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西
蔡凱西

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讓愛發電第二季】大家瘋日旅卻可能不知道的日旅史

台灣的批踢踢實業坊有個叫做Japan Travel的討論版,俗稱「日旅版」,對喜歡去日本旅行的台灣網友來說,絕對不會陌生。

簡單講一下我的背景。我是個一腳還踩在學術圈邊緣(流浪、無學術正職),尚未完全離脫的半個學術人,清末民國、近代東亞交流、旅行文化是我主要關注的學術議題,由於前一個博後的工作,研究主題是近代日本人的滿州遊記,總算敢「號稱」自己也稍稍跨足日本史。

至於我的另一腳,則是即將、可能踩進自由業的半個寫作者,目前在matters貼過的文章,包括我的遊記,閱讀心得,基本上不是跟旅行的主題相關,就是跟日本相關。有時候覺得寫歷普文還有看自己喜歡的閒書還比較快樂,不用承受發表論文那種等待審查通過,還有收到reject、不斷修訂跟無理的審查意見的煎熬。

我是個不良歷史學徒,也是個旅人,但比起那些走過十多國以上,旅外經驗豐富的旅行/旅遊達人,當然還差得很遠。我也不敢自稱熱愛旅行,我比較願意謙稱自己,對研究旅行有那麼一點愛。


在撰寫論文爬梳史料的時候,那些頻頻現身於紙上的各色人群,在百年間陸續赴日旅行的身影,一直不斷的提醒我,其實日旅活動有一段幽微,且鮮為現今瘋日旅的兩岸三地華人所了解的發展史。同樣涉足於京阪神奈;同樣走在東京的銀座、九段下等街道;同樣在日光造訪二社一寺;同樣是鐵道、賞櫻或溫泉之旅,古今旅人們在日本的旅行足跡、視線、心態,其背後呈顯了互異但又似曾相識的日旅風貌。

我曾經在自己的Medium平台,寫過一篇〈當日旅遇上「愛國」〉的文章,稍微談了一下1930年代的中國,對於當時方興未艾的日旅活動,所抱持的複雜情緒。這篇改天會轉發過來Matters。另外,1936年的上海《申報》也曾經有過下面這樣的報導:


我我口袋裡的材料中,可以看見受邀訪日,或因職務前往日本的晚清文人、各國外交官員;在上海參加旅行團的赴日賞櫻的遊客,還有日治時代往來於台日間,也在日Long Stay的台灣仕紳名流。


「日旅」是我一直想寫、想出版的歷普旅行史主題,雖然還有不少細節需要限縮跟修訂。其實去年底有某社的總編找我吃飯談出書,我有跟對方提過這個寫作構想。不過,人生就是那麼陰錯陽差,大概因為疫情,對方可能在人事上有異動,所以最後出版計畫無疾而終。

於是乎,看到這裡又推出新一季的「讓愛發電」計畫,那就跳下來試試看,一方面了解一下讀者對我這個主題寫作的反應,試試水溫,作為日後出書或修訂寫作架構的參考;另一方面,若有機會出版之前,能夠在Matters獲得部分寫作的贊助,寫起來也比較有動力。

關於這個寫作主題,先講一下我對「日旅」的空間定義。其實明治維新以來至二戰前的日本國,所統治/控制的領土一直在變動,日本列島之外,台灣、朝鮮、南樺太、滿洲的滿鐵附屬地與關東州租借地都算廣義的日本領土,旅人涉足這些地方都算是「去日本」,近期我轉發過一篇《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的閱讀紀錄,就有略述一下這個情況。

寫作是個取捨的過程,要談這麼大範圍的「日旅」其實有非常大的難度,所以我會把「日旅」的空間界定在當代大家所熟知的地理空間,對,就是日本列島,除了讓讀者比較沒有距離感之外,也比較容易進入歷史的情境。


由於我還有其他的媒體的邀稿,也有自己想寫的其他文章(論文或網路平台的寫作),所以針對這份寫作計畫,先列兩個我手邊收集較多材料的主題,其他就隨緣,行有餘力可能會有第三個或更多主題:

  1. 赴日追櫻百年物語(預計發文日:2020年10月15日):櫻花就不用解釋了,哪個人沒搶過櫻花季機票跟住宿的麻煩出列(我真的沒搶過),這個主題會講19世紀中葉至1930年代的異地旅人去日本怎麼追櫻。
  2. 就是那個日光(預計發文日:2020年10月31日):對!就是那個有二社一寺世界遺產的日光。日光是百年前許多旅人走跳關東地區,涉足最北的一個旅遊勝地,幹嘛那麼愛去日光?想知道就來看。

以上兩個主題可能會有字數過長的情況,一篇寫不完將會分篇發表。不過兩個主題都會在上述的日期發出首篇。

感謝@Matty規劃這個活動,也懇請各位多多給我意見與支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