米索

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有人说:“刷屏是情绪,情绪没有价值。”

看到一些社交平台和一些群里,有人提到这次刷屏事件,只看到了情绪,而情绪没有任何价格和意义。

我想或许你看到这样的评论,内心会充满愤怒,甚至想要忍不住拿起键盘去回应这些看似「冷漠无情」的评论者们。

事实上,我在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第一情绪反应是不舒服的,毕竟我也是那个转发者,接力者。

因为我总认为如果想要一个腐烂的东西得到整改与处理,作为普通百姓,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去「发声」,去和看不见的手做对抗。

如果说声音足够大、情绪足够强烈,才能让上层听见或者看见真实的民众怨气、痛苦、悲伤与抗议,加速执政者对此事的审理进程,那么这么做又何错之有呢?

况且,我并不认为上述行为只停留于所谓的被视频操控、情绪煽动层面,转发、接力举动的背后更是一种坚定的表态,比起什么都不做,最简单的转发,难道就不该吗?

可回过头来,我并不想去抨击甚至指责他们的「冷血」,毕竟撕扯并无意义,相反,我更希望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些看似「冷漠」「没道理」的言辞。

事实上,我盯着他们的这些话,沉思了很久。

我一直在思考,他们的「冷漠」背后,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觉得人心都是肉做的,尤其是在面对近期诸多令人愤怒之事,未必说这些话的朋友们就真的那般淡漠。那么,他们口里提到的「情绪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

我这阵子在利马没事把上世纪的几段历史解读重新看了几遍,从1958~1982等几个时期的历史故事都看了一些,尤其是温铁军、高华等人对于当代史的分析。

从以前发生的很多悲剧中,我意识到如果不是上海本次事件,我也不过是一个骨子里充满凉薄和自私的人,因为人真的是一种「健忘」的生物。

有朋友们在朋友圈说,今天的刷屏和两年前的吹哨人刷屏如出一辙,可如果不是他们的提醒,我并不会主动想起那些曾经发生在历史河流里的悲剧。

我在离开上海前,在上海的日子过得挺好的。每天都能出门健身、去咖啡厅看书、偶尔骑车在衡山路那一带看着街边两侧的梧桐随风而动,感受阳光沐浴着整个身体,闭上眼都能嗅到这座城市美妙的气息,约上三五个好友,在法租界附近的酒吧街沿街而坐,把酒言欢,好不快活。

朋友圈、社交平台里一片宁静祥和,散发着小清新和文艺的芳香,被幸福的感觉浓浓的包裹着,你如果斥责我散发着小布尔乔亚的气息,我都不会与你辩驳。

可那时候,距离吹箫人、武汉疫情的发生也不过才一年,只是一年,当我所处的环境对我感受不到任何威胁时,当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悬挂在我头顶之际,「岁月静好」这四个字则构成了我的日常。

我并非身处武汉,也未经历武汉疫情的可怕时期,我并非身处西安,也理解不了西安人民封城的感受时,我会在看到报道之际,对遭遇着苦难的人们产生痛心和难过之情,可没过几天,消息渐渐被冲淡了,我依旧开始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而「愤怒的情绪」只是被当时的消息所带动了一些罢了。

就像是那个早就消失在人们眼里的铁链女,我不清楚后续她怎样了,似乎想要寻找一些相关报道,也都石沉大海,又或像是才不过一个月的3·21”东航MU5735空难那般,若不是昨天看到和菜头主动写得那篇“什么都没说的”事故调查报告中特别提到:

“不过我又想,也许是我多虑了。那些在今天嚷嚷“什么都没说”的人,在几年后事故报告最终公布的时候,可能早就已经不关心这件事了,也不当真关心事故原因。他们的事情多,每天都有得忙。”

我几乎已经快忘了这件事。

看到这一段,我真的倍感羞愧。

同样,今天的一切,如果不是发生在上海,哪怕是在任何一个不起眼省份的不起眼的城市,或许我们今天都不会有这种关注度和上心程度,可偏偏它就是上海,一座拥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一部短片,今天可以承载和表达我们的愤懑,那么明天呢?后天呢?一个月?两个月?又或者一年?两年?

历史的尘埃是不是早晚会为这些曾发生在你我周围真实又惨烈的故事蒙上厚重的灰呢?就像是距离我们还不到百年的历史长河里,发生的诸多让人心酸、遗憾、流泪的故事,可时间只要足够长,信息热度逐渐消散,与你我的距离愈行愈远,我们真的会主动想起和关心么?

前天,我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则状态如下——

听南大教授高华的讲座,末尾他提到说「当代人修当代史是有很多很多的困难」:

第一,困难是有关资料的问题,因为做历史研究不同于时事评论员,一点点资料就可以铺张起来。历史资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确证的经过考变的史料基础上,如果大批的材料还在大内密革里面藏起来,那研究起来就会困难。

第二,受制于我们人的主观性。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中间,我们自己有强烈的情感好物,比如说我要求自己约束,但是我是不是自己能约束住我自己,这需要要不断的提示自己。

第三个,我们谈的事和人离今天太近,好多都是牵涉到利益关系、利害关系。比如一些历史中的人物的后代还在,儿孙都还在,那么儿孙的感觉和立场肯定跟我不一样,我把他看成历史人物,我对他不产生既定的热爱还是不喜欢,但是儿孙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涉及到了大量利害关系。

但高华提到说,毕竟现在是21 世纪了,我们争取有这样的一个空间,历史研究依旧还是可以做的。虽然他去世十年了,不过回头看这句话还是挺唏嘘的。或许是有空间吧,但可能不是现在。



我想起之前写文章提到疫情的时候,竟然有人会回复说“只有上海这样,其他地方都挺好啊”,当我提及几个省份和地区名称时,对方给予的回复是:“我也没在网上看到你说的那些地区严重啊。”

后来我没在回复,毕竟,能看到的,也只是能让人看到的,那些看不到的,自然可以有更多方法不会被看到。无非是你选择「饭」喂给你吃,还是你自己去找。

想到上世纪著名的影星阮玲玉,25岁自杀时留下的遗书,在60年后才被揭露,而当年那份遗书完全是她丈夫伪造出来的,毕竟涉及到了利害关系。

所以,置身当代,似乎离真相是很近,可同样也可以离真相很远。恰恰是离得足够远,以前的历史才能被后世拿出来认真评价,而蒙骗、 伪造、掩饰往往都发生在差不多的时代里。

再过一两百年,后世会怎么评价今天,不清楚,但或许很多不可谈的话题,可以被认真拿出来大大方方的去当作史料分析、评价。

不过,我总归相信,时代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今的掩盖成本其实也挺高的,而开智之人也会随之增多,说一句搞笑的「做时间的朋友」。

写这一段,同样是想回应此次提到的「情绪」这件事。

文学、影视作品都可以发人深省,撩拨人的情绪、让人感动、催人泪下,而无止尽的「此文无法查看」同样能激起一个群体的愤怒之情,从而越发强烈地去发动抗议。

当下内心的情感涌动本身无可厚非,也实属正常,在我眼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件无意义的、甚至无价值的事情。情绪背后,往往折射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如果只是停留在情绪的宣泄层,甚至陷入到了一种情绪极端状态中,那么我个人认为对于疫情改善、对于帮助身边朋友们以及自己而言,非但不会起到帮助,反而容易陷入另一种执拗。

有人在悲愤,有人却在狂欢。同情者、搅局者、旁观者、受害者们……都置身于这个漩涡里,同一种行为背后,却藏着毫不相同的动机。

我希望,无论未来当不公和恶劣即便降临在不起眼的小城镇里,也能勇敢地挺身而出,为那些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数字,发声和表态;

我希望,无论困难是否降临在自己身上,无论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都不再是用一种沉默的态度置身事外;

我更希望,无论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过去多久,在追忆往昔时,都能始终清醒地记得这些在历史长河里发生过的悲惨与光辉。

「刷屏」「转发」或许能够让某件事得以被关注和解决,可如果真正希望一个社会、国家能够愈来愈强盛,背后恰恰是需要将诸多真实历史的铭记在心,大大方方地去展示那些过失,而不是拿遮羞布该起来。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能不能不忘掉一些事?能不能主动去探寻一些真相,发现事物背后的本质和来龙去脉?而非别人把信息喂到你嘴边,吃到就算吃了,没吃过的,就当作没发生。这是需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

只希望今天你能牢牢记住发生在这些日子的种种,无论是人性光辉的、又或是惨绝人寰的故事,记住你当下的感受,记住你为何而转。

假以时日,当再提及此时此事,你能够不以轻描淡写地姿态一笔带过地叙述着今天的故事,就像那些曾经被灌输在你脑海里的几段重要历史事件那样,深深烙在你的脑海里,并为之做出行动上的改变。

莫让凉薄自私的劣根性,冲淡了今天你身上的血性。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即刻@范米索

播客@空无一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