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n
Saturn

唐朝究竟是[大有胡气],还是[汉道昌]?

作者:华夏武士龙毅峰

原址:唐朝究竟是[大有胡气],还是[汉道昌]?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清末国家弱小,西方思想入侵,洋奴公知遍地,所以不得不由现代爱国青年辟谣,这是一个艰难而必然的过程。

最著名的一个谣言,莫过于说唐朝"大有胡气","关陇集团"了,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谈过,西魏的关陇集团,早就被隋朝肢解了,今天咱们聊聊是"胡气"还是"汉气"。

先不说汉朝吊打四方,也不说曹操征乌桓,或者刘宋步兵以少胜多歼灭北魏骑兵,是不是"汉气",咱就说说大唐皇室的起源。

唐代皇室李氏出身士族陇西李氏,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之君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人。李暠是西汉大将李广之后,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名将李信。从父系来看,李唐家族无疑是汉人。但李家母系则与外族世代通婚。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四女儿。独孤家族是鲜卑化的匈奴贵族后裔。李渊之妻窦氏,是匈奴贵族“纥豆陵氏”改汉姓。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北魏皇室的远支。

那么,能不能就此说李家是鲜卑人呢?不能那样说。首先,我们不能把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理念套用到古人身上。古代社会是严格的父系氏族社会,人的身份是从父的,不能以母系来判断其身份归属。李家父系的汉人身份是无可置疑的。李渊祖父李虎是西北八柱国之一,西魏曾经对汉人实行过鲜卑化政策,李虎被赐姓大野氏。杨坚灭周后,李家迅疾恢复了李姓,可见其汉人认同。其二,我们更不能把崇洋媚外,把西方的“一滴血原则”用到中国古人身上。北魏时期,鲜卑人与汉人是通婚的。著名的北魏冯太后就是汉人。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皇室及鲜卑贵族更是与汉人士族普遍联姻。如果按照“母系血统论”,则北魏皇帝及鲜卑各大贵族就都变成汉人了。

所以,唐朝毫无争议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少数民族为辅的互惠互利的多民族华夏王朝,这个格局,是中华文明一千多年的传统智慧。

在最早的唐朝鲜卑论的源头是朱熹的话,《朱子语类》中云: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上世纪民国公知陈寅恪,便引朱熹这句话,进一步发千年之新论,相继提出了「唐朝河北胡化论」「李白西域胡人说」。

【唐代河北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两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一为其人之氏族本是胡类,而非汉族;一为其人之族氏虽为汉族,而久居河朔,渐染胡化,与胡人不异。前者属于种族,后者属于文化。质言之,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它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属于种族文化之关系也……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夫以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李白其人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其父之所以名客者,始由西域之人其姓名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为名;六朝隋唐时代蜀汉亦为西胡兴贾区域”,至入中国方改李姓也。】——《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陈先生主张李唐皇族并非出官方说法的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也不是其自称的陇西李氏,而是赵郡李氏破落户冒名。

而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民国公知的另一位民国公知刘盼遂,则相继写就《李唐为蕃姓考、续考、三考》,力主李唐皇室先人为胡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掀起一场关于李唐族源的大讨论。王桐龄、萨孟武、朱希祖等学者都曾前后参与讨论。

从此当了一千多年汉人千古明君、不世英雄的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及其子孙一众大唐皇帝,甚至还有诗仙李太白,就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莫名其妙被改了户口本,变成了胡人。

前辈史学家的贡献是必须敬重的,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必须正视的,谬误同样也是要予以批判与否定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才是论史治史者正确的态度。如吕思勉的“岳飞军阀论”就长年被诟病,如今已经被史界彻底否定了。

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政治史文化史方面的见解,如“关陇集团”的提出,我以前已经批判过了,唐朝并不依靠军事贵族集团,实际上隋朝早就把这些贵族门阀肢解了,同样,陈寅恪的「唐朝河北胡化论」「李白西域胡人说」,也只是证据极不充分的一家之言。

其一,李唐皇室的血统。

过去几千年的君主帝制时代,一直都是父权制社会,因此对某个王朝、某个家族、甚至某个具体个人的民族属性判别,按传统观念都是从父不从母,即父系决定论。——道理再简单不过,皇位和家族权利财富的传承皆来自于父系。很多朝代妇女甚至根本没有完整继承权。

显然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办法套用现代男女平权观念,去替古人纠正其三观。历史就是这样已经发生的事实,主观上可以不愿接受,但其客观确实存在。

诸如唐太宗纳弟妇、唐高宗纳父妾、唐玄宗纳子媳这些事,本是统治者私德;包括唐朝公主相对开放的私生活;其实皆是华夏历朝亘古皆有,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南北朝,稍懂历史的,都知道例子不胜枚举……根本不足以证明是这是胡俗,或受所谓“胡风”影响。会如此认为的,只好说少见多怪。

还有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吮父乳事,

《史记》:周文王姬昌“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因此被周太王认为“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可见古汉人对男性多乳症有崇拜,认为是圣人的象征。而《新唐书》:李渊“体有三乳,性宽仁”,亦可看做他作为开国帝王的异象。

李世民玄武门成败关键,在于就他以斩首战术挟制了李渊。英雄一世的李渊,临老千古艰难唯一死,忍下两子十孙惨死、自己被逼宫的奇耻大辱,亦或说出于王朝建立者与家长族长的立场,选择了顾全大局妥协,而不是为帝王尊严去鱼死网破。

让李世民省去了一番说服天下的周折与整合中枢的血腥,自然是意外之喜,难怪竟会喜极而泣,抱着李渊表演一番父子亲情,与所谓“胡俗胡礼”更全无关系。

其四,李唐皇室和帝国精英对胡人的态度。

不要单看那些“胡汉一家”纯为统战需要的朝廷官面文章,从各种细节上,可看出历代李唐皇帝都坚持汉本位思想,对胡人的轻视和警惕是一以贯之的。

如唐高宗李治之母长孙氏、祖母窦氏、曾祖母独孤氏,在一些血统论者眼里,他大约是个“汉人血统比例很低”的“准鲜卑人”了。而李治对胡人是什么态度呢?

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门楼,观百戏。乙卯,上谓侍臣曰:“昨登楼,欲以观人情及风谷奢俭,非为声乐。朕闻胡人善为击鞠之戏,尝一观之。昨初升楼,即有群胡击鞠,意谓朕笃好之也。帝王所为,岂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窥望之情,亦因以自诫。”

李治登楼观看民情,胡人们特意聚在一起踢球,想讨好他。而李治宁可把球烧了,也不给胡人可乘之机,“冀杜胡人窥望之情”。

攻灭东突厥后,帝国宰相魏征在朝堂议政时公然说“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乱”,并举西晋令汉胡杂居中原,“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为前车之鉴。

李世民虽被诸胡部落尊为“天可汗”,但对胡人亦有清醒认识“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大唐是诗的帝国,帝国精英留下了大量以汉喻唐,誓平胡虏的不朽名篇,试举几例:

《前出塞九首》 杜甫: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卢纶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当然还有最著名的《胡无人》 :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哪怕李白写下了杀气腾腾的「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可还是有洋奴公知视而不见,缺乏起码的学术尊重精神。

真实的唐朝一直强调华夷之辨,嗜血冷酷,到了玄宗时期,滥用武力,对节度使过度放权,霸权主义很严重,例如安禄山剁了契丹首领脑袋邀功,高仙芝血洗石国,但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夜,其深层原因实际上却是李林甫杨国忠垄断了武将晋升宰相的通道,破坏了出将入相的优良传统,以及玄宗放任节度使压迫胡人没有加以正确管束,军事上又破坏了太宗[内重外轻]的部署,导致矛盾集中爆发的总结果,但是这跟重用胡人没有什么关系,跟西晋引进匈奴也是两码事,整个唐代的汉本位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砖家造谣的"包容开放"。

我们摘录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段文字:

"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可见自古以来,"汉家"并非指"汉朝",而是血统认同。

其实只要不是蠢坏,就知道李家绝不可能是鲜卑人,李家从来都姓李,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前就姓李,李虎的父亲李天锡,祖父李煕的陵墓都在河北隆尧,大野氏是宇文泰为了团结汉人跟鲜卑人而给汉人将领李虎赐予的鲜卑姓氏,等到隋文帝杨坚恢复中华,掌控大权以后下令恢复汉人姓氏“诸改姓者,宜悉复旧。”真正的大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改为谢氏了,所以无论大唐血统还是文化认同,都是无可置疑的正统汉人王朝,心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志士,都应该主动自觉的辟谣以正视听。

作者:华夏武士龙毅峰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858705 出处:bilibili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