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蘇東坡打水漂

打水漂。維基百科是這樣解釋的。“一种常见的娱乐活动,就是向水面上扔扁平的石头,以被水面弹起的次数取胜。不同的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名字,例如在美国叫做Stone Skipping,在英国叫Skimming Stone。 这个词在汉语和英语中同时都有与金钱相关的引申义,但是并不相同。在汉语中是投资失败,在英语中是挥霍财产。”

蘇東坡怎麽會打水漂呢?

這個經常以畫像形式出現在文學史里的大人物,雖然有着各種各樣的傳說故事,但打水漂這種事情,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比如說,蘇東坡與豬肉相聯繫,便成了東坡肉。與荔枝相聯繫,便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與我相聯繫,便成了一次讀書完成的邂逅。

可蘇東坡到底怎麽打的呢?

說起來話長,那就不說了。不說似乎也不好,於是還是說一點。為什麽說一點?因為我只看到這一點兒。

剛剛過去的烏臺詩案,因為種種曲折的故事,終於告一段落。無論是宋神宗本人的故作姿態,還是蘇東坡命該如此,總之他是一路南行,終於到了人生第一個貶謫之地:黃州。

黃州在湖北黃岡,與之後黨政愈演愈烈的北宋末期相比,似乎還不算荒涼。但對於當時的蘇軾來說,卻已經是人生的大挫折,將近四個月的連續審訊,禁閉在狹窄逼迫牢房中的經歷,猶如驚弓之鳥,讓他不敢肆意而行。甫到黃州,只是借住僧院,趁着晚上人少,纔會悄悄一個人出來,看看天空,看看江水,看看鳥兒起落,看看樹影斜斜。

此時此刻的心境,大部分都存留在當時所寫的詩歌中,像“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像“只有名花苦幽獨”,像“孤舟出沒風波裏”。後來的傳記作者,自然也要向這裏取材,打算好好研究一下,蘇軾先生在黃州時的感想。

蘇東坡活得猶如一個普通人。

若說貶謫之前的做官經歷,他的牢騷,他的抱負,他的疲憊,他的懶散,他的風流……一切一切,并沒有異於常官,如今的經歷,則讓我們看到一個並不異於常人的蘇軾。

他曾欣喜地說,如今沒人再認識我了,而觸發這種喜悅的,卻是在擁擁擠擠的人群裏,被醉漢推搡呵斥。這種事情,若是擱在我們身上,大概火氣爆裂的,會反口相斥,甚者會廝打起來。若是力不能及,不免也要像阿Q般,心裏罵上幾句蟲豸,甚至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夏雨那樣,對着鏡子馬上一通,才能解氣。可這時候的蘇軾卻有了另一種想法。

萬人如海,一身可藏,在經歷了一次人心險惡的集中爆發后,他真正體察到秀出于林的可怕。

他一到黃州,便開始蒙頭大睡,偶有所言,也要求收信的人,看完立即燒掉。其實詩中所說的東西,并沒有完全傳達他內心的體驗,這正如那些到任謝恩表一樣,明明沒錯,卻不得不如此說。如此這般,真正的內心話,便只能藏起來了。

他去采藥,或是釣魚,包括站在水邊,找來石彈打水漂。

那個忙忙碌碌,卻又百無聊賴的身影,便是此刻的蘇軾。

北宋的覆滅是一件慘事,也是後來人經常為之唏噓不已的事情。正如一些歷史研究者,認為明朝是忘於萬曆。其實北宋,乃至南宋的滅亡,都根源於神宗時期。仁宗時期的變法雖然也導致朝臣對立,但畢竟沒有攪動到人心,自王安石發端,便每況愈下,雙方黨爭愈演愈烈,能夠涵容看待新舊雙方的越來越少,而你死我活的態勢,卻再難挽回。

這正如自春秋時就已有的論斷一般,一個國家沒有錢,沒有飯,都還可以存續下去,但要是沒有了人心,那就猶如破屋子一樣。雖然不知道風雨之中,何時會倒塌,又如何倒塌,但倒塌的結局卻是注定了。

說起來徽宗剛剛上任的時候,北宋看起來是光鮮亮麗,即使在對外戰爭上,也沒有那麽不堪一擊。西軍似乎還稱得上勁旅,而南方的動亂,也可以輕易壓制。但一朝金人北來,便猶如摧枯拉朽,中興的皇帝本人,也被追得四處亂跑。這種態勢雖然在朝野共同努力之下,逐漸扭轉,而金人自己也陷入內部動蕩,讓南宋朝廷得到喘息之機。但自神宗以來,到高宗又變本加厲的打擊,原本就不可挽回的人心,更沒有了希望。

這時候,再想想蘇東坡打水漂的身影,再想想那些咬牙切齒,捕風捉影,非要置之于死地的那些李定、皇甫遵等人,不禁讓人覺得一陣陣寒意。

當宋神宗決定變法的時候,他一定不認為變法會導致如此結果,當他同意調查詩案的時候,也並不認為這有什麽嚴重,他似乎把這件事當作之前那種你方唱罷我登場,輪流執政,輪流在野的北宋政壇慣例。卻不知道,烏臺詩案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雙方已經不再是因為政治觀點相異的對立,而是為了政治權力,而進行的鬥爭。這種彼此爭鬥,已經沒了對於國事的擔憂,從此而後,變法又是什麽呢?党同伐異而已。

王安石的倔強一如既往,司馬光的倔強毫不遜色,但他們還是有理想的人。

但北宋的落日卻已經僅剩返照餘暉了。

傳說宋仁宗在取中蘇軾等人后,曾經回到后宮,和皇后說:蘇軾、蘇澈他們,是自己給後代兒孫留下的丞相之才。

蘇東坡離開黃州,得到了在朝中說話的機會,但他并沒有得到什麽施展的餘地,更沒有展現出丞相之才,他更遠離了中原,直到那時候的天涯海角。

等他最後一次歸來,距離靖康之變,已經只剩一任皇帝,而時間卻好像還很長,二十多年,足夠讓一個皇帝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