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西
蔡凱西

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沒去過「外地」,別說你懂日本喔:我讀《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啟動邊境管制以前,日旅曾是大家心心念念的生活日常。正值海外旅行尚未解封,恢復說走就走的自由仍須一段時間,即便只是稍微流露想要「返鄉」的念頭,都有可能招來周遭的自肅魔人,跳出來無限LOOP的獵巫。筆者就曾遭遇過魔人的獵巫與深刻的惡意。

既然不能日旅,就看看一百年前的人怎麼玩日旅。

明治維新以降,日本陸續通過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歐戰、滿州事變、日中戰爭,將其直接或間接統治/控制的地區,逐步擴大延伸到列島之外,而有所謂「內地」與「外地」的區別。有法律上所界定的「外地」,跟較為寬泛被視為「外地」的領土,本書採取的是後者的範圍。

作者小牟田哲彥利用二戰前日本所發行的各種旅行案內、報刊、交通公司的官方出版品,以及部分的時人遊記,來介紹台灣、朝鮮、滿州(日俄戰後的關東州、滿鐵附屬地與後來的滿州國)、南樺太(庫頁島50度線以南)與南洋廳等「外地」的鐵道發展。

配合海外鐵道的開業,普設各種旅行服務(旅行社、通貨兩替、案內書、時刻表、周遊券、寢台、餐車等),建構起鐵道旅行網絡與周邊觀光景點,這是一頁紛雜且多彩的帝國大旅行圖景。


帝國日本開始鼓勵內地的國人到外地去旅行,大約是在日俄戰後不久,朝日新聞社曾經發起「滿韓巡遊船」的企劃,募集了數百位參加者到搭船展開滿鮮之旅,成員包括了工商、教育等各界人士,而學生團體的滿韓修學旅行,也差不多在同時開始出現,這些被視為近代日本海外觀光的濫觴。

https://base1.nijl.ac.jp/~kindai/img/NGTK/NGTK-00573/NGTK-00573-04.jpg

文豪夏目漱石曾經寫過一部叫做《滿韓處處》(満韓ところどころ)的遊記,他也是在日俄戰後受邀到大陸去旅行,邀請人是他的昔日同窗,當時踵繼後藤新平,成為次期南滿鐵道(以下簡稱「滿鐵」)總裁的中村是公。

《滿韓處處》在出版成書之前,曾在朝日新聞連載。漱石筆下的滿州,敘述他在滿鐵關係人士的安排下,與友人搭上大連開往旅順的火車,去參觀日俄戰爭時,交戰最激烈的203高地(現稱白玉山),在戰後所建的表忠塔。

當火車駛入廣袤的原野,即將抵達旅順車站之際,從車窗外就看見高地上的表忠塔,塔實在太高聳,漱石還將頭探出車外,把脖子抬到極限才能看到最頂端。接著漱石換乘馬車,從市區抵達白玉山腳下,繞著山路去觀覽表忠塔附近的所陳列的戰利品。

旅順與大連之外,中村是公也安排漱石視察了滿鐵沿線重要城市,諸如熊岳城、湯崗子、撫順等,前二者在日本的開發之下,其後成為滿州的溫泉度假勝地,撫順則有滿鐵經營的炭礦公司,負責開採當地的煤礦。

滿州事變之後,末代皇帝溥儀在日本人的掩護之下赴滿,就曾躲在湯崗子溫泉,由滿鐵經營的對翠閣旅館,等著再度重登九五之尊。

日俄戰後,由政府(特別是軍方)、新聞媒體與鐵道會社相互合作,提供內地在住的普羅大眾到外地旅行的機會;另一方面則邀請名人到訪外地,將自身的旅行經驗撰寫成遊記,鼓動仍未涉外的內地民眾,前往帝國新征服的地區旅行的憧憬。

作為大日本帝國的臣民,沒去過外地旅行,別說你懂日本喔!
作為大日本帝國的臣民,沒去過外地旅行,別說你懂日本喔!
作為大日本帝國的臣民,沒去過外地旅行,別說你懂日本喔!

這樣的意識所帶動的海外旅行風氣,從此悄悄的在部分有移動能力的日本人之間擴散。

例如日治時期,曾經來過台灣的奈良天理教的第二代真柱中山正善,就曾提到他在1920年代遊歷朝鮮、滿州與華北,是為了不使自己在評價日本社會時,只侷限於本土的視野,所以才展開這次的「跨出舒適圈」之旅,體驗更多在本土鮮少親歷的環境與民情風俗。

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及其相互連絡,又與內地連接的海空航線,形成繁複的旅行網絡,送迎大批越界的旅行者前往帝國各處,也通往更遠的國度,例如搭乘滿鐵經營的路線,轉乘西伯利亞鐵道,曾是赴歐出差、留學最便捷的路徑。


難以穿越時空,身歷百年前的帝國海外鐵道旅行,不過,對比現今的日旅,或許能有不少既視感。

利用鐵道在日本列島間移動,無論是來個南北大縱走、京(東京)阪雙城記,或是路面電車小旅行,都能感受到地方性的不同差異。例如從往來關東與關西,站上手扶梯的靠左或靠右切換,以及各種交通系的IC卡,在餘額不足又要趕車的情況下,是否能先刷進站。

而二戰之前,若要往返於偌大的日本帝國間來個跨區鐵道之旅,要注意到的眉角更多,諸如車次、時差、通貨、紀年、語言、治安、票券等。

同樣都是大日本帝國的領土,貨幣就有日本銀行券、朝鮮銀行券、台灣銀行券、滿州中央銀行券等,所有的幣種通常是一比一換匯,不過日本銀行券可以不用交換,直接在各地通用,但是外地的貨幣不能拿去內地直接使用。

而當時發行的列車時刻表,常會出現西元年、民國年、日本年號、滿州國年號等不同的紀年並列。

沒做功課的結果,就會跟夏目漱石在遊記中寫的一樣悲劇:

仔細一問才知道,實際上連接哈爾濱的快車每周只有兩次。普通客車也不像東京、橫濱之間那樣沒完沒了的發車,一天也只有兩次。……我不僅對火車的知識不夠,對於地理路程也一竅不通。

一個少爺般的作家,似乎不適合到外地旅行阿!如果漱石不是個文豪,也沒有在當滿鐵總裁的昔日同窗罩他,那可能就糗大了。看來還是少爺列車比較適合他。


當時渡輪或航空線,扮演著聯絡大日本帝國的內地與外地鐵道的重要角色。不過,飛機在當時不是一般人搭得起的交通工具。

隨著帝國落日,數十年間建構起來的觀光旅行網,大半已隨著國境的縮減,與移動工具的日新月異而消逝。我們來不及參與它的前世,但有時或許能與其所留下,經歷戰後脫胎換骨的部分遺產相遇。

例如1940年的釜山旅行案內所見,諸如龍頭山公園、松島、東萊溫泉場等,部分是日韓併合時期建構起來的觀光勝地,現今仍是外國遊客熱門的造訪地,與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空間。

雖然現在釜山的海雲台已經是海灘度假勝地,但是去了釜山沒去海雲台,老師可能會丟筆喔!

1930年代,內地的旅人可以在下關或博多港搭乘聯絡船前往釜山,再換乘名為のぞみ或ひかり的撕速裂車,抵達京城(現稱首爾)、奉天或滿州國的首都新京(長春)。

現在(沒有疫情之前),下關與博多聯絡釜山之間的關釜渡輪,或博釜高速船,仍是日韓間送往迎來的重要航路。從釜山搭船渡航,日本上陸,新幹線列車のぞみ或ひかり,或許正在等著載你北上。

帝國時期往來滿鮮之間的豪華急行列車のぞみ與ひかり,就是現役新幹線列車的命名根據。

或許這本書,能在這個談到日旅仍然使人為之色變的當下,扮演臥遊、談資的角色,提供另一扇了解往昔日旅史的窗口,聊慰暫時無法赴日爽玩爽吃爽買的旅人。

本文改寫自:【閱讀紀錄】就假裝沒有中譯本這回事:我讀《大日本帝國の海外鐵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