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回答

對一本書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

這幾天,我的心中不時回想其這個問題。

并沒有什麽確定的答案,但只要讀下去,總會有一種感覺,似有若無,始終會讓我們得到一個答案。答案未必對,甚至未必適合,可終歸是一種個人的感受。我重視這種感受,因為它來自於自己的過去時間。

時間塑造一個人,也會帶走一個人,仿彿河流挾帶泥沙的沖積,在上游帶走的,將會在下游出現。我讀了一本書,也就多了一本書的感受,感受得多了,自然便會對一些書有了不同的感情。畢竟,讀書其實是一種對話,寫書的人要告訴我們什麽,而讀書的我們,則從中發現了一些訊息,進而予以回應。

當然,這就像我一直強調的那樣。這是非常個人化的閲讀感受,並不會因為適用於某個人,就適用於全部。偏方治大病,但隨便移用,也會害死人的。所以,我只是談談自己的一點小小看法,卻不奢望有什麽真正的亙古不變。

說起來,能夠影響一個人,都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是羣體。所以一呼百應,與其說是某個人的天降祥瑞,倒不如說是,所有人擡舉起了一個人。

將時代的潮流視為自己的神力,不是瘋子,就是傻子。好像那海邊的弄潮兒,踏着衝浪板,穿梭在浪頭中,仿彿一切都在腳下,可浪潮擡起的,遠比想象中更快地結束。出水才看兩腿泥,大海並不會替人隱藏。

所以,閲讀仍是一件私密的事情。

史前的文字,其實是一種內部的傳承,語言意味着人群間的交流協作,但文字一開始出現,卻並非為了大範圍人群之間的交流。文字具有神力,這是一種秘密宗教式的崇拜。所以,古人對於讀書,往往不像現在這樣輕鬆。記得某位學者就曾經因為雨天借書而未果,差點就因為路上凍餓交加,而病死在借書之後。

印刷術的大範圍擴展,以及紙張油墨等等的發明,最終促進了知識文字的普及,但能夠讓文字變成一種必須的教育,首先取決於文字的定義發生了變化。文字成為了一種工具,而工具必須交給工人,才能讓建設成為可能。普及化的教育,首先來自於現代工業的需求,而新科技的發展進一步催化了這種需求。

這個時候,學習文字,閲讀……反而成為強制性的,唯恐不學,而不是秘而藏之。

但閲讀的私密性并沒有發生變化。

書籍的珍貴,同樣不曾改變。

但我們現在對於書籍的探尋,則轉變為一種分辨。

書很多,這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會有大批量的書出現,然後銷售和銷毀。銷售出去的,往往占小部分,而最終不得不化為紙漿的,則往往觸目驚心。如果你去過一家造紙廠,你就會明白所謂的書,有多麽的低賤。鋪滿一地,隨意踐踏,而一切曾經細心排版,精緻裝幀,最終擺上書店里的書架,賣給讀者的,都在此時一錢不值。

賣不出去,就將被遺忘,被消失。

這個時候,我們很容易不在意書,而在意自己。

對一本書,最重要的是先賣出去,但這並非衡量一本書價值的根本原因。因為一本書的存在,來自於閲讀中的對話,而不是購買後的遺忘。沒有對話,也就沒有反復閲讀,更不會有書的存在。

書比作者更長壽,這源於一代代讀者的閲讀。

我很難將這種心潮澎湃,完全講給誰來聽,只能說,一切的秘密,都在那片書籍的深林。

你穿過小徑,或是漫步在大路,一切的草木群花,都有自己的姿態氣息。你看到了,那一瞬,這一切就屬於你;你聞到了,在此後的餘生,它就永遠不會與你分開;你的生命藉助於這些深林中的一點一滴,得到了無限的擴展延伸。

所以,每當我捧起一本書,都明白這本書的分量,來自一顆心靈在宇宙中的跳動,給了時間共鳴。我想象中的世界,有無數張面孔,共同訴說着自己的心,而一顆顆心,就是這交響中最美的那部分。完全自由,不曾消亡,只會在閲讀之中,給出一次又一次的回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