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
貓兒

為大環境而戰,也為小情感淚流。

《歌聲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與共業

因為武漢肺炎,網上三不五時就會上映期間限定的演唱會、音樂會、歌劇、舞台劇等。平時難得一看的演出,如今也可以一睹風采。於是,《Phantom of the Opera》二十五周年的製作又再度成為一時佳話。

對於我這些只看過2004年電影(還是中學時期老師上課播的那種),對經典免疫的膚淺人類來說,這是第一次看到舞台製作的版本。當初純粹好奇,點了進去一看究竟,看完當下明白為甚麼有些人對這齣經典如此著迷,同時也解了多年來對劇情的疑問。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對下面一個留言串的討論。大意是,Phantom其實就是個殺手,是個心理變態(psychopath),為甚麼還是會有人喜歡他,甚至將他與Christine湊成一對呢?

來源:網上

要解答這樣的問題,得先研究Phantom的人物設定。他在劇中與Raoul對比起來,仿如Christine身邊的惡與善。不過Phantom雖然萬惡,卻並非生性兇殘。與其說他萬惡,不如說他背負著惡的共業。因為他樣貌奇醜,過去被鎖在籠中巡迴展覽,在歌劇院避難仍難逃驚恐蔑視。不管有意無意,仍然在他心中種下某種種子。當他脫下面具,抑壓的惡果就表露無遺,企圖伸出魔爪,把這惡的共業一直延展開去。

劇評通常就此打住,畢竟知道這些,就已經解釋了Phantom所作所為的合理性(legitimacy)。但在我看來,劇中不同人物亦無形中展現了人如何面對惡的共業。放諸現今社會,也是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先說芭蕾舞者對Phantom的反應。面對未知的惡,或是看起來邪惡的事物,一般人直觀的反應就如這些年輕的芭蕾女孩一樣,感到萬分驚恐,只能想辦法逃避。他們沒有知識和能力分析惡的來源,只能抱在一團取暖,在飽受衝擊以後假裝一切如常,「馬照跑,舞照跳」。

然後就是劇場經理,當中也包括Raoul。這些人比芭蕾女孩知道得更多,也自命有理性和獨立思考能力,不過面對惡的共業,第一反應就是否定、排斥,甚至嘲笑他人無知懦弱。這些共業既然看不到,自然也可以當作不存在。只是當共業的果影響到自身的時候(干預到表演劇目、選角,毀了水晶燈,惹來利益相關者Carlotta的不滿,甚至殺了人),就想到要解決這個彰顯邪惡的人。Phantom殺人洩憤固然並不道德,但其苦衷、所背負莫名的恨,他們始終沒有興趣知道。總之,只要解決帶來麻煩的人,就可以一勞永逸。就算是象徵「善」(或者說lesser evil)的Raoul,最後亦不免墮進這樣的迷思。

來源:網上

Madame Giry 的角色其實頗為有趣。她清楚知道Phantom因何而至如此境地,知道他所承受的惡與恨。因此,她對Phantom不排斥嘲諷,只希望盡量減低這些惡與恨對劇院其他人的影響,既對其遭遇表達同情,又隱隱帶有畏懼之情。知道Phantom可能傷害無辜之後,才終於決定讓Raoul找到他藏身之處,拯救Christine ── 就僅僅是為了拯救Christine,並非如劇院經理一樣,要把Phantom 趕盡殺絕。比起芭蕾舞者和劇院經理,她思考已經更為透徹,也更具備同理心,不過在行動上卻始終難以跨越心理鴻溝,走到暗室通道前,卻不敢踏出第一步。

最後就是Christine,這個一開始對Angel of Music 的故事深信不疑的天真女孩,因為遇上Phantom,逐漸發現世間邪惡。二十五周年舞台製作中飾演Christine的Sierra Boggess後來在訪問中說,整劇就是Christine "coming of age" 的故事。她的coming of age 並不止在發現世間邪惡,而是在於明白Phantom所背負的惡以後,從嘗試逃避對抗,到最後學會用善良擁抱這個滿布瘡疤、為世唾棄的男人。她直面邪惡,理解背後的來源,然後以自己微小而堅定的力量,嘗試打破這個惡的循環。

話說回來,為甚麼那麼多人從Phantom身上找到連結,正正是因為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陰暗邪惡的一角吧。總有些心事不願透露,總有負能量無處消化。不過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要戴上面具,假裝快樂罷了。而之所以會幻想Christine和Phantom成為一對,大概也反映了大家渴望有人包容理解的卑微心願吧。

p.s. 好久沒有寫這樣長的文章,寫一寫真有通便的感覺。其實也不確定有沒有人評論過類似的事情,反正就是看完免費直播後有感而發,所以趕快把文章寫出來(難得有動力QQ)。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