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忽略

忽略是一種本能,而且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比如眼睛對於細節的關注,往往是一種選取,而非全取。相對於世界的豐富性,我們自身的處理系統,是無法完全包容的。所以在一些修煉方法中,往往會將修煉的高階段成就,表述為全知。

普通人是無法全知的,至於是不是有全知的人,我無法定論。這就像神仙之有無一樣,雖然現代人往往不會如此信誓旦旦,但我想私下裏願意相信其存在的,恐怖也不必古代少太多。

且從無法全知說起,則有些事物,我們必然要習焉不察。比如某個心裏實驗,就是詢問,我們是否瞭解每天經過的臺階,到底有幾級。華生也正是為此而驚訝於福爾摩斯的判斷。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出有心人,可有心人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對於武俠小說,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經典化的過程,時至今日,仍然不能說其就已完成。而對於通俗文學本身的研究,同樣並非文學研究的主流,這又與人們的價值判斷有關,也與通俗文學本身的創作取向有關。

這裏並不來分辨通俗文學本身的價值高低,只是說出一個很多人都指出的事實。“對許多大量存在的事物本身及其存在的意義,有意或無意地加以忽略”,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比如說,當我們回首追溯一個時代,會更期待于那些大敘事,而不是裏面充斥着的細節。比如說說到唐代,可能更願意提到太宗、玄宗這樣開土辟疆的豪傑,也會提起李杜光芒萬丈長,還可能說說唐朝那些風花雪月,但我們是不是會去觀察其中一個人到底平時做些什麽呢?李杜每天除了喝酒就是作詩嗎?還是說唐玄宗就是忙碌于朝政,然後忙碌於楊妃。

自然不是。若是我們還能相信自己和古人並無不同,則也能理解,古代的皇帝和今日的皇帝,并沒有什麽根本性區別,古代的詩人和今日的詩人,同樣有着相似的地方。這也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那就是生活本身並不會有截然的變化,而我們給古人所總結的,也只是一種提純式的概括。實際上,我們所關注的,很可能恰恰不是他們花費最多時間的地方。他們生活中最喜歡的,可能反而是另一些內容。

魯迅在評論中總是有着犀利深邃,甚至尖刻嘲諷的印象,但在生活中,他最喜歡的,也許只是和年輕的學生們聊閒天,或者在某家書店尋訪些舊書新書,再不也是欣賞某家店中的美食。他思考世界的時間和思考今日賬單的時間,恐怕不會有太大數量級上的差異。

這正如某個名人,成就他本人聲名的,也許只是一生時光中非常短暫的一部分。

那這個人,若是去除了名,到底是那更長卻沒有世俗意義的時間重要,還是那短暫高光而被後人概括的時間更重要呢?

換句話說,忽略的,是不是真地應該忽略,而得到重視的,是不是真地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呢?

如果再推進下去,也許就該追問一下,我們究竟日日忙碌,到底是為了什麽忙碌?這一個個劃過腦海盤算的印象,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們自己。

“難忘身外無窮事,補讀平生未見書”。

世界往往如此,人一旦思考,難免會惹人發笑。因為所思考的問題,原本並不是問題,正如身體的忽略和不忽略,只是一種基因進退取捨的結果,正如我們腸道中的菌群,習焉不察,相安無事。

既然如此,若是有什麽忽略的東西,便也有覺察的時候,比如說今天出門的時候,我便去數數臺階,可也不用記住太久。該忽略的,自然也就忽略下去了,該記住的,也便記住了。

比如說,我倒現在還記得金庸那副書名對聯:飛——,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