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偶像的迷惑

讀宗教史,發現最早的教義中,一些宗教不主張偶像崇拜。

為宗教導師塑造實體塑像,往往來自於後世信徒的虔誠,也來自於宗教本身擴張的需要。

在東漢末期誕生的黃巾軍,其最早的信仰扎根在張角等人的醫療效果上,這為後來宗教化的道教形成打下了基礎,也造就了第一批信徒。如張陵、張魯,如左慈,也都是以他們的實際作用贏得信徒,左慈的故事雖然被神化了,可歷史上的這些道教始祖時人物,必然因為其真正的效力,才得到人們的信服。

道教規範化發生在南北朝時,比如陶弘景、葛洪等人,他們以及後來者逐漸架構起整個教派的框架,一方面讓本來是人的開創者成為神,一方面讓原本不相干的神被重新創造,終於神人都被供奉在高高天宮,變成了信徒們的偶像。

宗教並不是人們所假意構造,可偶像一定是來自於人們心中的迷想。

當宗教自己宣稱再不會有人間的神誕生,那人們就會讓新的偶像,帶有人間的神性。

回顧歷史,這是很吊詭的一件事情,明明是打破神性的人,卻被人們重新塑造成了神。當這個人被人們構架成人間的神,這個人的人性也就淡化了,人們需要的不是他作為人的人性,而是他被塑造成神后的神性。

人需要一個導師,如果再傾倒匍匐下去,則需要一個神,來回答我們的乞求。

對於儒家來說,他們從不希望創造出新的神,那些被供奉在殿堂樓閣中的孔子像,與其說是孔子的願望,倒不如說是後世人打出的神幡。神幡是不需要一個真孔子的。如果孔子站到康熙、雍正面前,一定是孔子被殺頭,而不是康熙、雍正去跪拜聖人。只有死人才是最好的偶像,因為偶像原本就是為了需要而被塗抹打造出來的。

孔子是不願意成為偶像的,可卻也有人迫不及待地要成為偶像,大概這就是如豬八戒去做淨壇使者一般,要吃得幾分香火吧。

只是偶像被供奉到神壇上的時候,意氣揚揚,自以為可以一呼百應,聰睿智慧,通天法地,卻沒料到任何神像,既然受了香火,便也有受些香灰。正如偶像以為是自己在控制信徒,孰不知愚民正在於愚己。假象猶如兩面鏡子互照,總要一個套一個,永無止境。自以為掌握了無數真相,自以為瞭解所有人掌握自己賦予的真相,卻不知道在虛無中是得不到真實的,在崇拜和被崇拜中,也是不能再重新成為一個人的。

偶像的下場無非兩端,一是及身而止,正如龍王廟求雨不靈,難免被裝入麻袋捆打一番;一是子子孫孫無窮盡,卻秦有秦的神靈,漢有漢的神靈,各自有各自的法術,同一個名字,不同的面目,無非是被那些自有想法的子孫們所重新敘述神譜。

偶像的迷惑,未必是只給了這些信徒,信徒仍然有在下方看到猴子屁股的時候,可作為一個偶像,香火熏得恬恬然,昏昏然,一人立於上,萬人噓于下,其迷惑又不知該如何結束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