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屿人
马屿人

看看、试试、想想

肮脏的中国人、体面的日本人—爱因斯坦的远东之行

近来”爱因斯坦歧视中国人“的相关信息又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很多人困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是有心人编造的另一个谎言?


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小小探查。


最早的信源应该是2018年6月13日(英国时间)英国著名报纸《卫报》(The Guardian)刊登了一篇报道文章《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揭示其令人震惊的仇外心理》(Einstein's travel diaries reveal 'shocking' xenophobia )。


随即BBC也做了跟进报道,因为BBC有中文频道,所以直接看他们的报道就可以了解事情大概了。














罗森克兰兹在编《爱因斯坦游记》这本书时写入了许多自己的解读。


以下是原书相关内容:


红色标记处语句大意:也许只剩下中国人了,事情才会好转,他们把所有欧洲人都统称为“强盗”。


这是1919年3月爱因斯坦评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时顺便提到的,他称欧洲人是可怕的(horrid)。相比较之下,爱因斯坦更愿意地球上只有犹太人和中国人,而不是犹太人和欧洲人。


红色标记处语句大意:

1,“俄罗斯遭到匪帮的头头们抢劫。这些匪徒大多是从中国人里招募来的。”这可以解读为对中国人占领欧洲的恐惧。


2,我和几个文雅的中国人打了下交道。他们全然不像我们一样有对目的性和实用性的执着。这对他们和中国墙来说都太糟糕了。


当年列宁为了对抗高尔查克的白军,招募了许多黄皮肤黑眼睛的少数民族加入红军。传到欧洲可能就以为这些少数民族就是中国人。


而对于中国人占领欧洲的恐惧,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帝之鞭”阿提拉,后来又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西征,所以“黄祸”(the yellow peril)这个概念在欧洲由来已久。其实20世纪初欧洲力量早已远在中国之上,中国长期只是被动挨打,为何当时欧洲人仍然普遍有这种思想?后面还会讲到。


编者罗森克兰兹在这里指出爱因斯坦前后思想矛盾。



红色标记处语句大意:中国人完全可以通过他们的勤劳、节俭和生育将其他种族排挤掉。新加坡几乎已经完全落入他们手中。作为商人,他们远比日本人受尊重,后者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中国庞大的人口当时为欧洲人所忌惮,因此爱因斯坦有此一说。


这跟21世纪许多人对黑人、穆教的忌惮理由完全一样:他们太能生!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

1,中国人因为他们的繁殖力而受到无情经济机器的严厉惩罚。但他们太愚钝了以至于注意不到这一点。太悲哀了。


2,勤劳、肮脏、愚钝的人民。千篇一律的房屋,蜂巢般的阳台,所有东西都建在一起。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他们不是坐在凳子上吃饭,而是像欧洲人在树林里大便一样蹲在那里.......甚至小孩子都毫无生气、显得愚钝。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中国人无法培养出逻辑性的思维,特别是在数学上毫无天赋。


这其实是爱因斯坦引用几个葡萄牙与教师对中国人的评价。但是如编者罗森克兰兹所指出,爱因斯坦并无任何反驳的意思。相反他说了一段更过分的话。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

1,我注意到男人和女人几乎毫无分别。我不明白中国女人有何致命诱惑能让身边的男人无力自卫、只能乖乖地繁衍后代。


2,在上海,他觉得中国人的葬礼像野蛮人;居住的地方街道狭窄、拥挤不堪,空气中永远有股恶臭;甚至那些像马一样工作的人似乎都没有痛苦意识;一个奇特的、牲畜般的民族;更像是自动机器而不是人类。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

1,大家都一致赞扬中国人,同时也都说中国人在商业技术上智力低下。


2,编者罗森克兰兹认为,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观念充满着自我矛盾:一方面它对中国人的悲惨境地抱有同情,一方面在其令人不悦的评论中将中国人非人化。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

1,爱因斯坦看上去是真的在担心中国人会取代其中民族。


2,罗森克兰兹在这里评述道:他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与1850年以来许多欧洲人刻画的中国人形象是相一致的:黑暗,野蛮,残暴,愚昧;中国就代表着:尘土,恶臭,贫穷,肮脏,迷信。


其实爱因斯坦在1922年的远东之旅,他只在中国上海停留过两三个晚上,而在日本则呆了两三个月。


以下是他对日本和日本人的印象: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

1,他对日本妇女的第一印象几乎是漫画般的:他描述她们“和小孩子在甲板上到处爬。看上去穿着华丽令人炫目,装扮几乎是程式化的。黑眼睛,黑头发,脑袋很大,步履匆匆。”



2,日本人非常虔诚。奇怪的家伙们,把国家当宗教一样。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

日本的音乐增加了他的异域感:他觉得他们的音乐很奇怪,他们唱的歌让他头晕。

第一个拜访的日本城市京都,“魔法照亮的街道。”和他刚刚拜访过的中国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奇美的日本古建筑。”学童们是“可爱的”,学校是“漂亮的”。景观是“壮丽的”。赫恩故事中的“小房子和小矮人”真的存在!爱因斯坦记录道:“可爱的小房子”、“优雅的小矮人”。爱因斯坦由衷喜爱他在日本所见之“整洁、秩序井然和静谧。”



赫恩是19世纪后期归化日本的希腊人,他关于日本的著作当时在西方影响很大,作用有点类似于《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的描述在中世纪欧洲人心中留下的印象。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

1,爱因斯他觉得日本人“朴实、体面,总体来说十分迷人。”


2,当爱因斯坦和在神户的德国人协会打交道时,他承认“至少在日本,我还是更愿意和日本人来往。”


3,爱因斯坦认为日本人缺乏科学好奇心,他写道“这个民族对智力上的追求似乎比不上对艺术的追求——是生理原因吗?”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

1,这显示在爱因斯坦的观念里,不同民族的智力是不同的。


2,他表达了对日本和日本人的爱慕之情:“绝无仅有的纯净的心灵。不能不爱慕这个国家。”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日本吸引了我......超过我目前所遇到的所有其他民族:安静,谦逊,聪慧,富有艺术鉴赏力,考虑周到,不追求表象,而是追求实质。”



红色划线语句大意:我被震惊了,也被迷住了。自然和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这里独有的协调。这个国家原生的一切都是如此精美怡人。



结合这些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爱因斯坦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各有不同的刻板印象以及存在种族歧视心理是确凿无疑的。


当时的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正盛行,“种族优劣论”甚嚣尘上。爱因斯坦显然也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于此同时中国劳工大批进入欧洲,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欧洲人对中国人的仇视心理。


只是爱因斯坦也不会想到,10多年后,犹太人会和有色人种一同在德国被当成智力低下的劣等民族(很多人会惊讶吧?但是当年纳粹科学家的确声称他们的智力测验表明犹太人的平均智商低于雅利安人。)


直到爱因斯坦自己也遭到种族歧视,品尝了个中滋味,他的思想才开始反转——后来,他说“种族歧视是白人的一种病。”

他对中国人也至少有出于人道主义的关心。1932年陈独秀被逮捕,他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陈独秀;卢沟桥事变后,他也呼吁全世界援助中国。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但在其他方面他与普通人差别不大。所以毋庸讳言,他也受刻板印象的影响,他也产生过种族歧视的心理。


另一方面,我们同样要承认,1922年的中国的确很难让人产生欣赏爱慕的心理,和同时期的日本差距是巨大的。即使现在的中国人回到一百年前,面对自己的同胞只怕也是心情复杂。


而我们今天回看爱因斯坦的曾经过往,能够从中汲取些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我们不妨留心看一看:

多少人在本民族受歧视的同时,又热衷于歧视其他民族呢?

我们这个民族在当下是走向世界还是正走向封闭呢?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希望我们都能做到,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