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姸名
陳姸名

為了和寫文章的人交朋友而註冊的台灣小國島民...。目前地表人界的稱謂是天空看守所所代。37歲的時候決定作37件沒作過的事情,意外成為習慣,終於也作了煮婦:進廚房、上傳統市場,尤其喜愛在地食材和各式異國的平民料理。

現在就開始有無條件基本收入,我會做甚麼?

2019/9/3 下班散場收穫


我自己參與和在思考UBI這個觀念這件事情是停留在上一篇文的地方,可以看關聯文(一個試圖解決貧窮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提議 / 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有思路的發展,下頭是思考的暫時結論(重點):


  • 「如果UBI只在四年任期為一個週期的政治生態環境當中被提出,想作成政績,那肯定穩死無疑,會像能源轉型或任何一種轉型正義一樣與立意不合,卡住、便祕最後只能為政權和權貴服務。

    政客不會去投資這種可能需要一代、兩代人才撐得起來的、在方向上是正義的政策。」

    (UBI=無條件基本收入,但我另取了一個名字叫"一個試圖解決貧窮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提議",在把UBI當政策或制度(會造成甚麼後果)去想之前,應該先把UBI當成一種新的觀念(比如改正勞動市場的邏輯迷思)來思考。願你的世界觀也因此得到更新、明亮,不在現實當代只作個思想和工作生活上的高等奴役。)
  • 這個其實是要討論到社會資源和財富到底有沒有分配正義的事。 如果我們都知道翻不了身,制度讓我們為了基本所需(住房娛樂等開銷)必須揹貸款、忍耐枯燥上班時數、失去生活品質、在青壯時期失去發展其它興趣的機會甚至健康...,這些是需要被解決的,怎麼解決?有人提出了UBI,至少給出了一個可以想像的空間。人們是可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再發展適切的解方的。
  • 公平正義其實是左派和右派都會追求的價值;貧富不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施行都只是結果和表相,追求公平正義的真正戰場或許是在每個人的人心。


所以我會想,也許現階段,如果思考討論UBI能持續在各個地方發生,成為一種有自發動能的小眾運動,可能就算蠻成功了。


徵文活動的提問是:現在就開始有UBI/無需勞動、定期及不會中斷的現金支付,我會做甚麼?

先正常工作生活、準備做賠本生意、可以的話,每隔一段時間,就換一個地方從新開始生活。還有可能會嘗試其它沒有作過的生命志業。


1。

還是會正常生活工作,是因為活著會有一堆一直來的拉里拉雜的開銷,比如:

健保費(七八百)
國民年金(一直在偷漲,從一千出頭漲到快兩千,聽說某年會倒)
汽機車燃料稅、牌照稅(快一萬)
罰單罰款(吼~)
房屋家電修繕(千到萬元)
3C等各式產品的易壞,修比買新的還貴(千到萬)
用易耗的材料讓消費者更快需要添購日用品產品(百到千)
朋友借錢(已經不想他們可以還了)
紅包白包:喜慶婚喪(都不連絡了)
有時候會要請客
等等等。(以上是新台幣為單位)
(順帶一問:
有人可以告知一下大陸或在有社會主義政策的國家,這種類型的日常開銷細目?)


上面這個部份是在當代的消費社會裡,即使沒有物慾,也可能存不了幾個錢的開銷。


2。

再多準備一點積蓄,才能開始準備作本來想的賠本生意

賠錢生意是自己對印刷出版品的理想、對動態影像的熱情、對喜愛的音樂工作者的支持,簡單說是市場機制排除了很多很好的想法和作品。甚至是藝術文化的走向,或美感美學的價值,在這個時代,也得去和市場品味用遊戲規則競爭,沒有錢不能作,也沒有成本不必回收,甚麼人不惜成本出了破壞行情的大作,就被認為是在作燒錢的事,好一點得到叫好不叫座的肯定,壞一點是東西沒人懂還得要負債。

(音樂類比如:才寫完的Bandcamp專輯推薦。<--這是舉例,我們有很多和主流市場不同的喜好,這個例子是去聽到底有差多遠,還有曾經張雨生的創作專輯賣不過偶像男團(在最下面前言部份)

(文字圖像這幾年也有小眾風行,跟上面那個電子造音一樣的有:zine/小誌,這個我也有好多,也愛看,也愛作)

所以當不管甚麼形式的創作本身,已經不再能滿足自己,而希望和更多人分享交流,就是要邁向募資(燒錢)的階段,可以把創作的文字圖像音樂甚至影片作出版、推廣發行,是件大事,就是要不怕賠才能一直作下去。像馬特市更是一個把更多創作的人和可能考慮進來的作法。


沒有甚麼作法是完美的,只有當參與的人都當成是自己的事、願意它更好,更能集聚生命力地在作,才有可能讓任何這一類的理想生存下去。



3。

當生存需要錢的基本問題相對解決,我的人生本來就有在想:是不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換一個地方從新開始生活。我有過一句德文都不會,又想省住的房租分擔費,直接匯款就殺去柏林的十字小丘(Kreuzberg,土耳其人為主的區)待三個月的經驗。以為英文真的那麼好用,結果那區沒人講英文。室友只會西班牙文和德文。

美好的春夏季節,讓生活裡的一切不再那麼理所當然,一切重新開始建立認知,連鎖超市的招牌,無氣泡水的德文標示,外食點餐的規矩,語言不通時的比手畫腳,坐地鐵買票打票等等等,當早餐晚餐不是問題,自己也能在城裡各處遊走大半天,恢復了生活機能之能之後,以為簡單了,有心情自己作優格榖類當早餐,就要去超市買優格,發現乳製品的種類超過用看圖能理解的,滿滿一面牆的乳製品,連猜都不知道怎麼猜,沒辦法買。

帶著想發現、認識一個地方的好奇和熱情,柏林最後也成為自己熱愛的城市之一。那是2006年,從那個經驗之後,就在想下一個目標,可能是去荷蘭念語言學校。但後來我找到非常喜歡的工作,是可以實踐作動態影像的夢想的工作,一路過來就還沒有那個$、時間和力氣去從零開始,連語言都要失去是太累了,太需要好好準備了。


4。

其它的生命志業,在上班的路上我速記了幾點,然後忙完一天,只看懂一點,記的是HR,"人力資源管理"。這...未免也太遙遠,但還是把這個想法的起由稍微說一下,Human Resources,是科學管理以後把人力當成一種資源,一種為組織、產業等效力的資源,到這裡聽起來還好嗎?

我們不要忘記前面的工業革命,機器可以取代人力,才讓數以萬計的工人失業,發生了甚麼改變?怎麼人又可以重回職場了?


我就讀的大學課程是有完整規劃的,大二是工商心理學導論,大三有專業選修的人事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大四才有人力資源管理這課的專業選修,那時候是隔年開一次。

課堂上老師說,人力資源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把適合的人放到適合的位置。人盡其才。就天真地認為,是個很有趣的目標,如果我們認真努力學習,將來就會知道怎麼把各樣才能的人放到適合的位置上。


搞半天,原來現實裡沒這回事的。工商業有他們的事業目標,有他們的組織運作方式,有已經確認的位置和所需要的人力。除非他們願意全面進行調整,否則他們需要的只是高等或技職教育的加工廠製造出來的固定品質的人力資源。為了滿足大老闆和政府的就業市場,這個情形會讓人力資源管理的業務內容,完全單調,甚至可以不用大腦。只要符合條件你就可能得到一個位置,但市場萎縮了,你們有共同的才能就只能靠競爭。

你有別的才能,但不能賺到錢,不能使整體利潤增加到老闆滿意願意,我就沒有工作位置可以給你了。那不然,你會唱歌跳舞表演,能負責公司的團康娛樂也行?這是一個為組織企業效力的學科學門學問,如果你不能為組織企業貢獻,理論上就不會考慮,除非你個人生涯的規劃發展願意跟組織的發展一致。有沒有哪裡怪怪的???


人力資源的這個概念和背後的想法,其實會變成是公司不管你有甚麼個人天命或異特稟賦要去自我實踐的。你太難被統一管理我就不要了。有些產業公司組織不滿教育體制送來的人,他們寧願自己訓練自己要的人,有自己的人資部門,但不是要達到人盡其才的目標的,所以我這種專業也總有一天會沒有工作的。


現實裡的事實上,這種部門還蠻可惡的,在上一篇文裡有講到台灣的派遣制,那是一個完全迴避掉政府法令規範的、必須一定要給勞工的權益保障,包含退休金、資遣費、保險、工時工安等等的成本資方可全免。這種人資或管理部門真正在作的是:不顧一切地在降低人事成本,壓榨勞力,簡直惡劣。這才正是UBI可以第一個保障的對象族群。


何況現在人工智慧起步了,很多不是工業革命受害工人的受雇者,開始想他們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失去工作。但,科技越發達進步,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更開心和過得更好?到底哪裡不對?


但初初打動我的把適合的人放到適合的位置。人盡其才。仍然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也確實是我的老師在那些課堂上告訴我們的專業,因為他為一個組織的發展,想了獲利以外的事,他也讓我們知道要為組織裡的雇員想生涯和人生發展的事,只有組織裡的每一份子都好,組織才可能邁向更好。這些是屁話還是人話的差別,在於出發點,出發點的價值力場不同,讓一個專業成為有益於人的專業,讓人有生命力,讓一個組織有情有義。


所以,如果我真的前面自己人生想的都作到了,賠錢沒有沒賠到人格扭曲,還有機會(至少要有些產業老闆會聽我意見)我會考慮這種關係到更多人可以更好的生命志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