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米索
范米索

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工具人的“完美”答案。

考虑到近期有很多人(包括毕业生)开始在疫情后着手准备找工作,一些企业也陆续展开人员招聘,趁着这个节点,想简单跟各位分享一下几个月前遇到的一个故事。 如果你刚毕业或者毕业没多久正在求职中,又或者你是创业公司的老板or领导,那么希望这篇文章能在「求职」「用人」这件事上给你们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和帮助。


➢目录:

  • 1.「工具人」的「完美答案」
  • 2.「工具人」与「人」的区别
  • 3.如何摆脱「工具」思维?

(1)

几个月前,一位大学生向我求助,她想要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但是发现很多大学生的面试作品都写了对某个产品对调研分析,想到自己平时写的都关系都是跟运营不相关的内容,大多是日常感悟,因此感到很焦虑,觉得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后来她给我发了一份别人应聘时的优秀作品集,我看完后告诉她:“整个目录就是典型的模版框架,跟写议论文是一个道理,给人的感觉看上去很厉害。其背后都可以套框架,唯一要做的无非是收集一些数据,看大量资料,再进行整合。不是说这个能力不重要,但绝对不够称之为核心能力。”

说实话,那份作品集的确是一份非常出色的产品调研分析报告,数据图表相当精美,每一个模块的分析和拆解都细致到无可挑剔。因为我以前就写过大量此类型互联网产品分析报告,所以一看就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长期输出这种类型的文章,让我发现自己逐渐在往「工具人」的方向演变,因此看到这些毕业生作品的时候,我内心其实很复杂。

复杂的是,这些孩子们似乎正在被塑造成没有灵魂的漂亮模版,而一旦这些模版越来越多,势必会大大加剧用人单位的招聘难度。

试想,一个HR面前放着清一色不同类型的产品调研报告作品,而这些作品的生产者都受过类似的培训,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交出一个「漂亮的标准答案」,这对于用人单位和学生本身而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或许,早几年在互联网刚起步阶段,你写完一份出色的产品分析报告,的确能够非常容易脱颖而出,但现在的时代,竞争远比以往残酷的多。再用以前的逻辑去打仗,赢的概率是很低的。

给各位分享一个类似的行业案例。

我曾经做过海外职前市场的调研分析,了解过一家叫WST(WallStreetTequila)的职前教育机构,机构的导师们基本来自于麦肯锡、高盛、德勤、谷歌、AIG等业界顶级的咨询、四大、精算、科技公司,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模拟面试指导培训、内推机会等服务。

用大白话给各位解释一下,就是你毕业想去麦肯锡?ok,我找麦肯锡系的导师给你提供培训服务,告诉你麦肯锡面试会问哪些问题,注重哪些成绩,甚至给你内推机会,让你比外面没受过培训的人,加入麦肯锡的机会高出50%,你心不心动?

当时我采访过一位曾任职顶级投资银行J.P.Morgan,且登上了2018福布斯30 under 30的某职前教育创始人,专门写了一篇职前培训机构的文章《当00后开始为职前教育作准备》以下是该行业龙头曾经出色的战绩报告:

这个行业在起步时的确受到大量的青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职前教育的弊端瞬间暴露出来。无数人开始吐槽该行业在打破求职市场的公平性,将用人单位门槛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顶尖企业难以识别被包装过度的学生,最终导致人岗不匹配现象,对双方造成伤害。


(2)

回到姑娘面临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当下的状况?

我给那姑娘两个思路:如果该用人单位竞争相对较激烈,那么两手准备。做一份「标准答案」,再整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作品——从0到1操盘过一个项目的经验。如果该用人单位竞争普通,那就别准备标准答案了,直接拿自己的作品。

毕竟,在我看来,姑娘其实是有一份非常不错的手牌捏在手里,但却被外界的因素干扰,导致她自己都忽略了自己的“独特性”。

说句实话,微商这个事,很多人瞧不起甚至不屑,但是想做好还真不是大家脑子里想得那么轻松的。你要去找货源,对接厂家吧?手里囤货了要找到目标客户吧?客户哪里找?渠道怎么选?选品怎么做?什么渠道、品类的ROI高?客户怎么运营维系?社群要不要搞?怎么搞?社群日常运营怎么做?……

我自认我自己都没那个能力去做微商,但如果面试者能够清清楚楚给我交一份作品,把上述一堆问题给我清清楚楚地解答清楚的,那么这份作品的含金量比分析一个App的调研报告价值要高得多。毕竟这可是一个打过硬仗,将其经验总结成报告的「老兵」,而不是一个只限于「纸上谈兵」的新手。

做过生意的人,天然就对「钱」有很强的敏锐度和感知,会想着尽可能用较小的成本去跑出一个高收益产出的结果来,很多涉及到「预算」的问题,稍加沟通,对方大概自己心里都能计算出一些数据,会去思考和优化策略。

对于领导而言,我培养这种类型人才的性价比是相对较高的,而如果只懂得做调研报告的人,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领导交代下来的事情,只考虑执行,不会考虑“原因”。有人说,初期职场新人没必要去了解这些,做就完事了,这当然没毛病,但问题是这人到底是不假思索地“你吩咐什么我做什么”,还是“你吩咐什么,我去做,但做的同时我会去思考为什么你让我这么做?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 任务——执行
  • 任务——思考——执行

大多数基层员工,基本就是单线思维,“思考”的环节直接跳过,就长远而言,其实对于自身成长只有弊而无利。

好比有些人上课,疯狂抄板书记笔记,但抄写的时候只是抄写,而有些人手里的笔未必是跟着周围人走,他很可能边看老师写板书的时候,脑子里边吸收消化这些信息,最后当老师停笔写完那一刻,他才开始动笔,把自己经过消化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我初中有幸遇到过一个老师,就经常对我们说:“你们别只顾着埋头抄写,抄的时候动脑子想一遍再去落笔,否则抄写下来的东西只能落在纸上,而不是你的脑子。”

努力很重要,但思考比努力更重要,这跟越忙越穷是一个道理。

「工具人」和「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工具人习惯条件反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只能被他人“使用”;而人会去思考问题,往往会主动去操作“工具”。


(3)

那么,如何才能规避成为「无特色的工具人」呢?

以我的视角出发,如果我是一个互联网运营方向的面试官,我会青睐哪种简历呢?(仅代表我个人喜好)

首先,我不会那么看重你精美的分析模版,或许你的动作很到位,但一份研究报告不足以去衡量你真实的能力。这年头论文都可以代笔,更何况是这种模版呢?即便真是你自己做的,那么我顶多欣赏你研究能力比较好,逻辑条理还不错,然而能不能跟着我跑一个项目,还真是未必。毕竟,作业做的好的人多了去了,真正上升到职场,这可不是「大学成绩好」就直接等号「工作能力强」。

其次,我更在意你的经历,而不是成绩。你是否在大学尝试或者挑战的操盘或发起过一个项目?是否有自己的作品?(公众号、视频号)「会做生意」本质上跟「读书好」并不是一套逻辑。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做过,只是拿着一篇分析报告,即便报告再精美,我也只能「待定」

再者,你是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有过大胆或者被周围人所反对的经历?如果你兴趣爱好写着读书、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之类的这种大众爱好,那么我下一个问题一定是

“你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籍?选择一门跟我讲讲,为什么喜欢?它带给你什么启示?”

同样,如果是电影,音乐、游戏我也会抛上述问题,不过「游戏」这一块,我会更深入去抛问题。诸如:

“你觉得为什么游戏能让你成瘾?如果你是这款游戏设计者,你觉得它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在我看来,如果你能把某些东西列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一定程度上,对这样东西的钻研度一定是相对比普通人深的。如果你的爱好很冷门,你是否能用简单的话术快速向对方解释清楚?并告知选择的逻辑?如果你的爱好很大众,你是否能抛给我超出大众熟悉面之外的认知?

举个例子,我毕业的时候,直接就把自己喜欢打Dota2/LOL/魔兽这种东西写在爱好里,当时有面试官看到笑着问我说为什么会把「打游戏」这种不务正业的事写在爱好里。

于是,我就告知面试官,这几款偏合作策略的游戏,本质上培养了我哪些能力,以及跟我将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联性。

以Dota2为例——推塔,带线,打野,辅助围绕的都是运营思路跟开公司很像。当团队出现分歧和争吵时,如何去维系和沟通?当队友经济差不善于运营时,如何去给予帮助?

游戏分3条路线,上、中、下路,当你的对手角色在前期绝对性压制你的情况下,你该如何去发育,如果不给团队增加压力?与此同时,当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如何向团队求助并配合你去压制对方?

当团队前期被压制时,大家如何配合将逆风局面扭转?当团队前期非常顺利牵制对方时,如何保持优势而不是开始“浪”?

这类型游戏说白了就是要保证自己能力均横发展的同时,再去协助团队。游戏其实也很能反映一些人的心态,很多人在玩这类型游戏时,遇到逆境心态很容易崩,而往往最终能够逆风翻牌的情况,一定是团队中有一个异常沉稳的角色,负责安稳人心,与此同时去给予团队中运营较弱的队友提供大量的支援和辅助。

综上所述,你们能发现避免成为「工具人」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避免单线思维。它不仅要求你在做事之前去想一想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更要求你去调动起你生活中的点滴,形成能力的迁移,抓住每一件事物底层的共性,抽离出来后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否则,你永远都只能被大环境和周围人推着走,为了“做”而“做”,却忽略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

如果一份产品调研报告是对方指定你必须做的一步,那么就去做。如果不是,那么没必要浪费时间去跟人比,「错位竞争」同样是另一种策略。

另外,在我看来,去分析其他产品的情况,不如去给我公司产品做一个用户体验报告,指出利弊,然后去尝试给予优化意见。

否则你做得调研再出色,我大概率只会笑眯眯地对你说:

“这份报告做得很用心,调研很细致。不过你做得这个产品分析报告,跟我司目前的产品有什么关系?我公司产品是有什么可以从中借鉴的吗?为什么不考虑去他们公司呢?”

如果你能接住我的质疑,并且有理有据的告诉我,你做这份东西背后的思考,那么ok,我们继续聊;如果你只是模仿周围同学,那么抱歉。

最后,上述仅是本人的招聘逻辑。毕竟能够做出这种报告的人,本质上已经刷掉了许多连基本调研能力和叙述能力都没有的应聘者,称得上是行业的优等生。

不过,同样「优等生」也有致命的问题,「优等生」的标准未必适配于一些团队,尤其对初型创业公司而言,只懂得交「标准答案」的员工,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也希望各位在创业的老板们招聘时,不要仅局限于现在市面上的「标准答案」。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该阶段要的人才未必是「标准」的产物。

「个性」的员工在管理上的确会是挑战,但同样创业本身就是挑战,如果能够跟这类员工磨合好,未来他们为你创造的价值和收益会远远超过你们的预期。

以上,纯属一些本人的愚见和招聘思维,不适用于全部场景。

- end -


如果你想要掌握更多思维方式、认知升级、效率工具、免费电子书、星主无限提问、人脉对接、副业思维、清爽的信息源,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智慧杂谈坊”社群(👉点击阅读全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