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恩
許明恩

《區塊勢》創辦人|LikeCoin、Desmos 驗證者。寫作當飯吃,目前都有吃飽。也有主持 podcast 節目,錄音是最近的愛。 買酒的速度比喝酒的速度快,家裡沙發底下是酒窖。最愛 Moscato。最遠去過巴西,最驚奇是在亞馬遜河游泳、釣食人魚,兩件事分開做。 沒爬過玉山,單車環島騎到一半,成功泳渡日月潭。以穿短褲上班為傲,衣櫥沒有大格子襯衫。

代幣的 USB 標準 - 微軟、IBM 和 Intel 提出代幣分類法

嗨,我是區塊勢的作者許明恩。

這是區塊勢的完整文章列表:https://blocktrend.substack.com/archive

每個月 240 元,就能解鎖全部內容。


9 分鐘閱讀

最近微軟、IBM 與 Intel 聯合其它 16 家企業,共同發表代幣分類框架(token taxonomy framework)。多數人可能只將它當成普通新聞草草略過,但我認為這則新聞的重要性堪比 1994 年由同批企業提出的 USB 標準,因此我將它稱為「代幣的 USB 時刻」。

標準的意義

電子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但它們採用的插孔規格卻越來越單一。每個人家中都有好幾條 USB 線,多數裝置都能相通。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歷史上的特例。

15 年前 USB 尚未普及,當時流行的手機品牌如 Sony、Nokia 和 Motorola 所搭配的充電插孔各有自己的特殊規格,數位相機、隨身聽和 CD 播放器的充電插孔也和手機不一樣。當年人們家中都有一個抽屜,裡面堆滿了各式各樣充電器。

行動裝置的插孔通常只用來充電、傳輸資料,數量可以控制在 2 種以內。若是 PC 就還得與週邊裝置(例如鍵盤、滑鼠、印表機)連接,導致主機背後的插孔種類可能高達 10 種以上。


插孔規格不一致,造成三大問題:

  1. PC 的體積難以縮小。
  2. 裝置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才能運作。
  3. PC 難以形成更大的生態系。

25 年前,有七家電腦與電信公司(Compaq、DEC、微軟、IBM、Intel、NEC 和 Nortel)開始攜手設計統一的插孔規格 —— 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 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 USB 插孔。

雖然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人使用 PC,但許多新手機、筆電都是採用 USB-C 這個插孔規格。就連喜歡打造封閉生態系的蘋果也加入 USB 的行列,以 USB-C 取代原有插孔,成為新款 MacBook 電腦的標準配備。

制定標準讓廠商和使用者都受惠。而目前以區塊鏈發行的數位代幣才正要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

代幣的 USB 時刻

全球市值前 10 大幣種,就有 9 種不同規格。例如比特幣(BTC)、以太幣(ETH)規格就互不相容,難以直接轉帳。根據 CoinMarketCap 的統計,現在全球 3,000 多種幣就有 800 多種規格,情況正如同 USB 普及之前。

更麻煩的是,軟體規格的推陳出新速度遠勝硬體。一台 PC 頂多十幾種插孔,但一個錢包裡面卻可能有數百種代幣。每天都有新的代幣規格問世,導致錢包永遠不可能支援所有幣種。不僅一般使用者眼花撩亂,連專家都不一定跟得上。


代幣規格百家爭鳴,看在當年帶頭設計 USB 規格的微軟、Intel 和 IBM 的眼裡,倒成了再次攜手合作的契機。根據代幣分類倡議組織的新聞稿:

無論是以區塊鏈發行的票券、供應鏈文件、股票、產權、點數積分,在使用上都應該能夠跨平台流通。若想充分發揮數位協作的潛力,前提就是得能夠跨平台、跨系統的相互溝通。因此,得制定標準。我們所制定的代幣分類框架將釋放區塊鏈上的代幣潛力,讓代幣能充分發揮各自用途。

以區塊鏈發行數位代幣的最大價值,在於跨平台協作。

目前 LINE Points 只能存在 LINE 的錢包裡、數位高鐵票只能存在高鐵 app 裡,這都是運用中心化的系統來確保數位檔案不被偽造。在比特幣問世之前,數位化必然伴隨著中心化,也因此人們的手機也早就被各家品牌的 app 塞滿,也不會有人覺得要將數位高鐵票放在 LINE 錢包裡。

但在比特幣問世之後,數位化也可以搭配去中心化。簡單來說,比特幣不需要綁定在特定的 app 裡。任何錢包只要支援比特幣規格,就可以用來收發比特幣。若進一步套用到目前常見的票券和錢包,就像是台鐵票券也可以放進星巴克開發的錢包,而活動通的票券則可以透過 Uniqlo 的錢包管理。

數位票券可以自由流通的前提,就是票券的規格統一。有了標準規格之後,周邊服務才能跟著發展。就像是政府得先制定公文規格就是 A4 大小,廠商才能依此設計公文袋,進而提升公文的作業效率。制定規格的好處很明確,但我認為這則新聞還有三點值得討論:

一、政府未必會買單

微軟、Intel 和 IBM 心目中肯定有許多美好願景。但規格的影響力大小,取決於有多少人響應並採用同一套規格。他們雖然有制定 USB 規格的成功經驗,但未必能將經驗直接複製到代幣規格。畢竟 USB 關乎技術和商業,而代幣卻還會牽涉到國家主權。

各國政府都正研擬發行數位貨幣,貨幣是國家主權的延伸,而每一種數位貨幣都是一種獨特的規格。微軟、Intel 和 IBM 都是大公司,但未必能夠回頭影響政府的決策。

二、中國也想主導國際標準

目前中國騰訊最成功的區塊鏈應用是將數位發票上鏈,最近他們就開始起草基於區塊鏈的數位發票標準。根據環球時報報導:

騰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及深圳市稅務局已開始共同起草基於區塊鏈的數位發票標準,這是全球首例。該項目名為「基於 DLT 的發票通用框架」,且在國際電信聯盟(ITU-T)會議上得到英國、瑞士、瑞典和巴西的支持。

數位資產的標準現在幾乎可說是一片新藍海,有點區塊鏈經驗的企業或政府都有機會成為國際標準的制定者。中國在 25 年前沒能參與 USB 標準的制定,但現在中國在區塊鏈的發展並不落後於歐美國家。中國的崛起是美國最擔心的事。

三、制定標準的目的不明

當年發明 USB 技術的 Intel 工程師 Ajay Bhatt 沒有靠著他的發明賺大錢,而是完全開放供大家免費使用,為科技發展帶來巨大的貢獻。如果往促進公眾利益的方向思考,或許三家公司想要重演當年設計 USB 的佳話。

但制定標準並非完全無利可圖,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蘋果,它們從自家的 Lightning 連接線標準賺到不少錢。根據蘋果仁報導:

MFi,即「Made for iPhone / iPad / iPod」的簡稱。... 只有通過蘋果官方測試並通過授權認證的裝置,才能在包裝上印上 MFi 的官方認證標籤。通過 MFi 認證的產品均需要配備蘋果提供的專用晶片,這些晶片的成本約為 3 美元一片,加上線材製造、運輸和時間成本,一條符合「MFi 認證」的 Lightning 傳輸線成本至少約為 100~125 元台幣。

蘋果每年都可以從 Lightning 傳輸線上賺到不少授權費,這就是標準制定者的特權。若線材的製造商不向蘋果取得授權,線材就無法與蘋果的裝置相容,導致無法充電或傳輸資料。

總結來看,現在我也無法直接論斷微軟、Intel 和 IBM 提出的代幣分類框架是否真的能發揮影響力。USB 花了 25 年的時間推廣和升級,才讓我們生活中的插孔逐步統一,我相信代幣可能只需要它的一半時間。現在代幣還在制定標準的前置分類作業,但多年之後回頭來看,這可能就是歷史上「代幣的 USB 時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