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談資

原本是拿腔拿調來寫這篇短文的,可寫了兩段後,覺得不如直截了當來得順意。

談資其實就是八卦,有首詩為陸遊所寫:

夕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所謂蔡中郎便是蔡伯喈,而陸遊聽到的這部鄉間野戲,則演說的是蔡伯喈負心,趙五娘貞烈的故事。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蔡伯喈便是蔡邕,但放到這個被不斷演繹的母題中,直到後世的《琵琶記》,所謂的主角蔡伯喈,也不斷經歷著各種評說。只是對這個名字的真正主人蔡邕來說,這些是是非非,悲歡離合,還真就只是借了他一個名字而已。對於聽客來說,他們所議論感慨憤憤不平的人物,也只是一個叫作蔡伯喈的戲中人物而已,至於蔡文姬的父親,則是其從未聽說的人物而已。

很多歷史,就這樣化成了人們心中願意相信的談資。

李煜被牽機藥毒死,包括所謂小周后受辱的故事,都來自於《默記》。後人對這本書評價不一,但收録該書的書目多將之放在小說家類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方面認為:「铚熟于掌故,所言可據者居多。」也說:「唯所記王樸引周世宗夜至五丈河旁見火輪小兒,知宋將代周一事,涉于語怪,頗近小說家言,不可據為實錄耳。」但對於李煜之死和小周后受辱的傳言,則始終有人作為可以信據的談資,來廣為流傳,甚至還有所謂畫圖的故事。

如今去看正史所記李煜之死,惹起非議的大概就是李煜的死期恰與其生日重合,而正史的可信,自近代以來,又多有不信,則後世流言紛紛自然便也難以辯駁。但若是去讀徐鉉給李煜所寫的碑文,就會發現這位也被指稱為「告密」的臣子,其志其文,都沒有任何獻媚當朝,污蔑舊主之處,反而在當時的環境下,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實在是和其之前應對宋太祖之問的表現是一致的。若是再看李煜的後人在宋朝的經歷,則這種流言故事,更是讓人難以相信。而且若是查核資料,為其辯誣的也並非沒有,只是這種辨析的文字,不被時人重視,終究是談資勝過了事實而已。

這樣的事又並不罕見,進來讀莫礪鋒教授的短文,又看到他對於朱熹嚴蕊故事、還有白居易關盼盼故事的辨析,而朱熹、白居易,如此人物,後世人也仍然願意津津樂道于稗官野史,并欣欣然于名人不那麼完美,這正如高高在上的人物,一朝被打落塵埃,人們願意談論的並不是其是是非非,而是諸如皇帝金扁擔,乃至於痔瘡腳氣之類的狼狽事情。如此談資而復談資下去,即使是智者也難免會被眾人口中的故事所迷惑了。便如同篇文字中,莫教授還舉了錢鍾書、胡雲翼的例子,正在說明所謂流言故事,一旦形成了某種影響,就很難再是流言了。

這又讓人想起曾國藩的各種傳言,比如提到他是大蟒轉世,其實來自於曾氏終身難愈的癬疾病,但添油加醋,附會增飾,也就變成了一種有趣的污蔑。俗語云:賊咬一口,入木三分。君子的對錯,雖然像日月之蝕一樣,並不掩飾。但奈何這種潑污水一樣的流言蜚語,最終演變成喜聞樂見的傳奇,即使是始作俑者,又能夠想到嗎?或者說始作俑者確實想到了,那推波助瀾,津津樂道的閒人們又想到了嗎?

——

注:莫礪鋒教授的短文題目為《死後是非誰管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