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全心全意等待

這一點很糾結。原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並不會問為什麽要如此做。但就像杞人憂天一樣,沒有這樣想的時候,一切如常,可這樣想了之後,也就再不能回到從前。

這個道理,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接踵而來。

但我也並不想徘徊在天人之際,或者祭出哲學這件法寶,甚至心理學中的各種理論,也只是一種參考。我卻不想沉迷其中,哲學史並不是哲學,哲學也不是人生。相反,那些在歷史上留下赫赫名字的哲學家,反倒都是真正人生的有意義者。

空談容易,實踐卻難。佛說自己從未度化任何一個人,也從未說過什麽法,其中道理,大概就在這裏。南懷瑾先生講過一個故事,說他年少時,曾經在鄉間遇見個高人,擅長使用咒語來驅邪治病。好奇之心,南先生就跑去求法,自然法不輕授,也經過多次波折,再加上唐僧取經的勞什子,才得了法。

什麽法呢?

南懷瑾先生在演講中賣了個好關子。他說,這個咒語並不神秘,而不稀奇,對於他這個年紀的人,更是從小就會。原來這位高人口中念的不過是《大學》三綱八目,也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如是,一直到“未之有也”。

南懷瑾先生模仿自己當時的心理,有趣極了。

但這也就是高人能夠施咒的道理所在。咒語是什麽,重要嗎?那只是形式而已,就像佛教密宗很多咒子,什麽娑婆訶,什麽揭諦揭諦,我們知道這些詞的意義嗎?其實都是翻譯過的聲音而已,對於信徒來說,文字的意義並不是必須知道的。

古書里也說過類似的比喻。人從奔馳的馬車裏墜下,往往筋斷骨折,可一個喝得醉醺醺的漢子,卻並不會摔壞,這又是為什麽?書裏解釋為,喝醉酒的人,恰好無所畏懼,也無所認識,渾身無所求,無所取,一片渾融,也就不受外力所傷。這其實是道家的道理。

可見,意義是什麽,對於一個具體的人來說,有時候並不重要。只要我們在道路上行走,也就不一定非要知道這條道路,叫什麽名字,又要用什麽材料來修築。道路沒有離開我們,我們也沒有離開道路,這就可以了。

但一天一天過去,我卻越發想要知道自己的生活,到底該有什麽意義。

這個意義,並無人告訴,也沒有人來解釋。

當有一天,你突然審視自己的生活,你便會驚訝這種日復一日的忙碌,彷佛并沒有意義。

聽着命令,向着東五步,然後又向着西五步,無論完成的多好,實際上卻沒有半分的移動。我們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嗎?我們既不知道為什麽要向東移動,也不清楚回到西方的意義。只是在這種聽命行事的生活中,一點點耗損我們的時間。生命如此,到了最後,又剩下什麽呢?

有一本書是某個記者所寫,在一次職場的波動中,她打算去找份工作試試。最終她應聘到了一份裝修工作,僱主則是一位這行當里很少見的女性。作為從不接觸體力活的主人公來說,她的僱主是個頗有意義的存在。整本書讀下來,除了人物,其實很枯燥。但我想,讀完後,總會明白一個道理,為什麽會有調查記者,為什麽會有真相探究,又為什麽人們會把一些人稱之為記者,而另一些人,則面目醜陋,除了金錢,即使出現千遍萬遍,最終也猶如風吹霧散。

當一個人活着的時候,卻被很多人書寫,他看到這些文字,又會說什麽呢?

我不能給出什麽結論,只能去想象,就如想象自己的未來一樣。

信奉着自己理念的人,是幸福的,因為那是一種痛苦中的幸福。而還迷惑的人,則在生活中,享受着平庸的痛苦。苦和樂,猶如兩端,莫比烏斯環的往復,其實不是一直都在一個平面。觀察帶來的波動,從來都是存在的。

想起一些歌詞,唏噓着記下,以作結尾:

曾经自己像浮萍一样无依/

我初初见你人群中独自美丽/

你仿佛有一种魔力/

那一刻我竟然无法言语/

我想我是真的爱你/

我是真的爱你/

我全心全意等待着你说愿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