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一以貫之

天氣不好,起了霧,從海邊河邊開始逐漸擴散。

空中是灰濛濛的顔色,看不到雲,但也看不見藍天。

這時候,太陽也難以直接發現,這世界有光,但並不是一個讓人心裏爽朗的晴天。

不喜歡這樣的天氣。但也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喜歡,就讓這個世界改變。晴天的傘匠,雨天的染坊,不管老天怎樣辦,總是無法滿足這世間的每一個人。所以,坦然接受,是人生的磨練,也是成熟後的堅忍。那麽說一句喜歡,或者不喜歡,則是一個巨人的小脾氣了。

日本的文化裏似乎有什麽關於「恥」的文化。從哲學角度去思考,必然要引申闡述出很遠。我只是聽到一對夫婦教導自己的孩子,說:「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大概這就是關於「恥」在生活中的應用吧。

但正如另一位僧人所言,不給別人添麻煩,這件事本身的標準不在於自己,而在於「別人」。當然,我們都是在隨時變幻自己的身份,也有當上「別人」這種角色的時候。那麽,什麽是麻煩別人,什麽又不是麻煩別人,往往不能嚴肅地判斷。且不說,孔子是將顔回的「不遷怒」作為極罕見的品質,並不認為一個普通人,就能隨時保持不遷怒的態度,就算是每個人都一以貫之地堅持自己的標準,但所謂的標準,難道不也是隨着人的成長,逐漸變化的嗎?

「我對錢的喜歡一以貫之。」

有人這樣開玩笑。但喜歡錢,就一定不會發生變化嗎?若是只是喜歡那個作為交換符號的「紙鈔」,小時候可能只知道本國的貨幣,長大了就能明白,這世界上還有其他更值錢的紙鈔,這不就是變化了嗎?

當然,你也可能說,自己喜歡的是錢所帶來的購買力。

確實,若是這樣說,那麽你的喜歡和紙鈔的國別就沒什麽關係了。但你有沒有想過,所謂的購買力又是什麽呢?小時候,可能想買的東西很多,但長大了,能買的東西,卻不想買了;而真正想買的,卻又重新回到小時候的貧窮無力。那麽,你所喜歡的真是錢,或者錢所帶來的購買力嗎?

我們喜歡的,恐怕只是自身慾望的滿足感。

有人說,幸福是什麽?幸福就是拿滿足與慾望相除。這個算式的值,要想更多,要麽讓上面的滿足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要麽讓下面的數字,變得越來越少。讓滿足更多,是無法持續的,因為孩子的滿足會變成大人的滿足,而大人的滿足,最終將進入一種超人的想象里。反而是下面的數字減少,雖然很困難,卻並非是一件辦不到的事。

就像,我現在看窗外的天氣,固然無法改變,但若是將內心放到自己的思緒中,慢慢得到一種平靜。則所謂的滿足,將隨着我自己的抱怨減少而自然得到。這是無需「別人」來評價的,也無需有更多壓抑。我可以在自己的內心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讓自己的內心,在無法滿足的慾望波濤內,掙扎沉浮。

說起來有些像是要出家的樣子。

如果現實中有人這樣對我說,我大概會用懷疑的眼神瞪他,並說一句:去。

嗯,「滾」的更文雅說法。

其實,這都是一種內省,而不是外力的強加。這需要每個人自悟,而不是在刑賞的威脅下,才能做到。所以,這就像大家都在玩一個遊戲,誰說話,誰就輸。關於這種涉及到道德的問題,同樣是這樣,說的越多,便越不真誠。

所以,與其勸人出家,不如勸人多看看這晴日里的爽朗秋景,看看一片片紅葉。

我看到了世界,世界便也看到了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