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咪
三好咪

我是咪咪,育有三貓和一子,人類的那位小名好好,他是我親子共讀的起點,從六個月大到現在。因為愛,我們讀;因為讀,我們愛。喜愛繪本,想留下我們親子共讀和生活共筆的記錄。

親子共讀《一吋蟲》

小小的一吋蟲碰上了天敵,全都是體型比自己大上好幾倍的鳥,他該怎麼面對呢?他能安全脫困嗎?本書非常適合親子一起邊讀邊討論一吋蟲危機處理的機智和生存的智慧,亦可在書頁間窺見一吋蟲不卑不亢的態度。讀後可安排與「測量」相關的延伸活動,幫助孩子培養長度和單位等概念的數感喔!

一隻飢餓的知更鳥發現了一條一吋蟲,正準備把他吃掉的時候,一吋蟲趕緊說:「不要吃掉我,我很有用,我會量東西!」於是知更鳥就請他來量一量自己的尾巴,一吋蟲拱起身體邊爬邊算「一、二、三、四、五,五吋長。」知更鳥覺得很滿意,就把一吋蟲載去找其他需要量東西的鳥,那些鳥兒紛紛請一吋蟲為他們丈量身體的某部位,像是紅鶴的脖子、大嘴鳥的嘴喙、蒼鷺的腳、雉雞的尾巴和蜂鳥的全身。某一天,來了一隻夜鶯,夜鶯要求一吋蟲量他的「歌」,還說如果一吋蟲不量的話,就要把他吃掉。最後,一吋蟲答應了,夜鶯一開口唱歌,一吋蟲就立刻動身量,夜鶯唱得十分陶醉,一吋蟲亦拼命一拱一爬地量得起勁,他一吋又一吋地沒入草叢中,失去了蹤影。

《一吋蟲》封面照,又是咪咪喜歡的李歐.李歐尼的作品。 (此為大穎文化出版之封面,現已絕版,上誼出版的還買得到。)

這本是咪咪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第一次跟好好共讀的時候,我很驚訝好好竟然看不懂!他看不懂一吋蟲怎麼「量」,不懂為什麼那幾隻鳥要「量」他們那些身體部位,更是不懂一吋蟲要怎麼「量」夜鶯的歌聲,然後他爬一爬就不見了?!我不知道其他的小朋友是否看懂這故事,這個在大人眼裡充滿機智、勇氣、智慧,又帶點幽默的好故事,我家好好竟然因為不理解,而少了那些心領神會的快意,媽媽內心大呼可惜。

雖然咪咪一直都傾向讓孩子自行感受和解讀故事,盡量避免一股腦兒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倒在孩子眼前,因為那是我的觀點,不是他的。更何況幽默和笑點一旦被點破,就不驚喜也不好笑了呀!所以這次跟好好共讀《一吋蟲》給了我一個大難題,但我決定把他當成一次機會,一步一步帶著他來看懂這本書。一吋蟲就是尺蠖,是尺蛾幼蟲的總稱,並不是特定一種昆蟲的名稱。尺蠖爬行時身體有如拱橋般拱起,靠著一屈一伸前進,狀似丈量的動作,故得名之,尺蠖英文為inchworm,翻譯過來就是一吋蟲。尺蠖是天生的擬態高手,這是他們躲避天敵的方式,我想這本書的創作靈感應該就是來自於inchworm的名字、爬行姿態和他們生存智慧吧!咪咪查找一吋蟲和書中幾種鳥類的網路資料,包括圖片和影片,先讓好好看過一輪,我們還實際動身體模仿一吋蟲爬,發現這樣爬真是有夠累的!

好好拱背的樣子還蠻像一吋蟲的,但不會前進。

說故事的過程中,我一邊問好好問題。
「為什麼紅鶴要一吋蟲量他的脖子、大嘴鳥要一吋蟲量他的喙呢?」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脖子和鳥嘴有多長。」
「嗯,你這麼說也沒錯,那你覺得紅鶴喜不喜歡自己長脖子?」
「喜歡!」
「你想紅鶴會覺得自己的脖子很厲害而感到自豪嗎?」
「會。」
「你覺得一吋蟲看到那些比自己還大的鳥,會覺得自己比不過他們嗎?」
「不會呀,比得過。」
「為什麼?」
「因為他很勇敢,雖然他會緊張會怕怕,但是他告訴自己不要怕。」

講到這裡,又帶好好從頭翻了每個測量的畫面,讓他感受一下每隻鳥對自己特色部位的驕傲和優越,還有一吋蟲雖然小,可是不卑不亢的態度。一吋蟲知道自己很有用,儘管強敵環伺讓他過得膽戰心驚,他還是勇敢鎮定地憑著本事活下去。

媽馬知道自己講太多了,但既然決定要手把手帶著他看懂這本繪本,就要讓好好知道媽馬對這本書的看法,這是我在親子共讀路上的突破,雖然這樣的做法讓我猶豫又掙扎,但是,沒試過又怎麼知道結果呢?希望未來有一天換他來跟我分享他的觀點。

這次想來嘗試的認知型的延伸活動,對咪咪來說其實也是突破。我很少設計這類型的活動,因為孩子在幼稚園已經學了很多的知識,不想增加孩子認知學習上的負擔。不過,我想如果藉著一吋蟲測量東西的點子,來培養長度、測量和單位概念的數感應該挺有趣的,所以我自製了「一吋蟲」並準備幾樣形狀各異的物品,讓好好實際測量一下。

用麵包袋的束口鐵絲剪成1吋的大小,就變成一吋蟲啦!
本來想直接量物品,但物品會移動並不好量,所以臨時改成把物品描在紙上。 先挑戰量直的線,然後把「蟲蟲爬了幾次?」的數字寫下來。
再試著量彎的線,幼兒手指的靈活度還沒辦法直接用手指一段一段做記號,所以讓他拿彩色筆點一個記號後再量下一段。

最後考考好好,圓形的東西的外圍除了可以用「一吋蟲」來量,還能怎麼量?他想到用軟軟的尺,像是我們量家具的捲尺,或是阿嬤做裁縫的布尺,我告訴他也可以用類似繩子的東西來幫忙喔!於是帶著他用緞帶繞第5題的圓形杯墊一圈,再把做好記號的緞帶拿去用直尺量。


親子共讀小技巧:利用補充資料幫助孩子理解故事

當孩子的先備知識或生活經驗不足以理解故事,爸媽可以給予補充資料,試試用不同的方法來協助他們,最好可以帶著孩子走出去,實際讓用他們感官去感受,那樣的記憶會更深刻。不過,如果不方便安排出門,利用網路資料也很好,資訊豐富又方便取得。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咪咪自己也常常被考倒,我總會在好好面前Google給他看,讓他知道媽馬不是什麼都懂,但媽馬懂得查,這樣也很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