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聽我的歌

之前matters有過關于歌曲的活動,雖然我看到時,活動已近尾聲,但也并不遺憾。

與其說聽歌是一種愛好,不如說是和吃飯喝水一樣的日常。也不必有什么儀式感,想聽的時候就聽聽,覺得不好聽,關掉好啦。至于音響,像劉德華、梁朝偉那樣坐下來,欣賞蔡琴的歌聲,或者說分辨音響的好壞,有也很好,沒有也無妨。只是現場的演唱,要是有條件,還是該去聽聽的。

什么歌給我們留下很深印象?這或許并不僅在歌曲本身。正如那首歌詞所說,唱哭我們的不是耳中歌聲,而是心底始終無法忘卻的夢。我們記住的,與其是那些好聽,不如說是那些在歌聲中流過的歲月。

一個歌手能有打動一群人的歌,是幸福的。但那些不打動別人的歌曲呢?若是它們也都是從真心中流出的,或許如此寂寞,只是因為它過于獨特嗎?當我們點開音樂播放軟體,隨機播放,總有一天會來到沒有任何記號的大陸,那里只有歌手留下的記錄,卻沒有聽眾的聲音。

我身邊有位年老的朋友,兒子已經不再是少年,卻還有一顆搖滾的夢,他創作了一首新歌。年老的朋友努力用著上網設備,將這首歌推薦給他認識的每個人,也包括我這個不算熟悉的小朋友。

我去聽了,卻沒有留下任何評論。那是一首平庸的歌曲,在那個頁面里共有四首單曲,但我都聽了之后,反而覺得第一首最好。那是一首歌唱愛情的歌曲,寫在作者剛剛青梅竹馬的時光。很單純,也很稚嫩,無論歌詞,還是編曲,都沒有如今成熟,包括錄音也是很多瑕疵。可我還是喜歡這一首。這可能是讓歌手感到苦惱的事情,因為他們以為自己之前不受歡迎,是因為那些瑕疵,卻不知道越是修飾,越是從眾,最終只能平庸。

歌唱十七八歲的愛情顯得不那么搖滾,但搖滾究竟是什么?誰能給出定義?如果一個人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是不是就不算搖滾了?這就像王充在《論衡》里擰著身子辯論的邏輯,難道鳳凰就都是一樣的?誰見過?誰又能說現在沒有鳳凰?

我不知道年老的朋友,會不會看到那些歌,成為兒子所期望那樣的歌,我也不知道,這位年輕的歌手,會走上什么路。我只是想,他的父親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而兒子還有很遠很遠的路要走,也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去選擇,一切既然還沒有完成,自然也就有著無限可能。

我喜歡中島美雪的歌,也喜歡她年老時的瀟灑和釋然,就像她的容顏,雖然這樣評點不禮貌,可我還是想說,她和時間一樣越來越美。只是遺憾再不可能彌補了,一切都在歲月之中存在,即使她已不是昨日的自己,即使她已不再需要反反復復寫下那些誓言,可她仍是她自己。我喜歡她的歌,并不需要從中汲取什么人生的意義,或者什么熱血的激勵。聽歌是一種自我的體會,與其說是歌聲激勵了自己,不如說是我們自己還沒有放棄。

打動了一個人是一種打動,打動一群人也是一種打動。有人為了打動一群人而努力,有人卻明白了,即使只能打動自己,也是一種意義。打動自己,既是最難的,卻也是最容易的。畢竟,我們每個人,只能說「我」,而不是說「他」「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