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
林韋地

家醫科醫生,季風帶文化、季風帶書店創辦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小學畢業前在台北生活。具有英國和新加坡的醫生執照,目前在新加坡行醫。

新加坡移工疫情五萬確診,兩例死亡——我親歷的防疫SOP

台灣爆發電子廠移工宿舍群聚感染,有政論節目在討論,提到新加坡去年移工宿舍大爆炸的例子做比較,有嘉賓說新加坡的做法很不人道,就是把移工鎖在移工宿舍裡。

這完全不是事實,所以我想在這裡釐清,我去年一直都在新加坡防疫的第一線,我沒有看到任何一件對移工不人道的事情。

在此試著將整個脈絡和過程講清楚。

首先,新加坡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所以地和房價是非常貴的。所以在Covid全球疫情爆發之前,也不止是移工,來新加坡工作的勞動階級,(像很多馬來西亞人),為了省房租和多存點錢,也不是住一人一室,會和他人同住一房。甚至新加坡本地人,如果家裡小孩比較多,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人一間。因此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新加坡絕大多數的公司,不可能有那個經費那麼奢侈去讓移工住一人一間的移工宿舍,(明顯這會傷害公司在資本巿場上的競爭力)。那新加坡的移工宿舍很粗略地說,我覺得大概分成兩種,一種是那種在電子廠裡附設的比較小型,一個房間也住比較少人,另一種就是比較會在電視上看到那種大型的,那一個房間裡就可以住到十多二十人。我自己是親眼看過好一些,那因為移工宿舍管理公司的不同,所以居住品質可以落差很大,有些誠實地說真的不是很理想,有些其實還OK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糟。

去年當我們意識到的時候,病毒已經在移工宿舍裡大爆發了,那因為移工平時沒有上班的時候都是在新加坡裡自由移動的,(他們可以芽蘢性消費,也可以去金沙賭場賭博,非常自由),因為文化相同的關係住在不同宿舍的移工們也會彼此社交,所以當病毒爆發開來的時候,不是在一個移工宿舍爆發而已,是在好幾個不同的移工宿舍同時爆發。

全新加坡有三十萬移工,有這麼多移工宿舍,想像一下你是新加坡政府,你也沒辦法知道到底哪個移工宿舍是有病毒,哪個沒有。新加坡政府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蓋出三十萬個房間給移工一人一間住,也不可能用飛機把三十萬人載回他們的母國。而那時我們已經知道Covid大部份人會自己痊癒,但還是有少部份會重症和死亡,特別是年長和有慢性病患者。

所以那時新加坡政府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限制移工出入移工宿舍,這除了要保護社區之外,也是保護那些還沒有被傳染的移工宿舍。而且不止移工的移動被限制,全新加坡也立刻升級到最嚴格的行動管制(新加坡叫阻斷措施),所有人都待在家非必要不能移動。

然後政府向全民傳遞一個重要的訊息,(那時是總理李顯龍出來講),移工是新加坡社會的重要部份,常年為新加坡經濟做出巨大的貢獻,所以新加坡會照顧每一個移工的健康。這段談話也配上不同語文的字幕,在移工宿舍和醫療場所播放給移工看。

新加坡政府在一個星期內,蓋起數個大型的社區隔離中心,每一個至少有數千床,然後床位滾動式增加,(最有名的是在Expo,還有其他幾個,包括用海上遊輪的)。然後醫療降載,最短時間內集中醫護人力。

第一件事就是每一天都有醫護到每一個移工宿舍去幫移工看診,如果有狀況比較不穩定或年紀大風險高的就優先移出來,送到醫院病房去住院。有些傷風感冒症狀的就是PCR篩檢,大概一兩天就知道結果,如果PCR陽性確診,就評估風險,高風險(年紀大有慢性病史)送醫院,低風險送社區隔離中心。這樣子每天都可以最快將確診者從移工宿舍移出,當然,因為病毒有潛伏期,所以還是無法避免在移工宿舍裡散播,所以每天都會有新的確診者。

那時我和我的同事們臨危受命,被徵召去負責一個大型社區隔離中心,(我們大概都三十多歲,風險較低)。所以我是親眼看著一個空空的展覽館如何被蓋成一個社區隔離中心,從隔間到床位,到水到電到垃圾處理到醫療設備各種複雜的細節,一個星期內完成。所以執行的單位很多,有政府的有民間的,所以每個人自我介紹時都會說我是XXX,從什麼單位來的,從飯店到退休公務員協會都有,真的很有社會齊心齊力的感覺,而且各方都非常尊重醫療團隊,一直問我們有什麼特別的需求。軟體部份,我們那時大概只有三四天時間做各種SOP和緊急情況的戰備操練。

那移工病人入住的體驗和流程是這樣,他們到了大型社區隔離中心要先登記辦理入住,(和住飯店差不多)。然後要安檢個人物品,確保沒有尖銳型武器,(避免拿來攻擊醫護和工作人員)。然後就看一個簡介影片,包括什麼是Covid,如何使用血氧儀,體溫計,血壓計等,和如何用APP上傳自己的數據,也會被提醒要趴睡增加血氧和做運動避免血栓(房間裡的牆上有圖)。然後就會看醫生,看有什麼擔心的地方和拿一些簡單的藥物。這裡光譜就很廣,有些移工超淡定,有些就很怕,那醫生就要和他解釋什麼是Covid讓他心安。醫生會幫移工聽診,確定沒有肺炎的徵狀。如果覺得風險太高不適合放在隔離中心,我們會把他轉到醫院去。然後移工就到自己的房間,有些隔離中心是兩人一房,有些是六人一房,他們的床雖然不是很豪華但也不會太差,和我值班時睡的一樣。

在社區隔離中心移工要每天上傳自己的血氧,體溫和血壓三次,如果沒有上傳,會有工作人員去提醒。社區隔離中心內部有護理站,也有24小時醫護待命,移工的血氧,體溫和血壓我們都會監看,有任何疑慮都會叫護士去找該移工出來給我們看。如果移工有什麼不舒服,他們隨時可去護理站和我們醫生視訊,如果有任何緊急狀況,我們會在五分鐘內趕到現場。社區隔離中心也有救護車待命,離最近的醫院急診不用十五分鐘。

所以任何移工情況惡化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察覺並轉去醫院,我們也處理了一些非Covid的緊急狀況,像我看過有腎臟炎併發敗血症的,這種如果沒有監護就會很危險。我們也會幫他們做一些一般的醫療處置,跌倒了幫他們縫傷口,或割膿瘡等。而且很多移工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我們篩到很多高血壓甚至糖尿病,替他們開始藥物治療。

除了晚上關燈睡覺,其他時間移工都可以在自己房間周圍自由活動,也會分批去洗澡和到戶外活動,我們的社區隔離中心就在海的旁邊,所以風景蠻美的,還有海可以看。移工都是按國籍或文化配置,所以久了他們會有自己的社交文化,比如孟加拉移工因為是穆斯林所以時間到了會一起唸經禱告,向麥加朝拜;印度移工晚上會在月光下一起唱歌,用他們洗衣服的桶子當敲打樂器。也有些熱心護理人員會放音樂帶他們跳大隊操之類。而居住期間就好像住飯店一樣,完全可以投訴,APP也有顧客滿意問卷可以填,管理層每天都會監看滿意指數,(是由五星級飯店的經理出任),有投訴我們也都會修正,比方說洗澡時水壓太低之類,或因為我們一開始食物都是南亞裔移工口味為主,後來有中國移工入住就投訴他不想再吃咖喱了,我們還要去找華人餐的便當給他。

社會也捐贈很多東西給移工病人和工作人員,比方說免費的線上電影移工無聊時可以看,或一些吃的喝的。有一次不知道是哪個廠商的巧克力餅乾太好吃了,造成移工們爭搶,我們只好改用分配的。後來有次在移工宿舍不幸發生有移工自殺的個案,我們還因此準備了給移工的精神健康諮詢,任何移工都可以透過視訊做心理輔導,而且還有說各種不同語文的心理師待命。對移工的秩序管理也是完全自治有社會性,同房的移工會選自己的"房長",有什麼問題可以代表反映,我們有什麼訊息也可以透過房長傳達,溝通更有效率。

總之移工在社區隔離中心就是好吃好住和有全程醫療待命,而且活動空間很大,除了接觸醫護和工作人員時,也不用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相比社會上在家自我隔離的一般人,其實是過得很自在的。

就這樣,移工住了二十一天之後就”畢業”了,已經痊癒也不會散播病毒,就可以離開社區隔離中心到新的移工宿舍,然後甚至可以回到職場上工作和賺取收入。也有移工"校友"畢業後喜歡這個環境,留下來被雇用成為工作人員的,他們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新入住的同鄉適應,幫助溝通和解決一些新入住移工的困難。

(後來新加坡PCR量能增加後有做解隔前PCR)

那段時間很多移工畢業後就會寫感謝卡給我們,很多英文寫得很簡單但是很真誠。

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就一波一波地將移工從宿舍移出,到社區隔離中心隔離,痊癒,再移動到新的或清零消毒後的移工宿舍。最後剩下在宿舍還沒有被移出的移工,(大概六月時),我們就做PCR和血清抗體普篩。PCR陰性獨自隔離14天加解隔前PCR,血清抗體陽性(表示被感染過)隔離7天。到了八月,所有三十萬移工都至少被檢驗一次,到了十一月,超過98%的移工都解隔回到工作崗位。

就這樣,每一個移工都可以得委善的安置。而且所有的費用從吃住到醫療都是新加坡政府也就是納稅人買單,移工不用付一毛錢。

透過這樣的過程新加坡大概處理了超過五萬多名PCR確診移工,後來加上血清抗體陽性九萬多人,總感染的大概有十五萬人,但是死亡率極低,只有二十五人重症,兩人死亡,絕大多數的絕大多數移工都是痊癒而且沒有任何併發症。唯一的變數,確實有些移工就必需一直留在宿舍裡很長時間直到最後,(比如他PCR陰性或比較後面才做),而在這段期間,有些雇主給全薪有些給半薪有些沒有給,這真的看雇主和運氣。但從身體健康的層次上來說,每一個移工都有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

以上都是我的親身經歷,也是我人生中一段蠻特別的工作體驗,可以把確診的移工都照顧好,我覺得也蠻有意義的,我們團隊也照顧了超過一萬四千個移工,沒有一例死亡或任何不好的意外,(當然部份也是因為我們收的都是風險低的移工,有狀況都很快轉去醫院),也避免病毒在社區擴散。

所以沒有任何細節是不人道的,事實上,我在新加坡行醫十年,體制也沒有逼我做過任何一件不人道的事,一切都是以病人的權益為優先。

和大家分享以上。

圖片來源 https://www.aa.com.tr/en/asia-pacific/singapore-emerges-new-covid-19-hotspot-in-asia/182023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