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ir
mimir

喜歡關注區塊鏈相關議題

在思考權重體系前,可能必須先思考平台的生態體系

謝謝 @Isaac 提出的這篇說明,確實有將權重體系的制度解釋得更完整。

但看完全文,仍有著一點疑惑,以下一一提出。

Matters 系統除了對早期的用戶加以賦值,以肯定大家的先知先覺,並在權重上體現。對早期用戶,我們傾向於設定較高的權重(>2)。這些用戶會自然地發揮其社會責任,貢獻和篩選有價值的內容,共同塑成微觀的合理價值模型和規約,並擴展到更大範圍。

對於上述這段說明,我是存疑的。

第一點,為何「先知先覺」是個必須被肯定的因素?若這是個注重內容價值的平台,為什麼因為先來,就能取得較高的權重?

第二點,為何「高權重者」會自然地發揮社會責任?除了情感上的誘因(維持一個良好的平台、維持一個高權重的人應該要有的形象跟表現)以外,有任何誘因促使他們依照平台建構的規則去發揮社會責任嗎?這些問題,在小範圍的、透過實體的連結而產生的社群中,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但是一旦參與的人數越多,可能就不是那麼自然而然的情況了。

-----------------

作爲也會對後來加入的用戶,當然可以透過獲取更多收益的方式獲得權重的提升,追趕或超過早期的用戶,也算是一種良性的競爭。因爲Matters 以創作和分享爲中心,基於一定數量的輪回,好的內容自然會獲得更多機會浮現、維系和獲得合理回報,讓創作者有基本的信心進入下一輪的創作循環,產生持續不斷的“思考-辯論-創作”的過程。

對於上述這段說明,我也是存疑的。

原文已提到,權重的高低區間經過調整後變小了,也就是最高及最低值的差距不再那麼大。

這樣的好處是,先來者及後到者的「權力差距」不會太大,因此後到者的「挫折感」不會那麼重,確實有助於他們積極參與社群。

但是反過來說,透過權重槓桿試圖創造的效果(例如收益、對浮現內容的影響等)也會減少,該如何找到一個最適的設計?多久調整一次?如何調整?這些都是未來參與的大眾可能會在意的內容。

換言之,原文提到的「後來的用戶有誘因追趕早期用戶」,實際上建築在一個互相拉扯的模型之上:

  • 假設權重的效果極為美妙,必然級距要是大的(否則每個人的權重差距帶來的效果若只有一點點,後續配合的機制效果也不會明確)。
  • 假設權重的級距是大的,那麼權重低的後到者追趕的可能性較低、動機也會受影響、甚至會有挫折感。
  • 再一個假設是,若高權重者的數量是有限制的(不然每個人都是高權重,也就沒有高低之分了),那麼高權重者為了維繫自己的「地位」,可能就不會樂意幫低權重者「增加權重」,那麼整套誘因的制度更會難以成型。

-----------------

回到本篇的標題,「在思考權重體系前,可能必須先思考平台的生態體系」,

有哪些角色?每個角色的任務是什麼?每個角色的權限是什麼?每個角色的參與動機是什麼?

以Facebook來說,角色可略為區分為四者:平台、內容提供者、觀眾、廣告商

觀眾提供的是人氣(給平台、給內容提供者)、現金(給平台、給內容提供者、給廣告商),觀眾的需求是優質的內容以及跟其他觀眾和內容提供者的情感連結跟互動。

平台提供的是匯聚人氣的空間(給內容提供者匯聚人氣、給廣告商人氣以用來變現)、優質內容(給觀眾)、各種能夠變現的數據(給廣告商),平台的需求是觀眾提供的人氣、廣告商提供的現金、內容提供者提供的優質內容。

內容提供者提供的是優質的內容(給平台匯聚人氣、給觀眾觀看)、內容提供者的需求是觀眾提供的人氣、平台帶來的匯聚人氣的空間。

廣告商提供的是現金(給平台),廣告商的需求是平台提供的人氣、以及平台提供的數據。

-----------------

以上可能還可以完善,但大致上可以看出每個角色之間都能提供價值,但也對部分其他角色有需求,而平台作為平台,就是要透過規則的設計巧妙地將多方的供給及需求連結。

那麼,Matters的生態系是什麼呢?

我自己還沒那麼有把握的想法是:可能必須先對生態系的樣貌有個清楚的認識,再來搭配技術工具、權重設計等等「規則」(這些都是為了實現生態系的有機運作),這樣比較不會走彎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