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明月清風作四鄰

如「雜詩」,似「無題」,雖然不可追詰其飄渺所系,但有所觸,必有所動。

所以禪宗的話頭便是幡動心動。

而黃庭堅之雜詩,過去并未聽說,實在是自己可笑。

雜詩四首 
扁舟江上未歸身,明月清風作四鄰。 
觀化悟來俱是妄,漸疏人事與天親。 
 
佛子身歸樂國遙,至人神會碧天寥。 
劫灰沈盡還生妄,但向平沙看海潮。 

小德有為因有累,至神無用故無功。 
須知廣大精微處,不在存亡得失中。 

黃帝煉丹求子母,神農嘗藥辨君臣。 
如何苦思形中事,憂患從來為有身。

蘇、黃都對禪宗有所領悟,當時就有所謂前身後世的說法。

東坡之《志林》有一條如此說:

吾昔謫黃州,曾子固居憂臨川,死焉。人有妄傳吾與子固同日化去,且云:「如李長吉時事,以上帝召他。」時先帝亦聞其語,以問蜀人蒲宗孟,且有歎息語。今謫海南,又有傳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京師皆云,兒子書來言之。今日有從廣州來者,雲太守柯述言吾在儋耳一日忽失所在,獨道服在耳,蓋上賓也。吾平生遭口語無數,蓋生時與韓退之相似,吾命在鬥間而身宮在焉。故其詩曰:「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且曰:「無善聲以聞,無惡聲以揚。」今謗我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虛爾

大凡多經生死者,往往有反身自問,何處來?何處去?因何在?因何亡?

孔子也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 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政治清明的時代,人人皆有奮起之心,而人人也有奮起之餘地,所以古代的盛世往往不在國之強盛富有,而在上下一心,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文景,如貞觀,天下瘡痍初定,不輕擾動,與民休息,雖然在國家儲存的財富多少,人口高低皆有不足,但後人回想,仍然願意存身于此,而非其後之漢武,之天寶。

蘇軾、黃庭堅所在的時代,恰恰處於一個轉折點,人心漸喪,黨爭分起,原本爭道之所存,事之所以,但龍蟲并雕,最終玉石俱焚,能夠傲立潮頭的,只有一些浮萍鷄毛,等着靖康一把大火,燒個精光。

所以,黃庭堅才有不少心灰意冷,只願在另一個世界里打轉的念頭。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蘇東坡也對自己不能買田歸家而慨嘆不已。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志林》又有一語云:

吾無求於世矣,所須二頃田以足饘粥耳,而所至訪問,終不可得。豈吾道方艱難,無適而可耶?抑人生自有定分,雖一飽亦如功名富貴不可輕得也?

人生至於窮地,雖求一飽而不易得。何況要買二傾田?東坡之于功名富貴,雖然無所掛礙,但人生在世,誰又沒有家人子女,有所掛牽呢?所以,每到一處貶所,都有歸田而居,舉家團圓之計。

但所謀雖小,而所經則巨。幾起幾落,竟然被政敵們弄到海天之外,瓊島之中。

人生至此,仍有達觀胸襟,此之為東坡豪放根柢所在。

而黃庭堅也是一貶再貶,直至宜州,猶不得清寧。

但自四十歲立誓開始,他大概就已有人生的定向,並不為此而過分擔憂。

肉體上的苦痛自然難免,心境的煩擾,卻可以漸漸調停。

秋風落木秋天高,月入金樽動酒豪。
過眼衰榮等昏曉,勿嗟遲速把心勞。

月明遙夜見秋高,桂影依稀數兔豪。
散發行歌野田上,一樽可慰百年勞。

富貴榮辱,必須看破,纔不會輕易被外力動搖,人力之加害,正是人心之鬼域幽微。若是只計較于人之好惡,則自己不過是一個隨人撥弄的木偶人。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剛經》)

明月清風,原本無價,一文不名可以買,金山銀山卻又不售。

流放人,四海飄零。越是險辟兇惡,越是投放的好地方。但南海北海,楚之與齊,則揮手如雲的臨淄更是流放之所,還是挨挨擠擠的郢是不可久留之地呢?上古時分,有傳說之無有刑罰的時代,畫地為牢,也一樣能完成對一個人的懲罰。到了蘇東坡、黃庭堅的時代,正如那已無蹤影之黨人碑,原本的流放,成了名人之舊地,原本之罪惡滿盈,倒成了後人不得不記上一筆之勛章牌坊。

此刻再看看那些爭着名人,爭不過好人,便不得不拿秦檜、洪承疇之輩來招搖的地方,豈不讓人笑也不得,哭也不得。

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多長時間,不曾于月下漫步,看雲開月明,得兩袖清風。

陶淵明之時,已不得不在山外之山,開一不可尋之桃源。今時今日,又哪裏尋得到嚴子陵的富春江呢?

正如蘇黃之放下和拿起,不得不在無可奈何之時,才看得到心中明月,身外清風。

昨日所聞驚雷,在萬闌俱寂的時候,真是炫人耳目,動人魂靈。

再看看此時此刻的天地,猶有一種不得不說,卻又無需再說的光明。

黃庭堅的雜詩或許就有一些這樣的意藴,但既然是無名無題,而又雜言雜說,自然也就不許你我真地明白些什麽。

求佛時,你知我知。

還愿時,也不過拈花一笑,便託付了所有心證罷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